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福利社会应写入《宪法》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康新贵
摘要:建设福利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性质和经济目的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目前四个阶层的分布状况也决定了必须为占总人口90%左右的劳动者阶级建设福利社会。因此,建设福利社会是一项基本国策,理应写入《宪法》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同时,只有建设福利社会,才能实现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目标。
关键词:福利社会 宪法 扩大内需
一、建设福利社会是一项基本国策,理应写入《宪法》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而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广义上,社会福利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①
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如西欧、北欧各国。各个国家的实际做法不尽相同,福利国家一般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力量,主要是在分配领域,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通过税收和福利补助调整不同阶层的收入,缩小二极分化,缓解不同阶层的矛盾,使社会获得稳定。
为什么要建设福利社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有劳动能力而不从事劳动,靠流浪乞讨生活的人被视为懒惰。在工业社会,大工业形成大市场,市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在冷酷的市场竞争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赢利的工具,一切不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个人都被无情的抛弃。疾病、伤残、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减员、技术进步、个人技术知识的老化、陈旧过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都可能使非懒惰的人们失业,丧失生活来源,使他们陷入无以为生的困境。他们是工业化、市场竞争的牺牲者。这种牺牲也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可能组织起来敌视、反对、对抗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与不合理。如此,社会阶级矛盾就趋于尖锐的对立。如何对待、处理这种矛盾,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既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又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正与正义的追求不同。这里,主要由知识分子形成的对社会公正、正义价值目标的文化氛围,是政府采取不同政策的基础因素。
如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当人民无法为自己获取一种对于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时,……,政府就应当进行干预,并且为人民提供这种东西。理查德·蒂特马斯说:政府越来越被认为是有适当的职能,甚至是义务去解除穷人,甚至是社会所有阶级的痛苦与张力。比特里斯·韦伯认为:政府全面的保护所有个人的政策,是一个对症下药的、满足公民最低需要的政策。②
福利国家的出现,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和社会公正、正义的价值观念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政府出面提供与个人及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保障;二是政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抵御社会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三是政府保证所有的个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享受尽可能最好的、不确定上限的服务。③福利国家是工业化时代国家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民主的社会,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极大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这样一个理论上由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国家,没有理由不为她的人民建设福利社会,至少是在理论和奋斗目标上。因此,建设福利社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理应写入《宪法》,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同时,中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只有将其写入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才能将其纳入法律的轨道,在《宪法》原则性的统一指导下,制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法律法规。
二、只有建设福利社会,才能够改变劳动者阶级的生活状况,缓和阶层矛盾。
当今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级: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劳动者阶层又分为三个子阶层: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必须的需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对当今中国社会来说,只有一少部分人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对资本家、国家管理人、中产阶级来说,这些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已不存在任何问题。对劳动者阶级来说,则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温饱型和贫困型劳动者,他们只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程度的解决了目前的吃穿问题,住房、教育、医疗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压在他们头上,实际上的“大山”不止这三座,养老也是一个。例如房价:广州的房价每平方米在1万元左右,80平米的房屋需要80万元左右,这对年收入2万元左右的温饱型劳动者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至于贫困型就没必要再说了,即使发展型劳动者,如年收入4-6万元,买房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学学费:公办大学学费每年为5-6千元左右,民办大学学费平均每年为1万多元。住宿费每年1千元,伙食、日用品、交通费等每年至少6千元左右。如此,一个大学生每年费用至少在1.2万(公办大学)到1.7万(民办大学)以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⑤这个数字与温饱型、贫困型劳动者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80%)基本相当。很明显,对温饱型、贫困型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有能力自己支付高昂的大学学费,对内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型劳动者的年收入大约在2.5万元左右,如果不是双职工的发展型劳动者,也依然很困难。至于医疗、养老就只能被搁置不管。
在占人口80%的中国人生活处于温饱和贫困的状况下,为这80%的人建设福利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必须做到的事情,即使短期内做不到,最低限度也要将其作为奋斗目标。否则,建设社会主义有何意义?包括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据中广网报道: 由208位专家参与研究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研究核心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发展战略三个分报告1日发布,旨在从理论上为国家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未来发展提供战略蓝图,供高层决策参考。该报告提出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2008至2012年),通过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全体人民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民生保障目标,为建设健全、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2013至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第三步(2021至2049年),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国民的生活质量,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⑥
中国知识分子终于提出了建设中国福利社会的蓝图,我们应当将建设福利社会写入《宪法》,以保障其实施和实现。
三、只有建设福利社会,才能实现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目标。
内需有二种,一是投资,二是个人消费。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生产个人消费品或者生产个人消费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等,归根结底,源头是个人消费品的被购买消费。个人消费品的消耗,需要个人购买消费品,实现个人消费有二个基本前提:一是个人要有钱,二是敢于进行花钱消费。很明显,在四个阶层中,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的个人消费水平已经满足了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大幅度的增长个人消费的数量总额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部分人购买商品进行消费的总量不会有太多的增长,况且他们毕竟是少数人,消费数量有限。占总人口90%的劳动者阶级,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包括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和期望,他们最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大量购买商品使企业的产品销路畅通;但他们也最不可能增加购买商品的数量和提高消费水平,因为他们没有钱或者有一点钱而不敢花。对温饱型劳动者来说,他们除了购买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外,已没有多少剩余的钱可供个人消费,况且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干脆没有能力进行考虑安排,他们目前不可能大幅度的增加个人消费;对于贫困型,不说也罢;至于发展型劳动者,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外,他们尚有一些存款结余,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医疗费、住房以及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考虑等等,使他们捏紧了手里的一点存款而不敢消费。如此,占总人口90%左右的劳动者阶级目前没有能力增加个人消费,占总人口10%的强势阶层没有增加消费数量的需求,这如何能够实现扩大内需而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政策,提高劳动者阶级的收入水平和支出能力,是实现这一基本战略的关键和前提,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劳动者阶级有利。过分的依赖出口,一旦出口不畅,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产品积压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扩大内需的必要前提是劳动者阶级有钱并且敢于花钱。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后纷纷走向了建设福利社会的道路,福利社会不仅仅是对劳动者阶级有利,恰恰是福利社会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后有钱并且敢于花钱而不断的增加内需,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整个资本家阶级减少了当期收入,国家财政支出中增加了对社会福利的支出比例,换来了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投资环境,从而使经济获得稳定的增长,当然,阶级矛盾也由此得以缓解,社会也因此获得实质性的稳定。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福利社会。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来对待。
如何增加劳动者阶级的收入和提高他们的支出能力,换言之如何让他们有钱并且没有后顾之忧把钱花出去而增加内需,这是一个建设福利社会的系统工程,绝不是靠银行减息等措施就能解决的。在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中,劳动者阶级的工资收入与资方所得的比例,以及在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中国家对社会福利的支出比例,中国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倒数第几,⑦这对于我国来说,建设福利社会更具有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美国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 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1年4月第3次印刷,第279页;
2、3.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第10页、第12-13页;第17页;第18-19页;
4、7、康新贵 《当代中国社会四个阶层的划分与阶层矛盾》《中国社会学网 》2007年09月;
5.《调查报告显示81%家庭难以负担子女大学学费》《新浪》 2006年07月11日 公益时报;
6.《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中广网》2008年11月1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