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拉开了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直到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到了环境不能再牺牲、劳动力供给不能再增加、价格不能再低廉、能源和原材料被国际涨价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历史到今天似乎可以盖棺定论,单一的现代化,一是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使命,二是让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利用金融手段,达到了其资本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控制世界资源、掌握工业与农业和高科技之间的平衡分配器,还藏富于民,让跨国企业控制世界经济的良好局面。
美国早在罗斯福新政的时候,就开始实行城乡一体化、工农业一起现代化。目前,美元继续主导世界金融,美国现代化农业控制着世界粮食,通过控制世界粮食控制世界能源和世界工业品价格。在现代化的工业产品与现代化的农业产品中,似乎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谈判优势大于工业产品的优势。2008年7月多哈回合关于农产品谈判的市场准入问题最后的“功亏一篑”就可以看到端倪,最近高盛在中国收购生猪养殖企业,这些都预示着农产品的现代化是新兴经济体普遍的软肋,恰是未来高价、高回报的地方。同样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30年,无论怎么走,美国都将是下一轮世界经济博弈的主导者。因为中国近百年尽管完成了工业的现代化,但是不知道还要用多少年才能完成农业的现代化?
历史上大面积的粮食饥荒,根据专家统计分析,其实只有5%是不足造成的,绝大部分是分配不公造成的。今天的世界生产已经足以可以消弭这种分配不公,特别是在今天高科技形势下,粮食的种类、产量、库存等都不断地提高,真正的短缺很少。近30年来,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很少发生实体粮食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虚拟经济部分引起的粮食危机之可能。
自从粮食类企业和粮食类商品资本化后,也就是其商品期货化,其企业债券、证券化等制度确立后,粮食的虚拟价格以及实体价格的差异就开始产生了,所以分析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定价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方向。实体价格是基于粮食的产量以及库存,以及正常的利润、供求波动等因素形成的。虚拟价格则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基于避险、投机之目的的博弈形成的。一般情况下,判断国家粮食是否安全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粮食当年的产量;二是现在的库存,这是实体部分;三是粮食资本化、期货化之避险与投机;四是不可忽视的是还要观察受到美元的弱势影响所造成的石油、资源类商品价格的高涨传导的影响。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以及定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影响世界粮食产量原因,包括播种面积、品种选择、气候、决策因素;②世界主要产粮国家的产量以及库存概况,以及政府决策;③世界主要期货市场、期货商的主要动向;④资本市场基于预期对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以及定价的分析与判断;⑤国家粮食安全与定价模式与机制。
隐形战争:中国境内粮食定价权的争夺
从2008年开始,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据报道,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实施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1.开始的危局:跨国粮商在中国的布局
在跨国企业已掌控中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中国失去粮食定价权,给中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于是,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中国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暂时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中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虽然较低,但中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高度对外依赖,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中国粮食价格。
一家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居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是一条明显的布局式的战略路线图。
业内某权威指出:世界四大粮商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四大粮商合作的首选对象。三年后四大粮商会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龙头。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收购,或者充当四大粮商获取粮源的工具。
这位权威人士又透露出我们的短板:目前,中储粮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中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目前中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
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中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中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
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加工流通领域,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食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粮食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这会影响到中国粮食市场的调控。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2.对策:有点力不从心
应对跨国粮商的对策,中国粮食商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应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大型企业集团。前者与WTO规则是否相符?后者是否能够得到支持,得到支持之后是否建立起高效的生产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毕竟就这个行业,从生产管理,到加工运输,中国的整体水平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很多年。
以上现象的出现与国家长期实行的国有粮食系统的不作为、反向作为、垄断作为分不开的,而眼前的危机又继续提出这些封闭市场的作为,即使能够推行也是短期的。在这个危机面前,需要的是对“三农”政策的根本改变,从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上扭转计划经济、封建经济的积习、弊端,从根本上壮大“三农”的实力,才是真正的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危机刚好给政府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机会,就这个领域而言,不改革等于死亡。改革好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基本上走上了正道。迎接挑战无疑是最具有前途的。甚至即使是被动的放弃些利益和自尊,如果能够换得“三农”的现代化那是值得的,但是却需要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勇气。
注:本文部分摘自我应邀为东方出版社《粮食战争》一书所作书序。粮食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还没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是不是在慢慢地丧失粮食的定价权?我们会进入高粮价时代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