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金操盘组金融鱼QQ287197696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jcpz证券江湖)
==============================================================================
"财产性收入"不应该片面解读为资本证券市场的极大利好.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社会主义的财富观,重效率求更公平,重新确立和审视财富观,反思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和谐的小康社会.
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国家统计局某官员对此解读说,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于是有人大呼:闻此“财产性收入”倍感信心百倍,牛市前途无量。可能是太多的人对牛市怀着过多主观的期待,希望"牛市恒久远,涨字永流传!"的原因,国家统计局某官员的这种说法被阐释成为极大的利多而广泛的引用到证券市场。进而有人谈起了,先有财产后有收入的问题,并由此强调财产保障的《物权法》,似乎也很有些意思。
国家统计局某官员的解释是画蛇舔足:多余了“所获得的收入”几个字。如果按照他这种解释,“财产性收入”毫无疑问就拉长延伸解释为保值增值“投资收益性收入”的意思。当然也就可以看作是证券市场的极大利多。然而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要传达的概念和信号吗?我认为这就是典型没有深刻领会却盲人摸象一般,主观的站在某一个角度或者自己的利益立场去阐释。解释时画蛇添足在后面加上“所获得的收入”几个字,进而引申为证券资本市场的极大利多的朋友就是对理论的误解对市场的误导。如果像他解释的那样不如直接说“投资收益性收入”好了。正确的“财产性收入”不排除证券,房地产,收藏品等等的“投资收益性收入”但是范围和含义要宽广得多。一般意义上讲,心里想着什么事情,看待事物就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身在资本投资市场的人确实非常的多,连国家统计局的人士也可能身在资本市场,这就难免有极其众多的证券投资者会受到误导。画蛇添足的意图是想说做多余反而无益的事情,那么在这么重要的政治纲领性理论的阐释上,高端而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士,立刻抢先对它作出阐释,是无意中的画蛇添足呢,还是先发制人,抢夺话语权,将错误的理论和意识,朝着有利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有利的方向误导??这种特殊利益或者是经济的,或者是政治的,或者兼而有之!我们来看另外一种,解释“先有财产”后有“财产性收入”进而大谈《物权法》的先进性,这是否反映出某个阶层甚至可以说是某个阶级内心对可能失去既得利益的内心恐惧?估计有朋友会说我小题大作,非也。本人从不作无谓之论。且看我对17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的理解:
我认为所谓财产性收入其实在概念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所谓财产性收入:就是以财产为表现形式,而非只是货币为形式表现的收入,财产包括: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等)和不动产(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家具,消费品。)由于“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是第一次出现,自然引起各个层面,不同利益诉求者的不同阐释。这个说法的第一次出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个意义的重大不仅在于“财产性收入”而且在于“创造条件”和“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这两点。这就完整的概括了财富观中,财富主权,即谁拥有享受财富的根本问题。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并对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因财富观问题带来的不利情况进行反思。具体的说理由有四条:
第一,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前期为了打开经济建设的新局面,大力推进改革和开放,选择了以效率在先适当公平即可的权宜之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邓小平同志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整体上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生产效率发展的进度,和社会公平性之间有些不同步,甚至有些脱节,也就是广大基层社会民众高度关切的,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则很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稳定,背离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深刻尖锐问题。因此胡锦涛同志在17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这句话,并不只是想在学术上搞什么新的文字游戏,而是出于对社会现实和矛盾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要创造条件”也就正如当初我们国家搞经济建设之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要上一样,无论如何要想方设法去创造这样的可能。这个“创造条件”就是反映出,胡锦涛和党中央,在实现“让先富裕起来的人带动另外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决心。表明的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坚定执行的意志,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这就是非常明显的是要扩大社会富裕的面,而不是继续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富裕起来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且经过20多年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的成果这部分人,现在越来越富有,远远把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甩在了后面,而且这种强者恒强,弱者不前,甚至恒弱的局面,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则整个社会将由阶层的收入多寡差异演化成资产与劳工两大阶级的对立。这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经济建设的初衷。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的记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阐述时说到“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看清楚,最终目的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只有极少数人富裕,而大多数人不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说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可行性富裕分先后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在经过20年发展之后进行“先富裕起来的带动更广大的群众富裕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进行的进一步推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切实的执行推动。尤其“创造条件”四个字更是反映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理解深度,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度求真务实的态度。
第二我们说“财产性收入”是以财产形式表现的而非单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经济建设理论意识上的一个巨大的升华!这反映了党中央在经济学说和经济建设理论中的财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在写《由黄金储备问题到财富观,金钱观,价值观》中说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不是他每个月或者每年有多少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而是,在一定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下,有多强的实际购买能力,并真正的去拥有和享受到了这些财富。这里面强调两个环节,就是实际购买力和实在拥有也就是消费。这也就是我写《由黄金储备问题到财富观,金钱观,价值观》谈到什么是真正的财富问题。财富是有使用价值的一切劳动创造的产品与服务的综合同一切能使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资源。货币不财富,只是财富在交换,转移,储存过程中的替代符号。过去我们总在说人民收入多少多少元,增加了多少多少元。但是几乎从来没有从更高的财富理论认识层次,说人民的具体财富增加多少。因此随着货币的一定贬值,广大人民群众就更加感受到,货币收入增加了一倍甚至两倍,但是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却并不比以前多多少。绝大部分工薪收入者,按照目前的不断增长的工资收入也就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最终拼搏其一生也难以买得起一套,中等价位的住房,更不用说动辄上百万,几百万的高档住房。猪肉涨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信号,人民生活中本来极其普通的猪肉,竟然成了奢侈的消费品。所以有人说西天路上,妖精不抓唐僧而是抓猪八戒。可见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增长是片面的,非本质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因此胡锦涛同志在17大报告中提出“财产性收入”是对财富重新认识,是对财富增长评价标准和体系进行重新确立的开端。是对人民生活提高的更加具实质化和具体化。更加强调了社会财富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归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财富观。
第三 我们说“财产性收入”这一提法,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内虚消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让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地赚到钞票,却没有真正去消费费,捏着大量的钱存在银行却过着并不真正富有的生活。所以未来扩大内需,增加居民实质性消费,让人民群众切实拥有真正的财富,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真正享有社会财富的增长,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取向。
从财富观的重新审视来看,我们说胡锦涛同志提出“财产性收入”可以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是对20 多年改革开放的得失的深层次反思。因为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出现了很多失误甚至错误,都是我们经济理论中财富观,金钱观有问题导致的结果!比方说以下列举状况1:我们前面这么多年,一直坚决不停的储备美圆.难道不是错误地认为美圆不会贬值吗?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货币的信用是如何保障的2我们一直用人民几十年的劳动创造的成果,换回1万多亿没美圆废纸,现在却越来越害怕贬值.这难道不是因为没有理解什么是财富,而没有换回我们需要的真正财富吗?3我们一直在,用竭尽枯竭资源的发展方式,劳动创造的成果却是小部分我们自己享受到.人家有大量资源,却怂恿我们先开发资源,日本用煤填海就是典型例子.这难道不是因为彼此财富观的不同吗?你说我们的财富观没问题?4一直以来我们都高喊引进外资,一个国家会缺资金金钱吗?引进外资导致我们请别人来做主人,产业和资源,乃至金融主权都相当程度让给别人,有钱就是主子,人家开动印钞机就成了主人,而我们却成了奴隶难道这个金钱观难道对吗?.5我们错误的财富观价值观指导下的一些经济指标,根本就是不能反映我们社会财富的真实增长和发展程度.比方说房地产这样的虚增计算进国民经济增长,什么GDP指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还有,为什么别的国家逐渐富有,人们的消费比重逐步提高甚至到80%,而我们却是相反经济越发展,比重越下降到目前38.3%??这些都是错误的财富观指导下的失真经济指标.所以重新审视和确立新的财富观,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就总结尤其是对错误的反思。
在中国共产党17次代表大会,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转折时期战略机遇前期,胡锦涛同志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一种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而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坚决而又务实推进执行社会发展与改革,立足现实反思过去远瞩未来,重视民生注重和谐的正确英明的政治经济理论和纲领。一份庄重,崇高的政治宣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