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必然崩溃
打开百度搜索“市场经济”竟然发现市场经济的论述居然以“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可笑吧,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居然没有一个统一描述“市场经济”的定论。这也难怪中国要“摸着石头过河了”。当然,虽说有很多不同,但也有一些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自由。包括自由选择,自由交换,自愿合作,自由竞争等。第二是通过价格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就是这两个被“市场经济鼓吹者”奉为最关键,最经典的要素,恰恰是市场经济的最后的终结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说“自由”。什么是自由,通常的理解是不受约束的行为。或者没有外来干扰和强迫的自主行为。因此,奉信“完全市场经济”的人,强烈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们普遍强调“公平,法制,开放”。但有个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是绝对自由的,包括号称言论最自由的美国也有<假如言论会引起“迫在眉睫”的危险>是违法的规定(比如在电影院大喊一声“有炸弹”)。别忘记,自由经济还有“市场失效”这一特殊情况。一旦市场失效发生,市场将会一片混乱,就像搭积木一样,在某一时刻忽然崩塌。因此绝对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可靠的依据,能证明这样的经济可以持续永恒发展。那么接下来就要讨论“有限的自由”。这也是自由市场派最想要的。既,政府制定游戏规则(法律),做好裁判(保持公平),努力服务经济。首先政府不是用来充当经济法官的,政府的职能是管理整个社会,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还必须要考虑诸如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强调均衡发展。它建立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研究经济就是从本质中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指出:商品使“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形式”,“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8,834页),列宁曾经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形式的本质。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同样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而不是仅仅抓住机制和功能这些表象。而我们的自由市场派们恰恰是抓住了机制和功能这两个表像,忽略了本质。“舍本逐末”应该是形容他们最恰当的词汇。因为抓住了本质,所以列宁同志下了定论“只要存在市场经济,---------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的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计划经济制度-------才能消灭剥削。”(《列宁全集》第10卷)。假设马克思,列宁是正确的,那么市场经济揭示的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言而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那么自由派所说的“公平,法制”说透了就是从法律上保证剥削的合法性,公平的竞争实质是剥削者间的“公平竞争”,用来争夺被剥削者的权益。这不仅仅是违背了共产主义信仰,更是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这和19世纪奴隶制度承认奴隶是奴隶主的“资产”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既然“奴隶制度”是被认为万恶的制度,那么承认“剥削”合法为什么就是高尚的呢?
因此,从理论上,自由市场经济已经是处在“崩溃的边缘”了。再从实践上来说,被认为自由经济圣地的“美国”。他们是在逐步退出对经济的干预吗?最近的一次,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奥巴马要管华尔街高管的年薪,呵呵,连人家年薪都要管,算不算干预?要知道华尔街的高管可不是中国国有四大银行的行长,他们可是地地道道的“私人”。我们那些拿着数百万年薪的行长有机会去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的话,一定会由衷的感叹“不是美国不自由,而是中国太自由!”。再远一点看,平权法案规定企业录用员工须有相当比例的黑人或者移民。没有合理原因不可以随便解雇员工,假如你敢的话,他们有强大的工会等着你。“工会?”那不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基层组织吗?难道美国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革,但他们的工会确实比我们形式上的工会强大的多。他们曾经为了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发动了纽约公共交通公司规模最大的罢工。这个以后再详细谈。再接着看,早在1938年,罗斯福就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法案(最低工资被自由经济派认为最体现干预经济)。我们的香港,为了确保自由经济的纯净性,长时间拒不制定最低工资。但是就在最近,他们也在积极酝酿中。是香港在开历史倒车吗?还是自由市场派实践的崩溃?还是美国(不单单是美国,其他福利国家都一样)通过差别税收措施,通过向富人(通常是剥削者)多征税,建立惠及穷人(通常是被剥削者)完善的公共福利体系。多征税意味着减少利润,控制利润,难道还不算是干预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最自由的国家正一步一步从各个方面向“不自由”前进着。他们不是在逐步退出对市场的干预,而是加紧对市场的控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理论上,前面已经说了,市场经济体现的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这是先天性的致命缺陷。政府向被剥削者倾向,并不是资本家的良心大发现和政府理性引导,而是被逼无奈,不得而为之。100年前,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到处都是“血汗工厂”,资本家疯狂榨取产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国际共产主义风起云涌的时候正是他们剥削的巅峰时刻,当时他们面临要么被共产主义消灭,要么自我调整,向被剥削者倾斜的选择中。在绝望中他们选择了改变,以避免被彻底消灭。这也是他们极度仇视,害怕前苏联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样的改变,现在他们的“被剥削者”才有如今的地位。量变达到质变,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倾斜到最后,他们完全可能已经不知不觉中站到了剥削者的对立面,离彻底打破”剥削与被剥削者“关系也只在翻手之间,市场经济此时也走到了消亡的那一刻了,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列宁们,已经提前给他们写好了“墓志铭”!
看来,我们的市场经济鼓吹者,已经在“自由”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彻底失败了,他们唯一还能指望的是第二个“法宝”--通过价格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看,这个会让他们更加失望。价格一般都是通过货币做标示的。自从布雷顿森体系解体后,货币摆脱了黄金的控制,各国央行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发行货币。黄金被称为“诚实”的货币,因为他一般都能准确反映商品的价格。而一旦脱离,货币就变的不太“诚实”了。政府时而为了刺激经济,发放大量货币,时而为了控制通胀,收紧货币,“它”总是在不停的变化中,你说作为标杆物,总是变化的,他能真实的反映商品价格吗?好比一个跳高的人,面对上下移动的杆,有时候不用跳可以走走过去,而有时候却拿撑杆都过不了,面对这样的杆,参加比赛能真实反映运动员的水平吗?所谓合理,既,刚刚好。显然,通过用这样的价格进行的商品交换,实现的资源配置一定不会刚刚好的,而是波动的。时而过头,时而不够。而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波动性,是众所周知的概念。波动性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直射的光,也有波粒二象性。彩票数字也是波动的。过量的资源配置,导致浪费,早期的政治课本上有“万恶的资本家,把过量的牛奶倒入海中”这样的描述。比如现在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而过低的市场配置,则导致匮乏。比如现在的高尖端行业。如果画一张波动图你就会发现,那个所谓合理的中间线只是被一跃而过,非常短暂,你还没感觉到,他已经过去了。现在常听见“要保持经济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前瞻性”长期是多长?一年,二年还是几十年,数百年?稳定是多稳定?不变,慢变,还是略变?而他们都和前瞻性有矛盾,有了前瞻就需要应对,既然是应对怎么能不变?难道是以不变应万变?既然变了怎么可以长期?那只能解释为“长期变”。长期变就是经常变,那么不知各位是否感觉到了经济政策的多变?一会要求央企增加持股,一会要求央企谨慎进入股市,时间间隔还不到8,9个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最快20天变了一次,最长也只有1年且是唯一一次。平均2个多月变一次。况且,前瞻也不是很准确,假如能很准确,那么不是就说彩票中奖号码可以预测了吗?别忘了彩票数字也具备明显的波动性。实际上不是中央不勤政爱民,而是他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当然市场经济理论家们,还能解释说“这是动态平衡”。我只想请问,忽略长期不合理的事实,去追求所谓的“动态平衡”,那和“睁眼说瞎话”有本质的其别吗?好比要求两个长期进行军备竞赛的敌对国家,保持“恐怖平衡”而不发生变化一样。其结果总是,一个国家不是被敌国消灭,就是被自己内部战争消灭。没有例外。因此,归根结底,货币和市场经济具有波动性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除了波动性这个客观规律外,在来看看目前经济内容本质究竟是什么。自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将不可再生的一次资源,通过复杂的转换,变成现在的物质文明。如依靠煤炭燃烧提供基础的电力,蒸汽动力。利用石油的分解,产生汽油,柴油,以及其他附属品。利用铁矿石生产钢铁,用钢铁制成机器,用机器轴承,造发动机,造风力发电叶片,造枪,造炮。。。。(其中还包括其他自然资源,以铁为例)。如果说以前的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的话,那么现在的市场经济(马克思称商品经济)是资源转化型经济,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就决定了这样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通过新技术,新科技,只能降低消耗规模和速度,而不能改变其运行方式。所以只能延缓他的消亡,不能终止这个过程。可怜的那点资源,你不打算省一点用,计划着用,还准备“自由”着用?上下翻飞着用?一旦人家限制资源出口,价格怎么来实现资源配置?比如你在浩瀚沙漠腹地问一个路过的人买水,再多的钱,人家也未必肯卖给你。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就感到资源枯竭的危险,还有多少个几百年可以挥霍?另外,有些资源,本身就是稀缺的,如技术高超的脑外科医生,高精密的仪器等。就算市场经济起到了所谓的合理分配,那么也只是部分医院占有,在看病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去拥有稀缺资源享受服务的往往是少数有钱人吧。本来服务对象可以是普通大众的“稀缺资源”现在只服务于极少数特定人群。这就是资源合理配置后的结局。资源被垄断,资源没有合理自由的分配到社会各个成员中。资源被垄断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财富总会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扩大。因此,无论市场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与否,作为建立在资源转化模式下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随着资源的消失而消失,或者有新的循环经济出现而被代替。
循环经济我想还是看看美国的玉米转乙醇比较说明问题。目前的状态玉米变乙醇消耗的能量,未必大大低于于他所产生的能量,不怎么划算。但至少也是个尝试。因为玉米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思路是对的,只是起步阶段,还需要时间来发展。他是政府提倡,引导的,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而我们那些市场经济鼓吹者们眼里只盯着市场调节枝细末节上,而没有关注,真正发挥决定作用正是政府计划的那部分。计划才是主干,市场只是辅助。由此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以前的农业社会如此,将来的新社会也如此。况且,即使在如今的模式下,市场经济也不能担当重任。假如能仔细观察和分析经济的各个内容,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市场经济只有在微观,部分层面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宏观,大局上,一定是计划经济起决定作用这样的事实。是计划领导市场,不是市场替代计划。如果经济决策由市场经济派占主导,那么整个经济必然是无序,混乱,盲目的和残酷剥削的。
最后,再来总结下。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剥削者以利润为第一目的,尽一切手段榨取被剥削者。所以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是剥削者,病人是被剥削者,这才有看不起病。市场经济下的学校是剥削者,学生的家长是被剥削者,这才有读不起书。市场经济的功能是有限的,只能在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微观或者局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计划经济并存。列宁也曾说过“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计划,不是要超过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方法”(《列宁全集》第32卷)。可见市场经济有限的功能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他是手段,不是目的。市场经济的生命是短暂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消耗而消失。所以市场经济崩溃是必然的,也是可预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我在想,30年前那个要发展市场经济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资本论和列宁全集,到底有没有彻底了解过市场经济。共产主义的先贤们已经很明确的回答了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特点和基本属性。还用得着“摸着石头过河吗?”最后,我奉劝那些鼓吹市场经济的人,请你们读完“国富论”后再读读“资本论”。请你们供奉“凯恩斯”的时候再瞻仰瞻仰“马克思”。请你们在说完“十年文革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再凝视下市场经济是否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