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发出"落实"令,领导干部如何"狠抓"、"善抓"?
习近平为何强调落实的出发点在为民造福上?
习近平发出"落实"令,领导干部如何"狠抓"、"善抓"?
文海
人民网 2011年03月02日09: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今天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百折不挠的意志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3月1日 人民网)
习近平同志关于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这番讲话,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深情投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期待。笔者以为,在“十二五”新航程开启之时,习近平的讲话是向党校学员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落实”令。
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做到这些,就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口号上,而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使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一件一件地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惠及群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观。
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事实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结果,存在的许多不足是抓而不实的后果。只要问问身边群众,群众最盼望最满意的就是干部狠抓落实、真抓实干,最不满意、最有意见的就是干部华而不实。人们经常用两句俗话“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只听雷声、不见下雨”来讽喻一些领导干部落实政策不力、改善民生不力、反腐倡廉不力、联系群众感情不力、化解社会矛盾不力。从现状看,个别地方确实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上级好政策、好决策到群众面前变了样;少数领导干部不重视抓落实,不愿意抓落实,不敢抓落实,也不善于抓落实,遇到发展难题、社会矛盾绕道走。不狠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完全背离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抓落实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正准备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届时,党中央国务院一定会出台更多的推进改革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关于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讲话,是在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检验自己是不是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值得各级干部好好体会,认真面对。
笔者以为,做到狠抓落实、善抓落实需要正视以下几点:
一是吃透精神抓落实。狠抓落实、善抓落实务必做到正确把握中央以及省委精神、决策、措施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抓落实之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抓落实的根本”。当前,一些地方把抓落实的落脚点不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而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群众很反感。更有一些地方不顾群众的生活感受,无视中央严格控制的高消耗、重污染发展项目的禁令,明目张胆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工程先上马后申报……笔者以为,习近平同志说的很清楚,求发展、抓落实,绝不是乱发展,盲发展,不是背离人民意愿、损坏人民利益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吃透精神,狠抓落实才不会偏离科学发展方向。
二是统一认识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统一认识是抓好落实的前提,只有认识统一,目标才会明确,行动的步伐才能做到一致,才能集中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的力量。比如,落实建设保障房问题,对于这样改善民生、调节好房地产市场的好事,中央与各地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地方领导干部就不能因为部门利益,也不能因为个人成见问题给落实建设保障房带来阻力,就要同心同德,协调一致,形成狠抓落实的合力了,落实建设保障房问题是这样,落实教育、卫生改革等等工作也是这样。
三是突出重点抓落实。抓落实,要有具体落实方向,并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也不是捡芝麻丢西瓜,要围绕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抓落实,现在很多地方官员也很讲究这一点,譬如,要推动地方十大、二十大民生工程,笔者以为,当重点工作一确定,就要不遗余力抓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落实民生工程会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利益,落实难度很大,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矛盾,遇到矛盾怎么办,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是,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笔者以为,只有尊重群众意愿,珍惜民力民智,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民生工程才不会变成群众伤心工程。重点工作落实好,就能以点带面带动全局工作的突破。
四是久久为功抓落实。事物在不断变化,科技不断在创新,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地方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应该有新气象、新突破,不能墨守成规,用新思维处理社会问题,但是有一些干部不从实际出发,认为不搞一些“新套套”,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创新精神,不足以体现自己开拓进取。有些地方,年年钱没少花,汗没少流,事情却半途而废,落实不力,群众也不满意,而有些地方几十年狠抓一项工作却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譬如,右玉县的十八任县委书记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一任地坚持种树,使“不毛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绿洲”。右玉的书记们干的正是久久为功的事情,所以得到群众的好评。对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说的很清楚,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抓落实决不能求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贪一时之利。
五是明确责任抓落实。抓落实,没有一套管理机制不行,不完善制度不行,应该把要完成的任务层层分解,分解到村、居委,并责任到人,使任务落实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一抓到底,否则就会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明确责任抓落实,关键在于领导要带头,习近平同志在会上指出:抓落实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要注重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和督促作用,带出抓落实的班子、抓落实的团队。讲话给了我们启示,一些地方落实不力,往往问题就出在领导干部身上,有分工有布置,不检查、不评估、不奖惩等于没有分工布置。只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压力,工作才能落实好。
六是围绕队伍建设抓落实。干部队伍建设的好不好,关系到事业的顺利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关键在于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俗话说“一颗老鼠稀坏了一锅粥”,干部的工作作风会互相影响,抓干部队伍建设就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褒奖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很有针对性,笔者以为,完善考核干部、选拔干部制度就是要让那些华而不实干部没有市场,实干干部得到重用,营造出人人创先争优的氛围,提升干部人人为党为民尽责的工作状态。
当前复杂的工作环境下,落实具体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正视以上六点显然是不够。笔者只是针对常见的现象而言,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正视的问题还有很多。譬如,围绕大局狠抓落实,围绕疏导群众情绪抓落实等等。无论如何,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莫过于脱离群众,干部作风最大的缺点在于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我们要好好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带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的使命感落实工作,心挂苍生冷暖,情系人间炎凉。干工作走马观花靠不住,成绩靠蜻蜓点水得不来,只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善抓落实、鞠躬尽瘁、披沥为民,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倩)
习近平为何强调落实的出发点在为民造福上?
王卫国2011-3-2 10:16发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一社区
弱水之畔于2011-3-2 16:17采用稿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3月2日 《人民网》)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的根本问题,更是党员干部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一句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各级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考量,积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为利民之举,多打利民之基,多办利民之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践行宗旨中提升民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最关键、最持久的支撑和动力。各级干部在工作落实中,要增强群众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多到基层去,多到一线去,多到现场去,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出主意、想办法、提能力,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科技科普力度,坚持用先进文化把群众武装起来,不断提升群众思想素质,提高致富能力,切实使群众致富理念更加先进、精神更加振奋、思路更加开阔、业绩更加突出。
在加快发展中帮助民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富民。各级干部要把帮民富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口来抓,时时以发展为先、处处以发展为上、事事以发展为重,要完善惠农机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帮助群众上项目、兴产业、创家业、干事业;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农民与市场对接能力;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加大城乡共建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处理问题中化解民忧。“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啥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各级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和群众疾苦,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带着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围绕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业难、生活难等实际问题。
在丰富文化中塑造民风。民风问题,既是文化建设的范畴,也是精神塑造、心灵铸造的工程。各级干部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业精神和博爱精神,同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和权力,着力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精神品质,真正在落实中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展现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