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硬道理,总有神逻辑。
日前,杭州滨江区教育局推出了班级微信群公约,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意识,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
学生减负,各种没说服力,争议之下,居然又抬出了“个人隐私”,跟未成年保护绑定在一起,说不过你就拿大帽子压你?
我们知道,姓名、肖像、住址、电话等等这些,才叫做无争议的个人隐私,而考试成绩并不在这个无争议的名单里。我们不能随意解读法律,法律亦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个人隐私成立的条件是,这些信息只属于个人,跟他人无关,也没有进行公开参照的必要性。而考试成绩,却恰恰具备天然的公开属性。
考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选拔、录取。上高中要考,上大学要考,做公务员要考,这都是决定人生的重要考试,考完之后按排名择优录取。考试最重要的是公平,公平最重要的是公开,因此,在各种重要考试中,成绩、排名,都属于必须公开的信息,否则谁信任你?
而学习过程中的考试,是为重要考试做准备,具备评价定位、志愿参考、因材施教等交互性功能,它不是光给你个人用的。学校如果不做这些工作,就不是合格的学校。平时成绩不知道,能考上多少高中不知道,平时快快乐乐啥都不知道,中考完了全都是职高……谁敢把孩子送去这样的学校?
隐私权是莫须有的,但知情权是必要性的。成绩与排名共同成为了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家长需要知道,才能准确地评估孩子,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或是鞭策措施。譬如,考试有难有容易,可能某次考试半个班都是满分,90分垫底,并不代表孩子优异;也可能某次考试孩子考了80分,家长准备打屁股,却不晓得他其实是第一名……不排名,家长怎知自己的孩子是懈怠还是努力?
目前,在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取消了成绩排名,大家不接受也得接受了,但幸好小升初摇号招生,既然不考试,那不公布也在情理之中。但本次杭州教育部门的约束范围包括中学阶段,就会引发强烈反弹。初升高不再是摇号了,而是要参加中考,严格按成绩排名,一分一段,来确定孩子能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或是中专、职高。
试问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是什么?能否接受他们停留在中专、职高?——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我国平均的普高录取率只有60%左右,所以高考超过80%的升学率只是个假象,因为有近一半的孩子在初中阶段就被筛下去了,无缘普高也就无缘大学。而这40%由较低学历开启的人生将分外艰难,无需粉饰,这是我们的现实。大学生进IT企业996拼几十万年薪,而职高生只能进流水线996拼几千块月薪,命运如天堑再无交集。
无疑,中考早已悄然取代高考,成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筛选,能否为自己争取到高等教育的权利,基本在此一搏。很多家长在经历之后才追悔莫及,而教育部门还在继续麻痹他们。没有知情权,受伤害最大的是信息渠道贫乏的寒门家庭,靠学历来翻身的大门再一次被关闭。
不公布成绩不排名,其实伤害不到那些优势家庭,他们总有办法获得孩子的真实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辅导措施,来尽力提升考试中的竞争力,中考一出分就真相大白。由于信息方面的不对称,中考越来越成为家庭背景的角逐,而不是孩子本身的天分潜能,这对孩子不公平,对国家也不公平,对广大弱势家庭最不公平。
其实小学阶段,在多数家长对成绩排名一无所知的时候,少数具备信息优势的家长一定会多方打听出来,并作出针对性提升计划,保证孩子名列前茅,这些努力并非无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只是对你隐瞒,对教育系统内部可不,很多中学都会直接调取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排名,作为实施分班、分层教学的参考。
即便真守规矩的,蛇形分班,也要看成绩,总不能把一个班全弄成学渣吧。无疑,那些小学阶段成绩领先的孩子,也成为种子选手,老师的关注度自然不一般。因为学校、班级、老师之间也有竞争,大家都要努力出成绩。这世界竞争无处不在,绝不是成绩排名不重要,而是你被迫不知道。
不要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借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将学会逐步面对压力,不学也不行了。初中三年很短,几乎一瞬间就要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怎能再蒙上双眼?很多孩子也懂事了,他们也有了理想目标,也希望考入心仪的高中、大学,他们需要准确地参考指导,我们要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来认识自己,给他们同样的机会去努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