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能“消费”?
欲知教育是否消费品,首先需明了何谓消费。顾名思义,消费即指通过接受和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而获得满足的过程,其实质是感官上的享受。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要工具,对教师而言,它是谋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被迫承受的“苦差”,教育对二者所带来的与其说是愉悦,毋宁说是难以规避的负担。可见,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而是对人力(知识)的投资,是出于社会和个人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而牺牲眼前消费,将部分资源用于教育领域。
如果说一般商品的受益者仅仅在于其消费者的话,教育却远不仅是个人获致知识和成功的手段,它更具有着极为显著的外部正效应,是培育健全人格、提升国民素质和决定国家荣辱兴衰的根本因素。因此,教育从本质上而言乃是一种公共产品,亦即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的近乎免费的公益事业,它是社会的义务和政府的责任。诚如杰出的民主思想家托马斯·杰弗逊所言: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幸福。《世界人权宣言》亦庄严宣告:义务教育即为免费教育,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为保证教育不负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之使命,教育经费一般为GDP的8%(发达国家)或4%(发展中国家),在此前提下方有道义上的资格谈及大学收费问题。而在中国长期沦落于近乎世界最低水平的2.5%的情形下,教育消费说、教育产业化显然弊莫大焉。
教育消费说与产业化不过是企业化、市场化的颇为动听的代名词罢了,直白一点,就是教育必须自负盈亏,无钱你就只好望“(象牙)塔”却步,永别“龙门”。如此这般,高等教育便几近沦为“贵族”们的特权,使大多数社会精英仅因其出生于低微门第而被剥夺了按照分数而非金钱和身份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所应享受的受教育权利,这于公平与效率皆相悖,且不能吸纳真正的精英进入政府而危及其统治能力,同时更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分裂、对抗乃至逐步瓦解政权的根基。其实,教育投资愈稀缺,愈宜坚守“学而优则仕(读)”的原则而避免“贵族教育”这一灾难性覆辙,方合乎个人与社会的最大利益。
大大悖离教育之本质的产业化导向也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颇为有害的后果。与住房等实物消费相比,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甚微。事实上,正是由于教育消费说的误导,加之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使得许多人不敢消费而致有效需求不足。其实,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就是赤字财政,政府替私人花钱,而中国的凯恩斯信徒们不知怎么就“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区区几百亿元教育“消费”而舍弃了6万多亿存款,却不知行一箭双雕之计:政府不惜以更大的财政赤字为教育“买单”并建立全民福利制度,如是则双位数的经济增长唾手可得!
真正的问题在于,以今日中国之经济实力,我们并非无钱办教育,而是把教育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就长远而言,短期的经济增长与教育落后所酿制的恶果--人口恶性膨胀、生态危机、贫穷、人权法治理念的缺如等等,究竟孰重孰轻,这是每一位中国人必须深思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不是苛求政府为此而创造财富,而仅是从现有的国民财富中转移所需的份额至教育领域,此何难之有?关键只在于我们是为特殊利益所牺牲抑或为捍卫公共利益而存在,是选择轿车之类奢侈品还是知识与文明,是宁愿平等与效率皆不顾而招致明日的“洪水滔天”,还是谋求安全、正义与繁荣之道?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大学收费乃势所难免,亦应不惜任何代价,通过政府完全担保的贷款等方式,让每一个穷人都能读得起书。否则,教育贷款非但寸步难行且必将导致呆坏帐而破坏金融体制--盖因贷款作为经济行为,其前提乃在于借贷者具备偿还能力且将之投资于有盈利预期之行业.而教育几纯属消耗而非生产性行业,学生家庭亦鲜有还债能力且其就业与收入状况皆令人担忧,故教育贷款之反经济学与不可行性不言而喻(初级教育尤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