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与农村“劣质散煤”
罗文颖
霾,甲骨文已有其字,《诗经》中已有对霾的描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说文解字》的解释:“风而雨土为霾”,《词源》(商务印书馆)的解释:“大风杂尘土而下。”,现代辞书解释:“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中国气象局权威解释:“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虽然古代对霾的解释与今天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霾是尘埃造成的浑浊现象。
近几年,随着霾天数的增加,从上到下加大了对霾的治理力度。比如环北京周边的生产、生活单位,在2017年基本完成了煤改气、煤改电环境治理工程。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污染治理是必须的。但是,对霾形成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没有让大家都信服的比较统一的看法。有些人说,北方的雾霾源头就是河北,主要是因为空气污染的最大源头是工业废气,而重工业是河北的经济命脉;有的学者说:“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还有人说,是河北及内蒙古、山西等地居民取暖烧煤所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韩国也来凑热闹,据《环球时报》2017年、2018年报道,韩国首尔雾霾笼罩引起该国民众焦虑,一些人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韩国雾霾“来自中国”。“环保组织”曾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起诉北京和首尔政府,要求赔偿粉尘污染对他们造成的精神伤害。这就形成了“霾漂移说”。如果“霾漂移说”成立,问题就来了:既然是河北的工业废气及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居民取暖烧煤所致,那么霾是如何都跑到北京等大城市上空去的?莫非霾也有灵性,能够坐着交通工具集中去北京旅游?有人会说,是风输送的。难道风也有悟性,使与京津接壤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唐山、沧州风向都朝着京津刮,定时从四面八方带着尘埃集中赶往京津添乱?中国的霾只认识首尔,不认识平壤吗!而且霾出现的前几天都是无风或微风的天气,霾通过何种渠道输送?一个人放的屁自己闻不到,却让十里地以外的人闻到了,岂非咄咄怪事!
1978年因工作需要我在天津呆了半年多。11月初的一天晚间,我刚洗完头,同事相邀去海河边的北京电影院看电影(附近河对面是火力发电厂),因电影已经看过又回了河北路的住地。往返不超过一个小时,结果,坐到床上我一摸头发手是黑的,可见污染有多严重。那时为什么没有如此严重的霾?当年在农村早晨出工晚上收工,在无风天经常看到村庄上空罩着一片灰白色烟团,是各家做饭烧柴火所致的现象。那时为什么没有如此严重的霾?约1996年承德市集中供暖一期工程完成。那年十二月的某天晚上七点左右,我骑自行车到火神庙,市区上空的东部星光璀璨,空气清新,路灯明亮;西部由于单位、居民取暖烧煤排放的烟尘使空中灰蒙蒙的,空气浑浊,路灯昏暗。那时为什么没有如此严重的霾?1990年代以前,北京西部有石景山发电厂、门头沟煤矿、首钢、燕山石化等高污染企业,那时为什么没有如此严重的霾?
对气象学我知之甚少,咱笨寻思吧:黄土板能生长植物,青石板就不能生长植物,无论施多少肥,浇多少水都是白费功夫;同样使用沸水,饺子皮和得再硬,煮时间长了也会露馅,软的石头(土坷垃除外)煮时间再长其形状也没有变化。这就说明:大凡事物“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各大城市内部因素造成的。从北京的空气质量看,北部山区好于平原区;东北、西北区好于西南、东南、中心城区;西南区略好于东南、中心城区;东南区多数天气与中心城区半斤八两。这就告诉我们,人口越集中的地方空气质量越差。同纬度气温,县城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县城。北方大城市因霾能见度很差,灰蒙蒙笼罩时,离县城较远的农村,能见到太阳。因此,“霾漂移说”是拍脑瓜子的杰作,是主观臆断的典型。
综上所述,北京等大城市的霾应该是盲目追求国际大都会造成的,是一种盲目建大都会带来的城市病。这里说的盲目是指占用农田后忽视了绿地占比率,以房地产开发为先导、使城市高楼大厦迅速扩容的行为。城市有病去治理农村(不意味着农村污染不需要治理),如同内科病当外科病来治一样,效果会好吗?
1982年我去北京买仪器,乘公交车去酒仙桥,出了东直门没多远就见到了连片玉米地直到酒仙桥。1995年以前北京三环到四环几乎都是庄稼地,而今,三环到四环间只有朝阳公园是绿地;从建国门到通州的宋庄,道路两侧很难见到成片的草地或树林。记得小时候见到旧中国大户人家留下的宅院,都建有后花园,现在想来大户人家的后花园是为了净化空气而修,因为绿色植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木本植物都能释放氧气。开阔的庄稼地能及时让细颗粒物扩散,使尘埃落定。如果现在三环到四环间全部是公园和蔬菜基地的话,不但北京市民能及时吃上新鲜的蔬菜,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会出现霾吗?地铁、商场等地下设施需要地面输送含氧的新鲜空气,而排出的都是浑浊气体;中央空调、居室空调排出的是温度高的气体,在没有大片绿地及时扩散的条件下,在少风的天气就会在空中形成气团。在相对封闭依靠自然通风的会议室里长时间开会,人们会感到空气浑浊。同理,在大范围都是建筑物、道路、上千万人口频繁流动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施工粉尘,光两千万人的吸就需要多少氧气补充,又呼出多少二氧化碳需要扩散!上千万人口的的流动,又会把多少肉眼看不到的细颗粒带向空中!现在北京中心城区与东南、西南区建筑物已连成一片,已经没有1990年代中期以前使浑浊气体和细颗粒物及时扩散的条件了。
目前治霾的措施,只能使大城市霾的天数减少,不可能得到根治。在气压、风力、温度、湿度(外因)、人口密度、汽车尾气排放量、高层建筑影响风流(内因)都适宜使浑浊气体和细颗粒物聚集城市上空的条件下,霾就可能会出现。霾自古就有,说明霾是自然现象,只不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罢了。如今让农村背锅,本末倒置呀!真好意思!
大家知道,河北省环京津乡村为了治霾,有的乡镇村民烧煤取暖都成了“犯罪(见下面对比图)。从标语的内容看,完全把烧煤的群众作为敌对分子来看待了。这种激化矛盾的作法让人齿寒。
“劣质散煤”和优质散煤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是国家权威机构颁布的标准还是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T 5751-2009)没有劣质散煤一条,按行业内部共识灰分大于40%的为劣质煤。灰分指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近十年来河北农村居民取暖大部分烧的是山西产的煤,山西煤炭因为质优一直是出口产品,而今怎么成了“劣质散煤”?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全国生活用煤的数量约占燃料用煤的20%(2013年以前数据),全国农村取暖烧煤占比是多少?环京津的农村取暖烧煤占比又是多少?有没有数据证明“劣质散煤”释放了多少细颗粒物?有多少PM2.5和PM10是农村烧煤取暖产生的?用何种仪器跟踪过河北、山西、内蒙古农村的细颗粒物都飘向了京津的上空?如果没有详实充足的调查数据,“霾漂移说”、“劣质散煤说”的结论从何而来?
地方基层政府为了环保达标压力非常大,群众能够理解。但其行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目前某些基层政府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某些乡镇和村两委的干部怀疑谁家有“劣质散煤”,不经住宅主人允许推门就进,据说还有能探测到煤的仪器,满院子搜寻。这类行为算不算“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看来某些基层干部要好好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了。要知道,目前少量村民的存煤都是从合法渠道买来的!
使用天然气、电力比烧煤取暖省事、清洁的道理谁都明白,阻力为什么还这么大?这就是消费承受力的问题了。1970年我随着生产队的牛车去粮站送公粮、卖余粮,玉米收购价每斤九分,2019年玉米收购价每斤八毛五左右。五十年啦粮价涨了不到十倍,同期工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格涨了多少倍!?“谷贱伤农”!粮价严重违背了产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清楚,农民中还有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靠土里刨食生存。有一户老两口连天然气采暖炉都舍不得买,冬天烧炕取暖;有一户一冬就买了一吨煤还舍不得烧,屋里喘气冒哈气!即使接上天然气的一些人家,室温也就摄氏十度左右。据一个修电动车的老板说,他回家四天,每天烧气需一百元。去年京南地区煤炭价格每吨八百元左右,一冬有两吨煤就能解决取暖、烧水、做饭事宜。真心的希望我们的乡镇干部,尤其是包村干部,能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完了再如实向上级汇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是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煤的生产和消费关乎很多人的收入和支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的能源政策需要有所调整,比如山西煤储量排全国第三位,历史上就是供应华北、中原的能源基地。有关部门应该在烧煤采暖炉上下功夫,减少或去掉燃烧时有害的“伴生元素”,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能够做到的。能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谁有不如自己有。
2018年 1月15日草于涿州
2019年12月26日改于承德双滦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