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重庆掌声再次响起……
(一清博媒观点)
:一清
2010年12月6日至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达重庆。习近平跨入山城融入于市民的第一步,标志着重庆新政近年所有努力的更高层面肯定得到进一步应证。据新华社报导,习近平对重庆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予以肯定。在重庆的三天时间里,不仅观看了“唱读讲传”节目演出,也参观了重庆打黑除恶资料汇集展览,并对重庆在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加强社会治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习近平还希望重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形成构建平安重庆的长效机制。重庆市委的公租房建设、交巡警平台的布局和建设以及市政府的民生工程建设,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和高度评价。至此,重庆改革破冰尝试的所有努力均获得更高层面的认定与好评,重庆在新一轮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付巨大努力而获至的百姓信任得到红墙赞许的印象进一步加强。
重庆,在一种低调的探索努力中找到了欣赏的眼光,这眼光写满了真诚。因为所有关心中国未来走向的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这艘巨轮在新一次的出发中怎么书写民生故事?中国这样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面对虎狼环伺的国际环境如何找回新曾经泰山巍然般的从容?前行是探索,寻找必须回望。在面临着多重路径选择的情况下,不妨选择一种最简洁的方式,那就是理性的回头瞻望:看看共和国甫立那会儿的童年梦幻,看看凯歌行进时期那曾有的本真。这样,可以在少年成长的经历中寻找力量,在青春勃发时期的美丽憧憬中寻找灵感。这种寻找,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不只是理论家,而是包括所有为官为民的大众。其实,很多时候的经验就是这样的一种境遇,“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新一轮体制改革所要寻找的精神价值的东西,不正在我们还并不曾远离的“为人民服务”理想里吗?不正在那炽热的“种子与土地”的界定中吗?当火红如朝阳的新中国以它天样宽阔的胸怀袒护着几亿新生的民众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举国欣喜人民幸福的情景啊!那是一个公民共享、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重庆新政和制度创新努力中找到端倪甚至答案。好在,在经过了对重庆价值体系寻找努力的追问与质询后,有了更多人对于重庆模式的理解,对于重庆破冰之举的重新认识与肯定。
重庆,掌声响起!这掌声因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多位政治局常委的到访而更加充满了信心!
重庆的掌声告诉所有关心中华民族强健崛起的善良人们,稳定地按照中国文化特质以确定前行路径的努力,正在成为影响未来几年中国系列改革的重要事件。这掌声也同样告诉世界,2011年中共在纪念成立九十周年的日子里会更自信地梳理思路,盘点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理想与实践的当今蓝本“清样”,引领中国平安跨越。正像习近平重庆调研时所强调的,“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级政府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从习的讲话可以看出,关注民生,已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与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相并列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在重庆的讲话,不能孤独地看成五中全会精神内容的例行传达,而更应该理解为对重庆模式的一种认定与掌声。在掌声的背后,我们看到3000万重庆人探索的努力所获至的认可与回报,同时也期待这样的掌声多次响起!习近平8日在与重庆党政干部座谈时说,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这个话让重庆的老百姓心里舒了一口气,毕竟这个“充分肯定”来得有些及时,让山城人感到“熙奇配”的好戏拥有了好的观众与喝彩。
盘点近年重庆,真的有如一台好戏在精彩地上演着。这是一部还没有尾声的探索剧。如果用重庆的老百姓当成评委,“熙奇配”中的熙与奇各有出色表现。那么,他们在内中都充当了个什么角色呢,一清近两月以来,一直在重庆区县采访调研,梳理一下结果,成了下面的“三观”文字。不妨展开说来——
一、 “主演”—黄奇帆的“人权观”
此前,我们的舆论过多地忽略了黄奇帆。其所以“被忽略”只是因为重庆发生了太多的精彩故事,在一番番“打黑唱红”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里,黄奇帆似乎退到了话题以外的地方。
其实,薄熙来最清楚,他的这位有着“奇”异能量的搭档,就是一面朴实的风“帆”,正是有这样一个“奇帆”之人与“熙奇之配”,重庆的民生事业各个方面才有亮丽的表现。12月8日上午一清在重庆的山道上爬坡时结识了一位“读书人”,他说,“你们外头的都只晓得重庆的打黑与唱红,其实,在这两个颜色外,还有一种暖色,就是黄市长关心进城农民工和城里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温暖的颜色,或者叫金黄色也可以。”由这一段对话,我突然想起了前些时候来重周研出发时的一个细节。那天正准备关掉电脑去机场,QQ突然有闪动,是重庆商学院的一位新加进来的不曾谋面有朋友。他说看了我写的《重庆,走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舞台中心》一文后有很多感想。在我们结束聊天时他发来一段话:“重庆人有福是因为有薄熙来书记的政治智慧和超强影响,有黄奇帆市长的经济工作能量与超越本土的眼光。”“读书人”与Q友的话,都真诚地提到了这个被我们忽略了的黄奇帆。
是的,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重庆的故事,除了打黑唱红外,确实还有一种鲜亮的颜色在闪亮着,它给重庆的民众带来温暖的感觉。这个“金黄色”指的就是重庆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只可惜的是,这一关注农民工核心利益的好事被南方一些不怀好意的媒体攻击为重庆市政府想以此抢夺农民的土地,南方某大网站还弄出《农转非,制造新贫困》的大专题讨论,使得这一新政在贯彻和实施过程中,引起了解读上的周章。好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去。而今这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尝试,正在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并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其实,黄奇帆主抓的户籍制改革,是重庆最有亮色的工程之一,是重庆负重攻坚最札实的新政努力,他们的统筹探索成果,写进了即将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提升到了国家推广的平台。黄奇帆这位有着大上海工作经历的人,在来重庆之前,一直与经济打交道,他的简历记录里有着上海市委和政府秘书长、市体改委、市经委的任职经历,还曾有过在中央办公厅“借调”一年的故事。2001年来到重庆任副市长到2010年初任市长,十个年头的“雾都”经验,黄透过雾霭看到了重庆所有问题及其症结。以他有着工商管理硕士经历的眼光来看,直辖后的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特殊现实的地盘,城乡统筹,是其要解决的重之重的大事,这个问题的破冰,就是重庆发展的理顺,也是交融于体制改革寻获突破不可回避之选。这位浙籍“奇”字号市长心里明白着所有需要做的大小事与轻重量。他概括的重庆城乡统筹工作,要做的有这么五大件,即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类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以及农民工的户籍等问题。在此五项中,前三项要求的就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怎么样为农村服务的事,而后两项“要素市场”与农民工户籍问题就是体制性改革问题了。
在黄奇帆看来,当前中国面临着很多历史与现实问题,这是体制改革要面对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市场体系基本是二元分割的,以至于农村的各种生产、经济或金融要素,与城市的各要素不能互通。这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必须面对的重要方面。黄认为,在过去改革的年份里,中国在城市化与国际化的市场体系推进中,有过很耀眼的成就,但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农村的流通体系的推进,几乎处在一种原始状态。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在农民工的待遇上欠下太多旧帐,作为执政党和一个旨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迫切地需要面对,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均等地享受作为一个现代城市人应该享受的全部福利。
黄奇帆认为,这实质上是个“人权问题”。
有关这个“人权问题”的说法,是黄在面对着境内外多个媒体的招待会上主动提到的,这为我们解读黄奇帆的为政特点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人权观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是的,这就是个人权问题”,黄奇帆有感于一些媒体对城乡统筹问题的攻击与杯葛,面对着各新闻单位的“长枪短炮”,发表了自己的人权观:“为什么我们要把农民工的问题作为重庆城乡统筹的一个突破口,一个重中之重且坚定不移地要搞好的问题呢?请大家想想,一个农民到城里打了十年二十年工,到年老了,城市的养老医疗啥的,什么都没有。到了四五十岁,企业把他解雇了,回到农村去做一个老农民,这对他是一个很不平等的状况。一个农村的年轻人在城里打工,结婚后生了小孩,孩子到了七八岁要读书,从小学读到中学,但在城市的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现实是各类的中小学对农民工的孩子会收取各种名目的‘择校费’。农民工的收入本来就不多,这些费用的收取平等吗?想想我们城乡小学和初中连学费都不收了,但是农民工的孩子如果要在城里读书,择校费少则几千块上万块甚至更多,这是极不平等的。再比如说,同样一个在城里工厂工作的人,如果是个农民工,待遇就与城市里的不同了。如果按照你每月1000元的基本工资,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时,单位要帮职工交一个月基本工资的20%,但农民工呢,现行的制度规定是,你可以只交12%,看得出,农民工比城市职工少交了8%,一千多块的工资一个月就少了100多元钱。积累十年二十年下来,就少了几万元的养老基金了。同样是参加医疗保险,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也有很大的差异。讲得恶心一点,一个农民工在城里出了交通事故,赔偿起来,命价的差异都会有很大,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农民工在城里干着十分辛苦的活儿,他们同是我们新生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而且城市还享受着因农民工入城而带来的人口红利,城市应该报答他们才是。但他们却得不到平等待遇。这样的情况是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所以我们有责任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所以我说这是个人权问题。”
黄奇帆在这么多媒体面前主动地谈到人权,这是一清在考察黄的言行中很关注的一个角度。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黄奇帆在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时,他站的高位是对人民负责,而守住的底线是“人权”定义中的“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一点,与胡锦涛主席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纪念日发表的人权讲话是一致的,胡锦涛强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又从基本国情出发,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所以,重庆在解决户籍制度的努力中,更广泛的意义上,他们是是在做着最基础性也是最本质的人权保障工作。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权有关内容与分类有着极大的分歧,但基本内容不外是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透过重庆户籍制改革过程中对农民工的保护一项,足可以见出黄奇帆为政中的人文思想与道德情怀。
重庆城乡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启动后社会上曾有一股势力说三道四,特别是那些诋毁户籍制度价值的人,说美国没有户口也没见蹋天。有的媒更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说当今户口于城里人而言已是不值一文的“过期货”了,从而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功用,影响农民转户的积极性。对此,黄奇帆落地有声地指出“这是富人的观点”。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便引出了对这种观点的纠正。黄说:“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好象是现在发达了,户籍不重要了,这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但要我说,这是富人的观点,是大城市人的观点。”他举例说,“你们一定要明白,不管上海人、北京人跑到哪里,他想都不想户口问题,因为到哪儿他不转户照样工作。但是农村的人到上海到北京去工作,没有户口的那个差异就大了。所以户口是穷人的保障,是农民工的保障,是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由于中国的国情原因),中国政府的很多保障制度,都跟这个户口连在一起。对于富人,对于已经是在一线城市里工作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淡化到了生活中,就像空气一样,没有感觉了。但城里人没有感觉,不等于穷人、低收入群体、农村的小孩没有感觉。我要说的是,大城市的人们、富人们,不能以你的感觉来代替别人的感觉。而作为政府就应该明白各种低收群体、穷人群体,或者农村群体的感受,能作为就要一定要有所作为。”黄奇帆又针对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美国人没户籍”从而证明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没有价值的观点说:“如果你在美国有户籍,跑到全世界没有感觉,但是许多许多想移居美国的人,在拿他们的“户籍”绿卡的时候,估计感觉就很强了。”黄奇帆告诉大家,要摆正位置看问题,要调整角度想问题,实质上是希望所有已经享受了国家各种保障的人捂捂自己的良心,不要自己一方面将这种保障淡化得如同空气一样了在自由地享受,另一方面又为了表明自己的“前瞻思考”从而剥夺别人享受这种“空气”的权力。
政府要干的是什么?就是保障每个公民都自由地享受平等的权力。这就是黄奇帆的人权观。
黄奇帆没有将他的“人权观”作为一种招牌售卖,他提到这个问题也只是面对着媒体对农民工户籍问题的纠结所采取的一种“亲近表达”。黄是一个极有修养与毅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能听得见不同意见的人。在听取进城农民工户籍制度的多重论证后,有关这个问题推进的周详计划和周到服务,让几十个区县的农民看到了政府倾注于上的真情与真心。现在,每天在政府的各个窗口自愿转户的农民超过了一万人。因为他们转户后,不但土地可以不退出,还可以一次性地穿上城市的“五件衣服”,让重庆的农民切身地感受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好处。重庆的城市发展也因之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黄奇帆的城乡统筹工作远不止这一项。现在,他身上背负着的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的建设任务,这显然又是一项极受关注的民生工程。这次习副主席去察看的“民心佳园”,就是一个主体建筑完成过半了的公租房工程。习在观看样板房、了解到这批房子建成后主要租给低收入居民、进城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居住情况后,赞许说,“像这样的利民惠民实事要多办、办好。”这次有了习近平副主席的肯定,估计黄在面对媒体的压力时,可能会更从容一点吧。
看来,即使像市府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候,戏也不一定好演啊!由是想到,习副主席的这一次重庆之行的掌声是多么的及时与重要。
二、 “编剧”——薄熙来的“人民观”
既然本文用的是“舞台”概念,前文又有黄奇帆为剧中“主角”的表述。那么,作为一幕大剧的话题开端,一定得有编剧,没有好的剧本,开不了锣唱不了戏。而这个重庆探索剧的编剧就是薄熙来。
关于薄熙来的网上表述,其字符总数,估计没法统计了。这表明薄一定有吸人眼球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因由让互联网中老老少少的网民们如此关注于这位山城人物呢,有没有一个现成的句式能表达持续经年的网络热情呢?
WBE2·0时代的特点可以用“发烧”形容。但既是发烧,一般不会持续太多,所谓各领风骚数十天罢了,有的名星甚至也就领个数十小时也就了然无声了。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甚至是新新网民所不太亲近的党“书记”,薄熙来能在网络关注里一直聚光引众,个中因由,令人深思!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薄熙来之所以给网民们以“熙光东来”的欣喜,就是他所坚持弹奏的“为人民服务”新曲拨动了数以亿计民众的心灵之弦。用“人民观”三个字予以概括,即可获至通透理解。也就是说,薄是用他的人民观赢得了最广大民众对重庆新政的热情支持。
而且这种支持会随着民众对于共和国光辉岁月里所曾有的尊严故事的怀想而加强。本并不认为这样的情绪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比如国内富裕层的一个无心耀富行为或是所谓的“富二代”的一次口头狂妄,都可能引来举国的愤怒,这种愤怒的干柴,遇火即燃,可以迅速放大为网络事件,这是一种对过往年月里曾有平等日子的怀念和对今天贫富差距放大后的无名愤怒;又如最近美国在黄海军演,又有网民在怀念曾经的中国是何样的不惧美国强权,并最终使外交破局,各国来“交”。所有这些都是历史记忆里最与尊严相关的东西。
虽然一清并不认为这样情绪的理性,但是民众追求尊严与平等的人性要求并没有错。所以执政者是不能忽略这般社会情绪的。如果为政者认为这样的情绪是需要打压的,那一定会迎来作用力的反作用力碰撞,这个是不需要怀疑的;如果能有好的方法疏导,能从为政方针上满足这种尊严感,并修正一些导基尼系数恶变的政策与法规,也就是说,尽可能将社会公平的天平向更大多数的民众利益上倾斜,情况一定会是另外的一个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公平的民族, 五千年的历史有足以让人清醒的数据说明,任何不公平的现实在定量叠加后都将导致规则的改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观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憧憬的未来国家,就是一个人民共和的国家,所要建立的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的社会,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平等。有关这种理念的产生基础,在此没有篇幅展开,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共产党当初选取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建国大略,这才赢得了“一粒米作军粮,一尺布做军装,一个儿子上战场”这样的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支持,才有了人民群众用小推车将解放铁军的辎重送过黄河送过长江最终取得了大陆全境的解放并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成了执政党。执政党对人民是有承诺的,执政党的党章上规定,其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性的东西是不能丢的。不仅是承诺与诚信问题,更有执政党自身建设及巩固地位的需要。个中道理,是不是执政党每个要员都清楚,没有肯定和否定的数据,但是薄熙来一定知道。
在形成本段文字时,总觉得这样的表达有一种被扬弃过的感觉。这就证明这些曾经的道理很久不曾被提起了。好在,薄熙来提起了,让我们叙写起来可以找到亲近的身影。薄从商务部长的位置到任山城,没有象那些名星干部一样大讲时髦用语,他选择了一种甚至在官场世相里听着有些土冒的符号语言,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薄熙来的“为人民服务”可是动真格的,他几乎颠覆了官场既有语系,他要求于区县干部的是学习焦裕禄、王进喜;他所提倡的是“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以上这些,可以看着是一场灵魂再造和流程重建的工作,唤醒的是所有过来人曾有的“万众一心”时代的记忆,在心灵深处获至呼应与共鸣。这只是薄为人民服务的准备阶段或曰思想发动阶段。他不会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要求他的治下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服务,落实于民生。在他来重庆的几年里,重庆的公租房建设,农民工进城的户籍制度建设,都在稳妥地向前推进。这样的“服务”,薄熙来觉得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是一定要做,不做就对不起重庆的3000万民众。在薄的“人民观”框架里,充盈于内的几乎全部是民生细节。薄熙来要求在“10大民生工程”基础上,各区县对其工程的落实必须有创意,必须有细化的指标。在薄的过问下,主城区人口最密集的渝中区所推出的“人生关怀”细节让薄熙来看到了干部团队对民生关注的可喜变化。渝中区所谓“人生关怀”计划用老百姓的话语表达就是“政府送红包”。那么政府都送些什么“红包”呢,听该区人和街一位老者向我们介绍,渝中区每个新出生的小孩都可以获得一份“出生礼包”。这份透着喜兴的红包虽然只是100元,但它是以政府的名义对出生于重庆的这一新生命表示祝福与欢迎,这种欢迎的“隆重”是我们过去所没有见到过的,每一个新生命的家人都为自己家的小天使出生赢得这一份喜兴而心生暖意!“出生礼包”里不仅只有钱,还有医护服务等更多的内容。孩子长大后,需要入学。所有新进校门的孩子,都会获得政府的“启蒙礼包”100元。孩子们拿着这个100元,燕子般飞向学校,安座于新教室,面对着新同学,那是怎样的一份心情。在“启蒙礼包”内,又包涵了各种其他的资助和奖励。以在校大学生获得优秀称号后的奖励为例,分别是1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奖励。在接下来的“关怀”中,还有“婚育关怀”、“生病关怀”、“困难关怀”、“节日关怀”、“养老关怀”、“离世关怀”,每一项都透着政府的温暖的目光,透着执政党真诚的牵挂。薄熙来的“人民观”里的这些内容,只要你不怀杯葛之念,站在百姓的角度贴心地想一下,这内中的阳光暖意,是不能不让人动心的。
微观如是,无处不透着“人民观”的价值取向。在更宏观层面上,薄的作为也同样体现出“人民观”的宽阔视野和铁血风格。让民众拍手叫好的,那就是在他所高擎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旗帜下所举行的打黑除恶斗争。这一场斗争声势浩大,让那些在当今社会里无恶不作的黑恶势力倾巢覆灭,让那些本应保护人民群众而丧失了道德标准的黑“保护伞”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并受到法律的惩罚。民众在山城的各处敲起了锣鼓放起了鞭炮。当一个个黑恶势力代表人物被抓被判,重庆的老百姓奔走相告,那一份的激动,有如当年重庆云开日出之时般的旧时影象重现。
这就是薄熙来所热爱着的山城人民对他新政的极大认可,群众的掌声就是对新任书记的最高评价。确实,我们正是通过薄熙来的新政努力,看到了他所倡导的建立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追求,是一种有着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为的社会道德体系重建。同时本文认为,只有在这样的一个道德体系基础上,才可能全面恢复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高尚的伦理价值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国家和民族才可能找回统一意志的东西来。所以,薄熙来的“人民观”,是一种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为前提的价值重建,其旨在恢复的是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从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以更稳妥的方式,修改过去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渐次形成的丛林法则,使之共生共进,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大众已积累的财富。
在谈到薄熙来的“人民观”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一些所谓的自由派-新右派他们总是将所有向共和国精神源头寻找力量的努力看成是一种对威权的复辟,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言论引导。以上述“人生关怀”为例,如此细致入微的民生关怀制度建设,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中国当代史决定了中共是执政党,除非你不承认这一现实,除非你有能力将现实的政治格局彻底翻盘,否则,中共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那么,这样的“核心力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自己的先辈和文明源头寻找智慧,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因为那里保存着最原始、最纯真、还没有被后人出于自己狭碍的短期利益所污染的理想。
薄熙来的寻找是有价值的,他的“重庆新政”里所包涵的“人民观”就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真实体现。其实,“人民”一词本也可以换成“民众”,也就是最基本的是普通百姓,即过去我们宏大语系里的所谓“人民群众”之义。至于“人民”一词里是否还包含了比“普通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所有代表了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利益的人,他们都是“人民”一词外延所涵括的。
薄熙来新政处处体现着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也处处获得老百姓的真情拥护。正是有这样的“人民观”约束鞭策,他的新政就像一出收放有度、精彩纷呈的红色大剧,高潮迭起,掌声连连。
不好说薄熙来是总导演,但至少他是一位好的编剧,因为编剧总是一出大剧中的灵魂人物。
三、 剧魂来源:承前启后的“科学发展观”
重庆的探索剧,有着相当厚重的历史感,正像我上面文字里提到的,他来自于一种寻找,来自于一种反思。正是因为这种自觉对于执政党理念与根本宗旨的重新解读与尊重,才有了重庆这部探索大剧的精彩。重庆的华丽也许还刚开始,但民众已经看在眼里了,暖在心里了。山城庆祝打黑除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鞭炮声就是明证;山城里满城歌声飘飞的喜欢洋溢就是明证;山城里同时开建、旨在三年里每年1000万平方米以解决50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公租房建设的欢乐开工锣鼓就是明证;山城里主城区争设交巡警平台的申请报告争相递呈的热闹景象就是明证;山城校园因校警设定所带给几百万学童家庭以平安心态的笑声就是明证;在因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下滑而重庆因“统筹”战略而经济逆势而起的事实就是明证;“五个重庆”建设,从“宜居”、“畅通”、“森林”到“平安”、“健康”这样的民生理念所获至的全市民众参与热度就是明证!
一切都是为了民众,一切都落实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七十年前,毛泽东即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此后将这个思想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新中国建立这么多年了,改革开放也搞了三十多年,在今天的情况下,更应坚持共产党旨宗所规定的这一思想,并赋予它以时代价值,因为这里所揭示的就是执政党道德体系的核心精神和价值取向。前些时候,薄熙来在接见武警重庆总队在打黑除恶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代表时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打黑除恶、抢险救灾,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就是为人民服务”。可见,在薄熙来的“人民观”中,只要你认真地做了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就是对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薄熙来在与区县干部谈心时,要求他们学习王进喜,学习焦裕禄,并以小铜像相赠。如果说,这种学习方式还是对一种过往经验人物的回望与怀念,从而试图给他的团队以精神鼓励的话,他所要求于重庆市社会管理系统的就是超级前瞻式的建设目标。以重庆“大情报”系统的建设为例,在市公安局的指挥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从社会保障、交通秩序、医疗服务、生产安全、灾情监测、政府服务窗口等等所有相关信息,只要将接口切入到某个需要调看的频道,所有与民生有关的细节便即时呈现于眼前,并通过反馈系统,保证第一时间迅即解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在这里,不再是过去式的“做好事”的服务形式,而是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全新式服务,高效、快速,温情,以一种全方位信息收集的形式,服务于最广大的民众。虽然服务方式变了,但服务的理念是一致,所追求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但有了新的超越,融入了“科学”与“发展”的理念。
薄熙来“人民观”的形成,有属于他个体的原因,也是党的教育的结果。所以,薄熙来任职重庆后的全部新政,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路径,因而抓住了 “权为民所用”“执政为民”的本质特点,弄得风声水起,华彩叠出,深得重庆民众之心。如果把山城里发生的一切看成一幕大剧,那么它的灵魂性的东西就是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是一以贯之的传承努力。
薄熙来尽责了,黄奇帆尽心了,“熙奇配”成功了,山城不时迎来珍贵的客人,掌声总是一再响起……
2010年10月9日凌晨于嘉陵江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