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二次房改”探路
2010-03-19 重庆日报
决策前瞻
核心提示
拆解汉字“房”,乃“一户一方”。寓意似乎如此简单,但真正实现,又是那样艰难。在中国房地产改革走过十余年之后,重庆市在全国“两会”上透露将建公租房的消息,引起了热切关注———
本报记者张雪峰
住房,已成为老百姓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3月6日,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当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到将给中低收入群体“盖公租房”时,会场内闪光灯的“嚓嚓”声响成一片。
仿佛是与重庆相呼应,几天后,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也向外界透露,今年,北京也将开建公租房,解决“北漂族”住房难。很快,全国人大也传出消息,由宗庆后、迟夙生等代表提交的,呼吁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被列为正式议案。
各种信息在汇聚,发酵,酝酿,人们对“二次房改”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重庆
给中低收入者“盖房子”
2月28日起,重庆北部新区鸳鸯组团的一处建设工地,成为承载“蜗居”一族梦想的家园。
这是重庆首个公租房项目,进城农民工、刚毕业大学生、城市低收入者,甚至外地来渝人员,均可租住。
按照重庆市政府春节后第一次常务会的决定,2020年前,全市将完成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任务(其中,主城区2000万平方米)。
消息不胫而走,全国“两会”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不断被追问此举的深层内涵。
“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是土地革命,当年毛主席搞土地革命,唤起工农千百万。革命成功了,人民政府还要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这也是几千年来人民的向往,杜甫就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薄熙来如是回答。
黄奇帆则说,当今时代,由于房产兼具保障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属性,完全由政府保障和完全市场化都存在缺陷,“双轨制”将是必然。
福利分房
与“全面市场化”两端
重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丰伦认为,房价高涨的背景下,重庆开建公租房,触及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层问题,故而引发全国热议。
其实,黄奇帆市长提到的“完全由政府保障”和“完全市场化”,恰好是新中国住房保障体制的两个发展阶段。
1998年房改前,我国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基本由政府保障。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并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由此起,商品房成为解决城市居民住房的主渠道。
“政策从福利分房,逐步走向全面市场化的另一端。”田丰伦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迅速增长,房地产供需矛盾逐步增加,市场化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房价的困扰,甚至形成“蜗居”、“蚁族”现象。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陈勉更尖锐地指出:“去年全国人民买东西的钱,有一半花在房子上!”他依据的是一组数据,去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万亿,而全国住房销售总额就达到6万亿。
“二次房改”
呼声渐高
面对不断增长的高房价,中央决策层一直在做政策调整的尝试。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化了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对一部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保障住房制度。
我国也逐步形成了根据收入情况分层保障住房的制度安排,即最低收入者租用廉租房,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中低收入者购买限价房,中高收入者住房问题由市场解决。
但现实又充满无奈。廉租房覆盖面偏窄,不足以满足住房需求,经济适用房领域存在的寻租和资源错配,也招致诸多诟病。
在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话语权增大,房价增长日益超出群众承受范围,辛勤工作却买不起住房的“夹心层”增多。从而,对住房属性向“准公共产品”回归的呼声,也随之走高。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专家刘勇最早提出“二次房改”建议,指出企事业单位应自建廉租房,作为单位职工过渡房。去年4月,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呼吁,由政府主导提供住房服务,7月,住宅法专家李明等14位学者,再提“二次房改”建议,要求建立能够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公共住房制度。
这一呼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达到高潮。
继重庆公布公租房建设计划后,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也向外界透露,今年北京将建设公租房,解决“北漂族”住房难。
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和迟夙生,更分别领衔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和“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的议案”。两份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供应对象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低收入家庭。
两份建议最终被确定为本次人大会议正式议案。种种信息相加,不少媒体兴奋地宣称:“‘二次房改’进入实质阶段。”
公租房
为“二次房改”探路
以重庆公租房建设掀起的新一轮住房制度变革,是否真能为二次房改探出新路?
田丰伦称,重庆主城区正处于“扩城”阶段,未来将由500平方公里拓展到100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充足。而且,重庆拥有地产集团、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四大土地储备集团,四大集团占了主城土地储备总量的相当部分,这使得重庆市政府拥有较强的土地供应能力,建设公租房遇到的困难相对较小。
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市可开发土地日益减少,加之“土地财政”思维,有没有能力向公租房项目供地,愿不愿意供应,都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公租房建设是在城市人口膨胀,住房需求骤增的情况下,推行的一项制度。但城市人口终将达到一种平衡,如何确定公租房最终建设规模,如何管好公租房,需要好好谋划。
日本政府也有公租房政策,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由于人们希望拥有产权房,在城市人口趋于稳定后,公租房闲置率较高。同样推行公租房性质政策的英国,在上个世纪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因公租房的管理维护成本过高,最终推行“私有化”,将公租房大量廉价出售。
上述种种,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决心,也考验着老百姓的理性。
田丰伦也表示,住房保障体制与诸多制度关联,比如“分税制”、土地招拍挂制度、政绩考核方式,甚至户籍制度。深化住房保障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解决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动力问题,需要从国家立法层面思考,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进程就成为关键。
“幸运的是,重庆已经启动庞大的公租房建设计划,这无疑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田丰伦说。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