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要提防“火一把就死”
时寒冰
证监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于9月17日如期召开,当天上会的7家企业全部获准IPO。这意味着我国创业板市场挂牌进入读秒,即将迎来首批上市公司。
推出创业板,是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培养出中国的微软、英特尔和思科这类举世闻名的企业。但是,不过,所有的梦想都需要靠行动实现,而这种行动必须在系统、完善、严格的制度下展开,否则,创业板有可能成为激情燃烧后的噩梦。
事实上,从相关报道披露出来的细节来看,中国创业板的前景令人担忧。
9月18日,有媒体披露说,创业板七家企业均获得有条件通过。为什么是“有条件”通过呢?据参审委员介绍,所谓“有条件”通过,是指这些企业已经符合了创业板发行上市的条件,但是在信息披露等细节问题上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发行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这些问题都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发行上市。
信息披露的缺陷,意味着企业的操作还不够规范,诚信度还值得考核,如果这类企业也都能“有条件”通过,实际上就意味着标准的降低,而标准的降低有可能给创业板带来灭顶之灾。
笔者所言并不是夸大其词。
西方国家早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训:从2002年到2007年,全世界共有12家创业板被迫关闭。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德国创业板的关闭。1997年3月10日,德国交易所股份公司正式启动创业板,无论是发行家数、募集资金总量,还是日平均交易量,德国创业板市场都位居欧洲之冠,曾一度与美国的纳斯达克并驾齐驱。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前途无量的市场,不得不在2003年关闭。
德国是各项制度非常健全的国家,但是,依然未能把他们的创业板做成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的孵化器。问题出在哪里?
德国创建创业板的目的,是想通过吸纳高科技类及新经济类企业,为投资者、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提供一个方便、畅通的投资和融资平台,基于这种目的,德国创业板设立不久,就有300多家公司成功上市。但是,一个制度性疏漏最终葬送了这个市场——未能严格依照上市标准推出优质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为了争夺上市公司资源,德国创业板降低上市门槛,导致那些缺乏成长性的企业也混迹其中。在创业板推出后的5年中,很多企业的业绩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甚至有的企业靠造假骗取投资者的信任,最终,导致投机泛滥,投资者的信心一再受挫,创业板失去发展的基础。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做事严谨,制度系统而完善的德国,仅仅未能把好准入门槛这一关,未能监管好信息披露,就葬送了他们的创业板。那么,作为缺乏遵守制度规范传统的国家,中国降低准入门槛就能避免德国那样的悲剧吗?
从中国股市创立至今的历程来看,通过包装招摇撞骗的企业还少吗?制度的漏洞必然会成为骗子、无赖肆意掠夺的舞台,任何低估他们钻制度漏洞牟取暴利的水平的倾向都是危险的,不仅会给普通投资者带来无尽的痛苦,更可能进一步削弱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任,从而动摇这个支撑资本市场发展最重要的根基。
别忘了,迄今为止,从世界范围来看,创业板能说得上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实在太少了,除了美国的纳斯达克,还没有第二个能与之相媲美的创业板市场,而在这样一个培养了微软这类大企业的市场中,退市的企业比现在挂牌的企业还多。正是这种严厉的监管制度,确保了上市企业的质量,同时,也确保了这个市场虽经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而不倒下。
德国创业板的命运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走好每一步,把好每一关,严格依照上市标准,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屏蔽在市场之外,同时,做好监管,严格实行退市制度,及时把问题企业踢出市场,以良好的信誉支撑投资者的信心,切莫为了规模、政绩,或者某个说不清的目的,急功近利,埋下巨大隐患。
汲取别人的教训,就等于少交学费。
中国的创业板要想成功,首先就应该严格准入门槛,其次要完善监管措施:抑制投机、打击造假、严厉退市,确保投资者利益不被伤害,确保投资者信心不被挫伤。做好了这些,创业板就有希望,否则,难逃“火一把就死”的悲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