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一下这个东西,是因为自抗震救灾以来,灾区的农房建设和各类救灾活动按照主流媒体的报道都是一路走红,阳光明媚,形势大好。仿佛灾区俨然就不是灾区了,而甚或比其他地区更好更幸运似的。对这种主流媒体一以贯之的冷漠和谄媚,我无力深究,我只是想通过自己,将自己所真切了解的冰山之一角显露出来,至少让更多的人知道灾区的困难。
由于这次汶川大地震主震中心区基本都是农村区域,城镇受灾的主要是德阳和绵阳的几个县区,其实也算是农村,而大城市成都绵阳虽然吸引众多的关注,但真切的说灾情并没有农村那么严重。加之四川农村房屋普遍是一层的小青瓦房,或是两层的预制板楼房,损毁不可谓不严重。以我老家所在的镇、村来说,这里全镇地震中伤亡百人左右,虽然直线距离离震中比北川还近,但灾情相对来说还是轻了许多。但是这里的农房90%以上损毁,必须加以重建才能保证安全,另有极少部分农房因为地震波和个体地质结构的不同,或是其他的原因能够勉强保留或加以安全加固就可以继续居住的当在10%以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牵系全镇人民的大事情。
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的抗震救灾作出的努力和成绩,也看到了在这过程中诸多的感动和泪水。包括灾后农房重建,银行、政府等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扶助。年前胡锦涛同志还专门到四川,遍查灾区建材市场等地,也算是表明一种姿态。但是,长久以来我们政府的政绩思想难以解除,唯上而不顾下的思想依旧昌盛。在灾区的后建设中,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农房建设上。
我仅告知我所知。
我老家是四川安县沸水镇。政府补助灾后农房重建按规定是每户2万元,但我们那儿好像有些许不同,是按人头来算的,每人约计5000—6000元。按规定填报资料后,可分三次在政府领取,分别是开工奠基、建设进展中、上梁完工时。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可申报低息贷款,基本算式是预计最高是总建设资金的30%。其余的部分就只能自筹。这本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支援灾后重建的系列配套措施,如果能够再具体考虑个别极穷困户的特殊照顾,就近乎完美了。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其中就有一个前提,不能一赶再赶地像催命似的要加快农房重建进度。一旦这样,诸多的措施和政策仿佛都会走样,而原本帮扶的政策也就会变质一般。
以安县为例,除地震后即刻回去了,去年10月份因为要摆酒再次回老家。表面看来,沿途周边农房建设如火如荼,一派生气。但是当我看到安县电视台每天晚上新闻播报完了之后,亮出一张排行榜,该排行榜具体地列出了各乡镇农房建设进度,按照百分比和建筑面积进行了排名,我的心就咯噔一下,百味杂陈。农房建设进度应该实事求是,适度提前,而不能像小学生成绩一样摆出来。排名前就怎样了,无非是给县政府的领导一个可供向更上级领导汇报的材料和数字而已,无非是在电视采访时,可以找到一些个体和片区展现成绩而已。而在农房重建中最最应该注意的,农房建设质量是否能够抗击地震,农房建设是否成本过于高昂等等问题,很难看到相关话题。
今年以来,农房重建进度再次被政府要求加快。据说是安县全部农房建设要在年内完成,并且为了保证建设进度能够顺利落实,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层层下压的结果是,镇级政府出台了一个这样的规定,即农房建设必须于今年4月前开始动工,填报和申领政府补助款项,过期不侯。这如同一柄悬于农民头上的利剑,逼迫大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动工施工完工,不管你是否能够于期限内筹措资金,不管你是否能够保证农房质量。只要你动工,数据上可以画上一笔,成绩上可以增添一笔,与上级的责任状也可以按期履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倘若我们的农民有钱,能够在政府补助和银行低息贷款之外筹措到足够的资金,那当然这个规定虽然不近人情,也不会过于让人恶心。但问题是,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灾区农民,真的就有那样的闲钱来修缮自己的房屋么?
我想以我家和邻居为例。
我家5人,父母和妹妹,我加上老婆。邻居家里兄弟两户6人加上他们的母亲7人。我父亲在另一个镇地税所工作,多年以来仅以工资收入(现约1200元每月)供我和妹妹读书,家里无半点余剩的资金。我工作3年多,在城市里买有一套二手76平房屋,首付款都是借的,其余按揭,现在首付款还剩1万多未还。目前加上我老婆年毛收入10万左右,妹妹今年刚开始工作,暂不计其收入。全家收入目前可剩的资金,仅有我08年底的年终考核奖1万多,加上其他一点工资收入约计2万。如果算上政府补助1万6,可支配收入为3万6。目前,我们那儿的农房建设成本,简单列几项:红砖5毛5左右一匹,水泥600多一吨,钢材在4000元以上,人工费用每天120—150元。倘若要修三间两层楼房的话,预计直接承包给施工队预算15万。这中间可申领15万的30%计4万,尚有7万4也就是一半的建设资金无从着落。在4月份的时限之下,我们也无计可施。短时间内无法筹措,向亲戚朋友借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要修房子。向银行直接商业贷款,利息高昂,在我们这样的算是农村上等收入来说承受起来都很重。
父亲考虑到自己单独修3间两层房屋造价成本太高,打算与邻居合伙一起共同修建6间两层楼房,我们两间,邻居兄弟各两间。估计造价成本约计30万元。我们支付10万,加上低息贷款30%的3万,余4万元尚需从其他途径筹措。考虑到建设进度的逐步展开,我们家里的收入按月可以结余,虽然在修建完成之时尚且不够,但总的来说问题不大。而另一方面,邻居兄弟二人均无甚文化,加上妻子,4人常年在浙江打工,主要是建筑泥瓦工,至地震灾后回到家里未再出去打工。因无法了解最详尽资料,只能以谈话及一些观察估算其收入。邻居大哥家里估计约可筹措资金3—4万元,老二家里因为曾经在外被亲戚骗去一段时间传销总计可筹措资金约1—2万元。兄弟二人除去30%的6万元,尚需6万。而他们打工外,无其他收入。因此在联合准备谈工程承包时,兄弟二人不是很积极,估其想法是想要自己动手慢慢修建,可省人工费用。但6万甚至更多的资金缺口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壑,压人至深。而另有6万的贷款需要3—5年内还清,计12万需通过借贷才能筹措得到,势如猛虎啊。
我举这个例子,很具体,不能完全地代表所有灾区的农民,但是也很普遍,至少我们村的情形大致如此。倘若一户3口之家在建设农房时就背上约计6万以上的负债,不敢想象以后灾区的农民将如何生活。真的是一震震到解放前了。
以我自身的感受来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完成政治任务,层层加码,追求农房建设的高进度,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种短期内本已经供求不平衡的关系更加不平衡,也使得政府推出的所谓建材限价政策形同虚设(这不奇怪,从改革开放历史上看,政府的所谓限价等规定只是提供一种双轨制的渠道,使得内部人可获暴利);二是建材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确确实实需求太大;三是灾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无法承担成本暴涨后高昂的建设资金。(农民收入低是全国的问题,现今提什么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在市场是农村,纯粹就是扯淡,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农民根本没有再消费的能力)。而这些原因当中最为根本的是政府片面追求政绩,规定重建时间,人为造成了灾后农房重建市场供需的畸形,使得建材成本和人工成本本来就十分高昂的时候,更是火上浇油,到了农民难以承受的地步。这中间以我对政府的了解来说,除了追求政绩以外,那些提供建材的公司、老板们肯定不会少向政府上供。而赚取这种寻租利益从古至今都是官员的最爱。
可以想象,四川灾区农房建设后,几乎每个农村家庭都会负债约6万或以上。而6万对于打工月收入仅千余元的农民来说,以两个人都打工不算吃喝任何花费,需要3年。如果算一半的收入必须要花费,则需6年时间才能还完。这中间将银行贷款利息完全去除,如果加上低息(仍然有息)则至少需要7年时间才能还清债务。这种理想化的模式,不考虑任何生大病,孩子读书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孩子读书,高中或者大学来说,平均每年1万是必须的,那么这个债务就10年也还不清了。这跟地狱还有什么差别。
那么来看看,灾前的建筑成本,红砖2毛5、水泥300元一顿、钢材以外地市场价格3000余元一顿,人工60—80每人每天,成本节约至少在30%—40%。即使考虑灾后农房重建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政府能够理性看待重建进度的政治意义,真正考虑一点农民的疾苦,加上有力的手段真正控制建材无规范涨价,那么在现有农房建设成本上缩减20%应该是可期的。按照我上面的计算,20%约计2万元啊。是一个农民家庭2人打工一年的全部收入,需要一个家庭至少2年才能攒到的血汗钱啊。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政府一方面打着民生政府的旗号,一面又追求政绩和寻租利益,人为推动灾区农房重建市场畸形,让人十分寒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