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管发生任何自然灾害,不管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有多么严重,我国粮食总产和粮食库存的官方数字却总是在被“增长”着!虽然政府在粮食生产方面确实是花了较大力气,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至少在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应该存在着以下八个方面的隐患:
一、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
受粮食主产国自然灾害增多、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粮食市场投机行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口需求猛增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已经持续5年攀升,彻底结束了数十年来粮食价格一直走低的状况。从2006年开始全球粮食价格达到28年以来的最高点,尤其是2007年以来,全球粮价持续走高,致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粮荒”。
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10年来,除2004年以外,全球粮食总产量都低于全球粮食总消耗,这就意味着全球粮食的库存量正在逐年降低,在1986年,全球粮食库存量可以维持地球人口总消耗的天数为130天,而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仅可以维持地球人口54天。世界上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为了自身利益纷纷调整了各自的粮食出口政策,使国际上粮食供求关系更加紧张。
当前粮食趋紧、价格高涨的国际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如果我国遭遇更大的自然灾害,如果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粮食封锁,我们还能不能养活自己?
二、大而频发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多,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严寒、干旱与洪灾频现:先是广西遭遇百年一遇的秋、冬、春持续严重干旱,导致1000多万亩水田不能及时插秧;接着是4月中旬我国北方多个地区出现低温、阴雨雪、大风、霜冻等天气,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有的甚至绝收;特别是入汛后,南方发生洪涝灾害,10天工夫就造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9省市946.5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133.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9.3亿元;8月22日,辽宁丹东又发洪水,全市48个乡镇受灾严重,受灾人口20.2万人,受灾农田达1.51万公顷。
三、越来越少的耕地面积
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占地、绿化占地、退耕还林、灾毁耕地等原因,我国的耕地面积呈锐减趋势,1996为19.6亿亩,2004年减少到18.37亿亩。2004年以后,我国因城市扩张侵占耕地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离18亿亩红线只有一步之遥!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如此有限的肥沃土地、紧缺的水资源,再加上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组织形式,怎能让人不担心今后13亿人甚至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肉、蛋、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肉、蛋、奶的生产必然会消耗更多的粮食。从2000年开始,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开始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776.1斤,比2003年增长了14.8斤。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使我国连续八年都出现了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政府部门每年都要进口一些大豆,甚至不得不动用有限的粮食库存!
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表示,由于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均粮食消费增长趋势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逆转,因此中国只有保持粮食总产在年均1%的增长幅度,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五、正在消失的“农家粮仓”
由于我国在上个世纪曾经遭受过粮荒,老一辈农民普遍都有存粮的习惯,在上一世纪末,存粮超过2000斤的农家在农村绝对不占少数,有的农家甚至保存上万斤口粮。那时候,农民在交完公粮后,基本都存够自家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口粮。但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有的农民甚至把以前存粮用的缸、水泥柜、麦囤都扔掉了,农民收下来的麦子有时根本不进家门,在外面晾干后就直接卖掉一部分,送进面粉厂一部分,然后凭面粉厂的粮本按月领面吃。可以说,现在的民间藏粮已经屈指可数!如果考虑到这一大块,国家的粮食库存量就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六、横空出世的外资巨头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国际上在粮食经营方面最负盛名的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金刚”都已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通过参股或收购国内大型粮油企业等方式,迅速占领了中国粮油市场。据统计,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已被外资控制。
近日,在产粮大省江西省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收粮大战:无论是外资、国有粮食企业,还是民营粮食企业,都参与到高价收粮的大军中。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平均价。
粮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粮食的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粮食的价格一上涨,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因此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如何保护和加强国有粮食企业,避免粮食价格被外资垄断和控制,正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思考和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否则,一旦真的发生了“粮食危机”,我们就会得不偿失。
七、较为低下的种植效益
农业生产效益本来就较为低下,而在农业生产中,种植粮食作物的效益就更加低下。为此,国家连续出台了许多粮补惠农政策,但是在不断高涨的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其它生活用品价格的冲击下,粮农们仍然得不到好的效益。按农民人均1亩小麦计,即使排除自然灾害因素,一般亩产也只有300公斤左右,以每斤小麦一元计,亩产值为600元,除去化肥、农药、种子、机械、浇水、人工等成本450元左右,亩纯收入仅150元,而这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外出打工三、四天的收入。受“无粮不稳,无工不富”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已经不再把粮食看得那么金贵,他们虽然也种一部分粮食作物,但一般都没有什么积极性,种够自己吃的就行。
八、走形变样的粮补政策
连续多年来,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粮补惠农政策。在执行国家的粮补政策中,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操作简便透明、避免农民上访,索性将粮补政策变为一种普惠政策,来个平均分配,根本起不到刺激粮食生产的目的。我国的粮补政策目前主要有三块:一块是粮食直补,一块是良种补贴,一块是生资补贴。粮食直补和生资补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大都是按照农民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进行补助的,结果使一项本来只应针对粮农的优惠政策,变成了一项针对全体农民的平均主义的普惠政策,农民该种什么还种什么,该怎么管理还怎么管理,甚至该撂荒的还照样撂荒,大大削弱了该项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良种补贴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如此,大多数县市仍然把良种补贴款按耕地面积划拨到农民账户上,农民购不购种子、购什么品种,完全由农民自己决定,良种补贴的这种发放方式,对促进良种的普及和推广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因此上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粮食激励政策还是没有搔到农民真正的痒处,对真正缓解粮食供求矛盾还是缺乏力度,尚待继续完善。
二0一0年十月十四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