新华网太原5月17日电(记者孙亮全、刘怀丕)这是一个安静得近乎“死寂”的村子,时间已经进入初夏,树早已绿了,但大白天在村子里看不到人,荒废的小楼院门紧闭。
敲了好几家的门,才碰到拉开门栓、探出头的魏玉兰。
在这个中国北方矿业大省山西的最北端,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66岁的魏玉兰告诉记者,由于采煤造成村子底下出现采空区,村子变成了“悬空村”。
“房屋出现了沉陷、裂缝,加上缺水,村子已经不能住了。”魏玉兰说,村里有能耐的人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些“老太太”和“老汉汉”。
今年春节期间,魏玉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政府已经计划将包括秦家山村在内这样位于采空区、沉陷区的1000多个“悬空村”进行搬迁。
依据山西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山西省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2014—2017年)》,2015年山西开始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到2017年,力争完成全省1352个村子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共涉及21.8万户,65.5万人的治理搬迁任务。
煤炭大省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000亿吨左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然而巨量的煤炭开采为生态本就脆弱的当地留下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数千村庄房屋倒塌、饮水困难和耕地破坏。
据山西省的初步调查,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占采空区面积60%),受灾人口约230万人。
秦家山村也曾因煤而兴。依靠集体煤矿的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统一修建了成排的二层小楼。如今,村子里最前面一排房子因为裂缝太厉害,已经无法居住。
魏玉兰家里由于沉陷,水泥板的屋顶出现了裂缝,导致每年夏天漏雨严重。由于采煤破坏了地下水,现在村子里只能依靠从十多公里外的杨千堡乡拉水吃。“村里雇佣拉水车每隔半个月送一趟。”
实际上,中国一直在谋求解决采煤沉陷区的问题,在2004-2010年间,中国启动实施了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而作为中国采煤灾害最为严重,沉陷区面积大、受灾人口多、治理任务重的山西省在此期间完成了9个矿区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安置受灾居民18万余户,受益人数60余万人。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山西还有国有非重点煤矿和非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2000多平方公里,受灾群众约170万人。
2014年,山西省对采煤沉陷受损较为严重的太原古交市嘉乐泉乡、大同南郊区口泉乡等8个乡镇启动试点工作,在这74个村进行试点搬迁治理。
“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搬迁重建,按户均60平方米进行补助,每平方米造价2014元,户均搬迁成本为12.08万元。”大同市国土局总工柴柱向记者介绍。
而这部分资金由国家投资、省级投资、市级配套投资、县级配套投资、企业配套投资和居民个人出资构成。
“60平方米成本中,个人仅占10%,也就是需要一万元多点。”位于第一批搬迁试点村子的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乔村党支部书记乔海兵告诉记者。
也有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对此表示了忧虑,“村子的搬迁,还面临土地、资金、村民搬迁后就业致富等问题。”左云县国土局总工马符全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