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论人口观念的十个重大误区

高速龙 · 2010-12-04 · 来源:求是理论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看过一些计生专家的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论述,发现他们对人口与发展的认识有误区,让他们产生了对中国人口数量的消积态度。因此有必要厘清这种错误思想,摒弃中国人口负担论。 
 
  误区之一: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失业率高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我们知道,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人口多,服务对象就多,工作岗位也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从各国的失业率统计来看,失业率与人口多少,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许多人口少的国家,比人口多的国家失业率高,所以减少人口并不能降低失业率。 
 
  那么中国现在失业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行业垄断严重、不公平竞争、市场不规范、创业门槛高、苛捐杂税多等等,使许多行业、企业受到抑制,发展壮大不起来,民间投资没处去。二是抚养比低,即被抚养的老人和小孩比例较小,所以劳动力人口相对过剩了。后者是和减少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有计生专家反过来说,计划生育减少小孩人口,虽然开始一定时间内抚养比小增加失业率,但能促使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快速提高抚养比,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最终是件好事。但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方面老龄化需要劳动力,但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导致新增劳动力减少,两种相互作用,就会形成劳动力快速短缺现象。劳动力一短缺,许多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就受到了抑制甚至衰退,从而带来国民经济衰退,最终带来失业或低水平就业。 
 
  严重老龄化到来,只是提高了养老方面的就业率,吸纳大量劳动力围绕老年人服务,背老龄化包袱,这样就业的质量、就业的水平其实不高,而真正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工业产业、战略性产业和其它新兴产业劳动力大大减少成本大大提高,会抑制新产业的发展,会使经济增长艰难。这也是为什么老龄化国家莫不鼓励生育、引进移民的原因。 
 
  误区之二:人均资源少是经济发展的制约。 
 
  有计生专家不假思索地说,中国人均资源少是制约经济发展,制约扩大就业的瓶颈。 
 
  认真想一下“人均资源少”的本质,看一下现实,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均资源少,是相对少,是相对于各国平均数来说的,并不是绝对少,并没有成为发展的瓶颈。关键原因是,人均资源相对少,是体现在某项资源的可利用的时间长短上,而不是体现在目前使用的缺口上。如石油资源,人口少,可开采的时间为一百年,人口多,可开采的时间为五十年。虽然人口多可开采时间短,但这并不影响当前各国的石油资源使用。试问,有哪个国家因进口不了石油等资源而受到影响呢?中国还在鼓励汽车和电器消费呢。 
 
  有人以中国稀土限产让日美等国受影响为例来说明人均资源少的制约。日美的担心,这并不是因全球稀土资源的缺乏引起的,而是因单方面突然限供引起的,这只是让他们来不及开采其它国家的稀土而已,影响是短暂的。日美等国一旦转向印度,放弃中国稀土,中国还心有不甘呢。 
 
  许多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比中国还少,但人均资源少并没有成为它们发展的瓶颈,反而能成为发达国家。就算一些自有资源多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他们也不主要是依靠本国资源来发展的,而是大量进口资源。这就说明计生专家口口声声所说的“人均资源少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是栽赃。 
 
  反观中国人均较多的稀土,却卖了个白菜价。从“资源诅咒”理论来看,人均资源多才是发展的瓶颈。你看人均石油资源多的阿拉伯国家和前苏联各国,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反而是人均石油少的以色列、日本、韩国是发达国家。美国人均资源多,但他们并不主要是用自己的资源,所以不能说美国的发达得益于本国人均资源多。 
 
  再说了,某项资源的枯竭,是表现在价格波动上,而价格上涨是对全球各国同步的,对大家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以也不能说是某国发展的瓶颈。例如石油资源,并不会因为中国人口多而进口单价高,也不会因为中国需求大而被拒绝或限额供应,反而中国因人口多,成为资源出售国争夺的市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资源与人口,是动态的关系。资源可集约可再生可循环可替代,只有一种资源枯竭时,才会引起人们的节约,才会着手替代再生或循环使用它。有计生专家说,减少人口,可为替代资源的开发争取了时间。这真是一派胡言!不到资源枯竭时,不到成本上升到与替代资源成本相近时,怎么会去推广替代资源呢?没有众多人口的市场,又如何摊薄新资源的成本呢?所以说强制计生不是争取时间啊,而是拖延时间。随着一个又一个油田的发现,新能源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挤压,国家也愈不把新能源当回事,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强制计生的今天,中国粗放式使用资源、贱卖资源、鼓励汽车消费、各种浪费惊人等等。 
 
  实际上现在各国开发清洁能源,主要是从全球环保角度来推动的,并不是因应石化能源短缺才要开发新能源。那种“强制计生是为了缓口气、歇会肩”的说法,是偷奸躲懒的借口。 
 
  还有的人说人均土地少、耕地少、水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差,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可是我们看到各地粗放式用地、开发区大量圈地、开发商大量屯地、企业无定额用地、无偿使用土地、粗放式用水、企业排污无人阻拦、环保部门执法不力、荒山上无人去植树、无人去修复生态。中国连个垃圾分类、垃圾再利用都不成气候。这也说明,土地、耕地、水和环境承载力,并不是中国发展瓶颈。 
 
  与其说是资源环境的制约,不如说是减少人口的依赖(后者才是致命的)。 
 
  误区之三:廉价劳动力多阻碍产业升级。 
 
  有计生专家说,因为要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所以企业依赖手工作业,不实行机械化,阻碍了产业升级。 
 
  这些专家的错误在于,他们把产业升级偏面理解成了机械化操作。其实机械化操作并不是产业升级的主要目标。产业升级是指提高管理水平、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生产效率等等。手工劳动,只是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影响,但手工劳动,有利于减少能耗,有利于降低成本。现在的产业问题不在于生产效率低,反而是产能过剩,产品滞销。 
 
  看看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期内,转移的劳动多,劳动力成本低,才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产业扩展提供了机遇。企业才有资金来进行科技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延伸产业链。 
 
  问题是,中国以前没有很好地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时机加速产业升级,一直拖到现在。现在劳动力短缺了,成本高了,产业升级将会更困难了,有的企业甚至不得不回到家庭作坊的时代去,温州有的企业主改行去炒房炒菜了。因此,用工荒会导致产业萎缩、产业退级、单位能耗加大。 
 
  误区之四:劳动密集性企业是粗放式企业,阻碍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型。 
 
  许多计生专家认为,劳动密集性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是该淘汰的落后企业。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举个简单例子反问他们:是人力挖土消耗能源,还是机械挖土消耗能源(资源)?是哪种对环境的污染大?恰恰相反,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资本、技术、资源密集性企业,如化工、冶炼、煤电、水泥、钢铁、印染、造纸等等,而劳动密集性企业是相对环保的企业。劳动密集性企业大多是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利润相对低,更注意资源能源节约,不可能经得起高能耗。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以为劳动密集的就是低级产业,资本密集的才是高级产业,产业升级就是用行政手段把低级产业逼走,腾出土地给高级产业,殊不知产业升级是指扩大和提升附加值。” 
 
  美国作家兼农场主阿斯泰克也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能源枯寂,人们需要在农业中使用可再生资源取代化石燃料,但这并非易事。因此最容易取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资源就是人类劳动力,因为劳动力数量极为充足,且具备化石燃料没有的优点:聪明的大脑。”因此,阿斯泰克计算说:“在大多数低工业化社会,约有1/3的人口与农业有关,未来美国至少需要1亿新农民,而且是更多的年轻农民。”这里阿斯泰克说的是美国农业机械化消耗了大量能源,而手工劳动,是最节能、环保的。 
 
  其实,目前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许多就是劳动密集性企业,是无烟“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  
 
  误区之五:机械化操作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有人认为机器人上岗,工人就会下岗,无形中把机器人当成了竞争对手。他们没有想到机器人会为人做许多有益的事情,会推动产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机器人上岗,人将下岗”? 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人持这种观念。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已被人类生产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只不过利大于弊,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比如汽车的出现,它不仅夺了一部分人力车夫、挑夫的生意,还常常出车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虽然人们都看到了汽车的这些弊端,但它还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针对关于工业机器人的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机器人的数量居世界首位,而失业人口最少,英国机器人数量在发达国家中最少,而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机器人是不会抢人饭碗的。 
 
  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会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部门就业的增加,这要靠追加投资,而不是应用机器的部门游离出的资本。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就业工人的数量也会增加。而由机器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又会刺激以其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得那些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上升。也就是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机器生产的就业扩展效应得到发挥。 
 
  美国国家科学院与国家工程学院在一份由工业界与劳联—产联资助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中得出的结论认为, 虽然新技术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失业,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降低价格,增加需求,并在“全新领域”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技术上的革新的结果是使就业增加而不是减少。当今美国的失业现象不应归咎于新技术,而应归之于美国的“进口增加,出口疲软。”随着美国失去其在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领先地位,它的日益下降的竞争力也被认为是使失业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郑新立也曾表示:“在发达国家,过去好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要排挤劳动力,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失业大军,这个失业大军没饭吃,都要砸碎资本主义制度,结果这个情况避免了,没有出现。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这些剩余劳动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都是到第三产业去了。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了80%以上,第一产业剩2%、3%了,第二产业占百分之十几,庞大的劳动力都在服务业里从业,对照我们的现状,差距太大了。” 
 
  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有了机器人,人仍然是主人。如果全部的工作由机器人来做,并不意味着人口是多余的,反而是需要更多的人来接受服务,否则机器人也要下岗。 
 
  误区之六:用工荒是因为薪酬低。 
 
  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有计生专家认为是农民工薪酬低的原因造成的。他们认为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可能是真正的劳动力短缺。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农村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出去务工了,没有人因为薪酬低而不工作,只是换个好一点的工作而已。村里余下的年龄偏大人口除了务农,兼做农村的服务业,还要给自己老人养老并抚育小孩,支撑家庭。这些农村劳动力基本是转移不出去了,且渐渐老去。 
 
  用工荒,可以这样解释: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以来,年年经济增长近10%,而劳动力年增长不到2%,经济增长大大超前于劳动力增长,因此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至今已经基本消化完了。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且已有劳动力逐年老化,就出现了用工荒。至于中国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没有适合的中高端产业容纳他们,说明中国产业水平低,他们并不愿意低就。 
 
  从现实看,中国用工荒也不是空穴来风。走在大街上,许多店面贴着急聘广告,可见劳动力短缺是实实在在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超时间超负荷超劳动年龄范围工作。比如:大量劳动力无休止地加班,无节假日地工作;大量老人在64岁以后还劳动,包括农村老人和城市里的部分有专长的老人;许多超过64岁以上的老人,要带孙子孙女,兼做儿女的保姆;农村小孩基本上都要帮忙干农活、养牛、浇菜地等;还有不少的童工在劳动;监狱服刑人员也要生产劳动;军人也要自己养猪种菜甚至种粮,等等。当然,社会上,有一些专职家庭妇女、有聚众赌徒、有游手好闲的人、有啃老族、有照料老人或小孩或家庭而无法抽身外出打工的人,但这些人中许多并无就业意愿或失能,但他们的人数与加班人员、与身兼数职人员、与超出劳动年龄超劳动范畴工作人员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在农村的人,就知道,到了农忙时,在外打工的人都得回家帮忙,因为在村子里的劳动力不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说农村劳动力有大量剩余呢? 
 
  我听到有个村干部用了一句形象的话来描述村庄里人口情况。他说,现在村子里看不到晾晒的胸罩了。意思是,村子里仅剩的是老人和小孩,连妇女都外出务工了。 
 
  现在虽然每年还有净增劳动力,但低于现在经济增长的劳动力需要量,且劳动力结构老化。 
 
  误区之七:老龄化是国家发达的标志。 
 
  这是程恩富的观点,他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发达国家是因为富有了,老人有医疗和养老保障寿命延长,家庭才不愿生孩子,所以才老龄化,而不是因为老龄化才发达的。发达国家正为老龄化犯愁,拚命鼓励生育,并且不忘引进移民,可见老龄化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 
 
  程恩富说,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这真是荒唐。他的未富先老优越性,是指既可以低水平养老,又可以减少中国人口,两不误,两减负吗?减少本国人口,岂能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强制减少人口的办法来致富,是不是太扁低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要知道,连资本主义制度都鼓励本国人口增长啊。 
 
  强制计划减少中国人口,是要做老做衰中国!保持中国人口增长下的经济增长,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误区之八:中国未来七八亿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足以养老。 
 
  计生专家说虽然强制计生,将来劳动力总量还仍然会有七八亿,大于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因此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就算减少一些劳动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便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就能实现社会养老。 
 
  看劳动力是否多,不是看数量,而是看人口抚养比。虽然中国劳动力比许多发达国家多,但要我们要抚养的人口也比他们多得多,所以中国劳动力并不多。也就是说,8亿劳动力养13亿人的国家,与2亿劳动力养3亿人的国家相比,前者8亿劳动力并不比后者2亿过剩。 
 
  何况所谓未来还有七八亿劳动力,也只是一个瞬间高峰期值。高峰期后,立即会逐年锐减,而且是最具活力的40岁以下年轻劳动力锐减,所以劳动力数量虽多,但劳动力结构和质量急剧畸形化。我们不能眼睛盯着劳动力绝对数量。 
 
  虽然提高生产率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养老成本也水涨船高了,所以这并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不能仅通过提高生产率来解决养老问题,而都要鼓励生育。发达国家提高生产率与鼓励生育,是两手抓,两手都硬,不行他们就加大引进移民。中国不能一厢情愿,置身度外。 
 
  提高生产率,是国家竞争的需要,任何时候的必需,并不是国内老龄化了才需要提高生产率,不能用它来敷衍老龄化的解决。何况许多低端作业和服务业不能机械化,必须要一定的手工劳动力来维持。 
 
  退一步来说,纵使少量劳动力能生产更多人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也不意味着人口是多余的啊。比如,一个人的生产,可以养活十个,并不意味着这十个人是多余的啊。美国500万农民养活了3亿人,并不意味着3亿人口是多余的啊。 
 
  再说了,现在缺的不是生产率,反而是产能过剩,是消费不足。内需不振,产品销不出去,劳动者就没有收入,同时又缺少服务人员,有钱买不到服务,如何来实现养老?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既减少了劳动力,同时减少了消费者,使经济发展受到双重打击。 
 
  经济专家说过,消费也是生产力。现在是鼓励消费的时代,但由于产能过剩,工人失业,没有收入,又如何来消费和养老呢?产品,要销出去了,才能成为财富啊。没有足够的人口,没有人消费,产品就成不了财富。所以光靠提高生产率,而不靠人口,是没用的。 
 
  误区之九: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比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要轻。 
 
  计生专家唐钧指出,中国人口发展有两个“幸运”。第一个“幸运”是五六十年代没有如马寅初所说控制人口,意外地给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二个“幸运”,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强制计划生育,使中国老龄化到来时,抚养小孩的负担较轻,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老年人抚养的问题。他的两个“幸运”自相矛盾,是时空上的错位。我们的今日,不就是将来的过去吗?唐钧不就是现在的“马寅初”吗?当年的马寅初不就象唐钧现在一样担心中国人口继续增长而看不到前景吗?他的前一个“幸运”说得对,后一个“幸运”说得不对。前一个“幸运”意味着一个观点,就是“解决就业压力,其实就是发展经济。”后一个“幸运”带来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将导致经济萧条。  
 
  任何国家,在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时候,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而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时,正是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何况中国是强制老龄化,是跑步进入的老龄化。我们要正面看待解决劳动力就业,不应把它当作发展的负担,而是要当作发展的机会。剩余劳动力其实对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发达国家通过机械化释放劳动力,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同时鼓励生育引进移民增加劳动力(同时是消费人口),为产业建立劳动力后备军,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力增长带来经济增长(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率中的大部分是由劳动力的增长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带来经济衰退,哪个压力大呢?何况中国的劳动力短缺是由于强制计划生育造成的,压力就更大,有经济压力,还有政治压力。 
 
  误区之十:人口增长,环境变差。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的人就知道,有许多国家介绍了本国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旧貌换新颜的实例,例如瑞典如何治理工业污染,德国如何治理城市污水,以色列如何节水等等。我想,这些国家由过去的环境污染到现在的环境变好,都是伴随着人口的增长,没有强制减少人口,反而是鼓励生育。这也说明,人口增长,不必然环境变差。人口破坏环境(被动),但人口更可以改善环境(主动)。人口多,改善环境的压力就大。各国还介绍了许多新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治理的技术,对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了希望,给出了很多新思维。瑞典馆里有一句话是“治理环境的投入是很好的投资,而不是成本。从1996年至今,瑞典的碳排量减少了18%,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5%。许多环境污染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环境治理的方案!”。 
 
  这些事例和观念说明,环境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保护和治理,可以变得更好。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中国作为世博的主办国,应该从中获益最大。难道中国在开过世博后,还是对人口数量那么悲观?对人口数量还是那么恐惧?还认为人不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吗?如果人口负担思想没有改变,那这次世博就是白开了,没起到更新观念的目的。环境悲观论者,怪罪人口多。难道你们没看到我们有许多改善环境的空间吗?还有许多荒山没人去植树,有许多污染没人去制止,有许多环境没人去治理…… 
 
  改善环境,也是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现在劳动力多,价格相对低的时候,都没有人力和财力来投入,将来劳动力少了,成本高了,老龄化了,还有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吗?那时的老人养老都十分困难,更没有资金来做环保的事,环境会更糟。劳动力人口少了,劳动力成本高了,资本家更不会投入治污资金了,甚至还会走向依靠卖资源、卖树木来挣钱,而且由于人口越少,价格卖得越贱,收益越低,这样就更没有劳动力和资金来治理环境污染了。 
 
  有句话说得好,有善待人口的心,才会有善待环境的心。大家还是要善待人口,不要把中国人口当负担!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这是一股妖风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