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战争》看宏观调控思路
燕赵都市报 12月5日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介绍了近几个月风靡全国的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按照这本书的理念,当前物价上涨的根源或许不在股市、楼市,而是货币发行本身。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是由于美国滥发货币造成的,由于其世界储备货币地位,从而“胁迫”各国不得不跟着增发各国本币,这就是物价在世界各地同时上涨的本质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前中国的物价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市场猪肉、粮食、食用油涨价很快,通货膨胀预期加大,重要原因就是国外“热钱”不断流入,造成国内货币不断增发,钱越来越毛了。当钱开始发毛的时候,距离过量印刷出来的钞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比如最早贷款卖房的人),越远、越晚获得钞票的人就越倒霉———因为当他们拿到钞票时,物价早已高得离谱了。
尽管有人批评这本书的逻辑不对,是“虚张声势”,但最起码给我们认识当前状况提供了一个“货币因素”的理解视角。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一组数据,据统计,9、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俄罗斯、南非、阿根廷、越南、印度(6.7%)、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等多种因素的结果(12月5日新华网)。“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等原因分析也指向了国际领域的货币问题。
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当中,人民对金融体系的认识还是相对缺乏的。由于我们将物价上涨定性为由粮食、猪肉等带动的“结构性上涨”,从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呼吁政府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物价管理”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见肉价涨抓肉,见油价涨抓油,见房价涨抓房,甚至对牛肉面、方便面也都要“抓”,但结果并不理想,一路抓过来,CPI还是不由分说地上来了。经济学家周其仁在最新一期《经济观察报》上撰文指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货币才是物价总水平的釜底之薪,此薪不除,“结构性通胀”就转来转去,摁下葫芦浮起瓢,难以彻底解决。周先生提醒说: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图像更为复杂,但物价总水平上涨依然还是一个货币现象,物价问题一定要到货币里才能找到答案。
但对于货币在全球通胀中的“功过”问题,无论管理者还是专家,似乎还没有形成充分共识:有的认为通胀的主要原因是由粮食和猪肉的供给短缺造成的,而不是全面性的;有的认为地方政府固定投资过多等因素是主因,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有效控制;还有学者公开称,货币政策无法抑制物价上涨。
不能说这些说法不对,但对这些因素的强调,使得我们在货币问题上的态度变得不够明朗。虽然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5次加息,但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相对于往年来说,目前货币政策虽然是适度从紧的;然而从信贷和货币供应实际增长的情况来看,又显得过于宽松。
必须承认,简单依靠加息,在中国已经难以发挥太大效力:基于地方政府大兴土木的动力与资本回报率的偏高,即使大幅加息也难以阻止热钱的流入,甚至只会加重热钱流入,却对贸易顺差无直接影响,这将令加息剩下的多是“信号意义”。有分析指出,汇率偏低和汇率政策是目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根源,目前人民币小幅稳步上升的策略,虽然表面看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它加大了经济运行成本和潜在风险,带来热钱的不断流入,从而与贸易顺差扩大一起,导致流动性过剩和信贷扩张加剧,这是我国总需求过度的主要原因。
或许,在诸多调控手段难以有效遏制经济过热局面的时候,在思维上到“货币”那里去寻找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根源,反倒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08年的货币投放调控,将是调控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此为直接调控经济速度和物价的手段。但对于长期以来比较轻视货币投放政策的很多官员而言,则必须尽快廓清物价上涨中的货币因素,分清它在物价上涨中有哪些“过”,为宏观调控可以怎样立“功”———毕竟,有了科学的认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实施正确的“从紧货币政策”。
■师碧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