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北川地处汉藏文化结合部,要特别注意社会重建
风云啸
汶川-北川地区,从传统上看,是藏彝走廊的要冲,从宏观上看,是汉藏文化的结合部。又由于在中国内地,在战略上处于全国大后方的位置。所以,在该地区的重建工作中,关注物质重建的同时,对社会、政治、文化重建都要重视。这具有关系全局的战略意义。
一、生活环境重建
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重建需要切切实实,不要搞远离他们生活习惯的东西。特别对于农村和民族地区,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施与者的姿态和生活习惯来要求他们。要从他们原来的居室院落中找出范例,与他们商量改进方案。要尊重震前当地居民的原生态,如居室、院落、村落、集镇的布置特征和习惯。要了解他们原来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具体的探讨改进的可行程度,然后再构建蓝图。不要急匆匆,宁要慢些,也要务实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地震前后社会延续性的断裂,才能使灾后的心理修复和社会重建更加平稳。
对于农村,不要着力输入城市生活环境下的以高消耗为成本的东西,如厨卫一体化的小楼等。农民更喜欢用秸杆做燃料,需要院落养鸡养猪,需要用粪便肥地。搞丢了这些东西不是进步,是对生态的不尊重。农民的范式是低消耗化,维护低成本化,闭门造车搞的东西他们是承受不起的。同时,象饮水、排污这样的,政府应建设合乎现实的公用工程。我觉得:从整个系统中人的输入输出、物的输入输出、信息的输入输出和经过路径合理构建公共功能部位,是新农村建设应该做的。对于民居,还是基本如旧为好。只是要防止院落扩张面积的倾向。
二、组织方式重建
对于新局面下的社会重建,无论是共产党的井冈山模式、延安模式、新中国模式还是国民党的台湾模式都可以拿来借鉴。而无论哪种模式,都要重视老百姓的自我组织,让老百姓有一种主人公意识,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在集体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的感觉。要立足于社会需求驱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服务。重建初期要特别防止以资本的需求拉动社会组织模式,这可能会带来社会的断裂,而于将来和大局极为不利。
在用人方面,要以正气作为主导,让人们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要首先重视德的方面。在灾区涌现出许多关心别人、积极救援的人,要让这样的大家普遍认可的人负责任。要淘汰一批只顾自己或因渎职造成事故的人,不要让人民感觉压抑、委屈。只有这样,才能顺民心,伸民气,才有利于长远发展。现在,技术层面关已经普遍能过去,而品德层面关已经成为瓶颈。要以这种新的选拔方式让大家放心,同时对大众行为模式也起到引导作用。
如灾区的陈家坝乡,校舍安全度高,教师们责任心强、组织水平高,领导有忘我精神,从这大约可看出当地民风好,干部相对可靠,可以在其中多选择一批干部支援附近重灾地区。再如某校教学楼强震不倒,是因为有一个懂一点建筑知识的教师做监理,我觉得这个教师可以直接选进县级建设机构负责监理工作。
应该意识到约三十年基本稳定的官僚机构已经形成巨大的惰性,并且由于豆腐渣工程等已经在当地百姓当中缺乏感召力和号召力。如果不从现实出发予以加固或重建会给以后留下阻力,埋下隐患,也影响发展效率。所以,对以往官僚机构应适度甄别,吐故纳新。纳新,应从工农兵学商中经过地震考验可靠的予以吸纳。如陈家坝小学的教师,知识层次足够,责任心强,只要需要,纳过来就是。现在官僚机构这样去一批、吸一批,才能增强生命力,同时发挥人才组合优势。
三、宏观布局重建
汶川-北川地处亚版块结合部,是断裂带。水电站应该少些,自然生态应该多些,对局部经济的追求应该少些,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应该多些。规划专家应该多从这方面来思考问题,布好大局,使汉藏文化接壤地健康发展,而不要成为恰好处于结合部位的伤口,那样就麻烦了。所以,要减少这里人民的负担,鼓舞这里人民的志气,带领这里人民坚决反对对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应该树立灾区一盘棋的思想,相互之间布局等要均衡互利,良性互动。
在政治文明方面,要特别注重由下而上,注重群众路线,注重集思广益,注重土洋结合、专家群众结合。注重畅通、拓宽管理人才的上升通道,强化官员的淘汰机制。应该意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民间交流越来越强,民间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所以毛泽东思想中依靠人民、依靠群众的思想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这些,对于灾区人民从废墟中自己站起来,自信有力的走在重建道路上,意义重大。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我们要帮助灾区人民进行高质量的社会重建,从而也为我们自己建设起一个可靠的大后方。
二○○八年七月二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