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黄洪:贫穷与社会排斥——香港露宿者的处境

黄洪 · 2012-01-28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黄洪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助理教授  

   

   

论文摘要  

   

贫穷源于不公平,但贫穷不单是经济分配不公平的结果,也是源于社会上对边缘社群的社会排斥。香港的露宿者近年出现年轻化、短期化、及深宵化的情况,这些新型露宿者大部分是失业及贫穷的低收入劳工,而非过去的吸毒者及精神病患者。这群新露宿者由于贫穷造成其被社会排斥的局面,亦由于其处于露宿的处境,面对进一步的社会排斥而导至其社会资本下降,而造成其处于贫穷的困局中。本文将根据定量分析论述上述露宿者的处境,以分析贫穷与社会排斥的相互关系。

   

   

   

   


   

1.前言

   

香港的露宿者问题存在已久,直至九十年代未亚洲金融风暴后,社会状况急剧改变,其中尤以经济低迷对市民的冲击至大,失业率越趋严重。在二零零零年,一项由乐施会赞助,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和圣雅各布福群会、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黄洪博士合作之「关怀露宿者2000计划」展开,希望可以结合各方面的专长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港性露宿者问卷调查作定量研究,以及进入深入的个案研究作质性分析,其中调查发现露宿者正趋向年轻化;深宵化;多样化和短期化的现象,而且露宿者人数增加的情况亦引起社会人士关注。而质性研究则集中探讨不同类型露宿者所面对的处境。

   

社会福利署于二零零一年初对有关情况作出积极响应,迅速与不同露宿者服务的机构商议,增拨资源建立三队露宿者深宵探访队,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服务计划。计划分成三个主要部份,包括:

(一)      建立露宿者深宵探访队配套支持服务的模式;

(二)      发展一套露宿者数据及服务提供的中央数据库系统;

(三)           就服务成效、数据库应用、服务指针等进行评估。

   

社会福利署委托了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进行上述的服务评估及数据库的发展。有关服务评估范围包括新开办的深宵露宿者服务以及新服务与旧有服务的配合及协调。评估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黄洪博士、李昺伟先生及孙玉杰先生

   

露宿者服务及其评估研究  

露宿者深宵探访队服务试验计划的衍生,乃基于露宿者的贫乏情况显著,他们孤立无援的处境急须改善所导致。自从二零零一年四月起,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救世军、圣雅各布福群会分别获得奖券基金拨款,成立露宿者深宵探访队。除了提供深宵外展的探访服务外,外展服务的特点还包括为愿意接受服务的露宿者提供紧急临时宿舍,实时舒缓在街露宿的恶劣情况,并在就业及其它服务上加以支持。这服务模式主要针对短期露宿者的迫切需要,以及早介入的方法来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令有关人士更难脱离露宿行列。

   

露宿者服务评估研究第一个特色是它本身作为一项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注重研究者与服务提供者的沟通互动,促进研究关注范畴的清晰掌握,使研究能紧贴现实的处境。在过程中,研究者对各机构自行建立的服务特色强化发展。评估研究针对露宿者趋势,关注他们短期无家状况、社会联系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致力找出问题症结,使能在他们落街露宿的初期,迅速以住屋及就业支持舒缓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高危因素导致一批长期露宿者的情况,例如精神病、酗酒、老弱的服务对象,亦需要在较宏观的服务体系内,寻找服务整合的配套支持,评估研究期望能就此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由于三机构探访队涉及的服务范围包括港九新界,实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以掌握一个露宿者的特性及分布状况的蓝图,另外为了评估服务的成效及影响,我们亦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指针,以量度露宿者的无家状况、工作情况、社会联系、心理健康状况,为此,本研究计划于二零零一年十月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基线调查,目的是:

1.         了解香港露宿者的数目、地区分布、类型及深宵露宿原因,以便有清晰数据理解现况。

2.         探讨露暂者的无家状况、工作情况、社会联系、心理健康状况等,以便就未来解决短期或长期露宿者的对策有准确的证据基础。

3.      了解露宿者接受服务的意愿,提供数据予服务机构,以设计适切的介入策略模式。

   

本文的数据是主要是基于基线研究的数据,有需要时会付以「关怀露宿者2000计划」有关个案研究的资料来说明。

   

2. 研究方法及假设

露宿者的定义

不少研究者指出要准确估计无家状况(homelessness)的数量或了解有关现象的性质有一定的困难。无家者是一政治敏感的问题,无家者的出现标志着政府政策的失效,所以对政府官方的定义倾向收紧有关定义的口径,以减少无家者的数目(Bramley, 1988; Marsh and Kennett 1999)。在香港,政府便没有应用范围较广的「无家者」(Homeless people)的概念来理解和量度有关问题,而主要应用「露宿者」(streetsleepers)概念来量度及处理有关问题。无家者是指那些人士缺乏一个「固定、经常及合适的晚间居所」或「居住于那些政府或私营的庇护所或其它临时的居住安排」。以香港的情况来说,居住在露宿者宿舍,中途宿舍或临时收容所的人士,以及于居于笼屋(不合适环境)的居民均属于无家者的行列。

虽然我们认为应用「无家者」的概念能够较全面及深入地了解「无家者」/「露宿」的问题,但为了与现时的政策衔接,在是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我们应沿用过去社会福利署露宿者调查所沿用的「露宿」的概念。我们对露宿者的操作定义是那些在公众地方(如行人路、后巷、公厕、公园、天桥底、货车、楼梯及快餐店等)睡觉过夜的人士。


   

调查样本

访问对象方面,由于露宿者高度的流动性,及缺乏完整的抽样名单,所以抽样方法并不可行。因此,是次问卷调查采用普查的方法,即不会为露宿者进行抽样,而所有在访问地区内能被访问员接触到的露宿者均会成为访问对象。在问卷设计中,有适当题目以避免被访者会被重复访问。

问卷调查于二零零一年十月五日晚上至十月八日凌晨进行。问卷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访问员在访问日晚上十时开始到指定小区内寻找露宿者,至凌晨二时结束。

1.1:  调查的响应率及成功率  

   

数目  

百分比  

找到露宿者数目  

586  

   

回收问卷数  

312  

   

回应率(回收问卷数/找到露宿者)  

   

53.2%  

可供分析问卷  

298  

   

成功率(可供分析问卷/找到露宿者)  

   

50.9%  

   

应用量表

1.                  「精神健康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这是根据Campell、Converse及Rodgers (1976)发展出来的精神健康指数量表。内容主要为了解被访者对自己近期生活情况的主观评鉴,从中可以测试个体的正面或负面感觉的水平。此量表由八项生活感觉指标(例:有趣vs沉闷;快乐vs痛苦等)组成一精神健康量表,在本地研究中曾被使用,发现其信度(reliability)颇高(冯伟华、孙玉杰,1997;Sun, Fung & Kwong, 2000)。而在是次研究的预测时发现一题目于本研究中信度偏低而删减之(充实vs空虚),量表信度亦达颇高的水平(Cronbach’s alpha=0.778)

2.                  「社会联系量表」 (index of social-tie) 是研究员参考社会网络量表特别为露宿者发展出的新量表,而在是次研究中量表的信度颇高(Cronbach’s alpha=0.730)。「社会孤寂量表」 (index of social loneliness) (杨中芳等,1997)本问卷调查中其信度为0.505但此量表乃「社会联系」之反面,故若将此量表逆向后与「社会联系量表」合并计算,则整体社会联系指数信度极高(Cronbach’s alpha=0.815)。

3.                  「无家程度量表」 (index of homelessness)是研究员发展的新量表,以量度露宿者的无家的程度,包括居所的环境、安全性及露宿者对居所的主观感觉。量表经删去部分问题后,信度为0.613。

4.                  「工作稳定量表」 (index of job attachment) 亦是研究员发展的新量表,以量度露宿者的工作稳定及对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程度,量表经修订后信度很高(Cronbach’s alpha=0.835)。

   

理论架构/假设

对露宿者现时困局的关注

近年来香港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大批劳动阶层陷于失业处境,特别是那些因经济转型而无法维生的低技术工人,他们的调适机能(coping mechanism)若得不到社会支持,往往陷入一个边缘困局(黄洪,李剑明 2000; 2001)。这可以由近期露宿者数字上升的趋势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有别于传统露宿者的人士,露宿者有趋年轻化的情况;他们露宿可能是短期性的,他们的背景也显得多样化,例如在内地娶妻、家庭关系疏离等。所以本研究着重关注短期露宿者的需要及支持方式,特别是他们社会联系(social-tie)的支持系统能否舒缓困局;同时研究亦针对长期露宿者的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露宿者需要介入的依据

正确认识露宿者现象,可以分成纵轴与横切两个面去理解。所谓纵轴的理解就是探索短期露宿的征兆转向长期露宿危机的关注;而横切面的剖析就是针对短期与长期露宿的特殊现象,及早厘订介入的策略,以舒缓露宿者的困局。简单而言,就是按对象的特殊性,强化他们「社会联系」的支持系统,避免他们沦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受害者,并正视露宿者问题非单纯是个人条件的限制,而是源于一个更深层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中考虑。我们先假定「社会联系薄弱」和「缺乏社会支持」是露宿者困局的核心部份,露宿者绝大部份问题源起于失业和个人支持网络的脆弱,形成被劳动市场排斥(exclusion from labour market)及家庭排斥(exclusion from family)的弱势社群。

正因为就业对中年人生发展阶段而言是极其重要,倘若中年失业形势无法及早扭转,其波及影响(spill-over effects)就会产生骨牌效应;例如压力、家庭生活失调等负面影响会陆续出现。个人的调适机能(coping mechanism)会随着角色迷失(rolelessness)及支持网络的脆弱而对精神健康和社会联系失去生机(exclusion from wide aspects of well-being and social networks),这正是短期露宿者需要不及时介入所累积的长期社会负担,要扭转长期露宿者问题的社会成本就更大了。

以下是本研究关注露宿者需要及介入依据的关系图:

         

無家狀況  

    

長期露宿個案  

    

累積危機:

吸毒

酗酒

精神崩潰

    

社會聯繫  

    

工作穩定  

    

短期露宿個案  

                                                      

   

   

   

   

   

   

   

   

   

   

   

   

   

   

   

   

   


从上述露宿者需要及介入依据的关系,建构一个露宿者社会联系网络,及早介入就业辅导和处理无家状况,对短期露宿者而言,这些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他们的沮丧及提高他们再就业的努力。相反,长期失业和无家状况的持续,则会减低他们的支持体系,其忧郁沮丧情况会累积,更容易染上吸毒、酗酒的恶习,严重的会沦为精神病患者,需要其它的康复治疗的机制去解决问题。

3. 研究结果

   

露宿者数目增加  

在是次研究中,我们在调查区内发现了586名露宿者及88个未见露宿者的床位,即共发现674名露宿者。但由于不少露宿者的露宿地点隐蔽,在街头调查时能被找到的个案只占整体露宿者的一部份,这在社会福利署历次露宿者调查均证实这情况。参看表3.1,在1996、1998及2000年社会福利署在街头调查时能找到的个案占登记册个案百分比分别是53.4%、55.9%及65.4%。由于在是次调查期间,部份露宿者集中露宿的地点如修顿球场、文化中心均对露宿者进行驱赶的措施,我们估计有较多露宿者转到较隐蔽的地方露宿,在街头能找到的露宿者的比例会比上述三次调查稍低,应在50%的水平。我们按此比例推算在二零零一年十月全港露宿者包括那些在隐蔽地点露宿者的数目应是逹1,348人。

上述的推算,亦与调查期间社会福利署露宿者登记册的数字吻合。在2001年7月社会福利署的露宿者登记册是1268人,与我们2000年10月调查时估计有1348人接近。

根据社会福利署露宿者调查显示在1998年11月全港露宿者人数有726名,而在2000年1月人数上升至819人,升幅是12.8%。关怀露宿者2000调查显示在2000年10月露宿者人数上升至1,310人,在2000年十个月内露宿者升幅高达60%(参看图3.1)。根据是次基线研究以及露宿者登记册的数字显示在2001年露宿者的数目保持平稳,并没有进一步上升,但仍然维持在超过1300人的高水平。


   

3.1:露宿者数目(社会福利署调查数字)(1996-2000)  

   

社会福利署

1996调查

(2/1996)

社会福利署

1998调查

(11/1998)

社会福利署

2000调查

(1/2000)

登记册个案总数  

1,023  

726  

819  

旧登记个案

686

424

432

其中能于街头调

查时找到的个案

   

209

104

149

(能于调查找到个案占

旧登记个案百分比)

30.5%

38.7%

34.5%

新登记个案

256

271

337

再次登记个案

81

31

50

能于街头调查时找到的个案占登记册个案百分比

53.4%

55.9%

65.4%

                                            
3.1: 香港露宿者数目(1996-2001)  

露宿者数目出现急升,然后出现持续高企现象明显地与香港的经济情况有关。我们估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露宿者数目的升降与经济周期有「滞后」(time-lag)效应。不少贫穷人士在失业后仍会依靠积蓄生活一段日子,当积蓄用完后亦会向亲友借贷,所以不会在失业后便立刻出现需要露宿的情况,一般可以支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在1998至1999年香港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下滑及失业率急速上升至1999年第四季的6.3%,这导至在2000年露宿者急升的结果,而在2000年香港的经济经已复苏,失业率持续下降,下降至2000年第四季的4.4%。但2000年的经济复苏并未能真正惠及香港社会最底层的市民,包括露宿者,他们仍要面对失业、严重开工不足及低收入的情况。二零零零年的复苏防止露宿人数进一步上升,但亦未能令露宿人数减少。这导至2001年间露宿人数维持在高水平。

露宿者近年的变化及特性  

除了露宿者数目的大幅增长外,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露宿者出现明显的变化,根据是次调查,现时的露宿者出现「年青化」、「短期化」、「类型多元化」及「深宵化」四项转变,这些变化其实是互相关连的,这些新加入露宿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失业率及低收入人士大增,其中部份无法支付昂贵的租金,所以成为新增的露宿者。

    

不少新加入的露宿者会在通宵营业的快餐店露宿  


3.2.1  年青化

    

     是次调查被访露宿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有两成(21.1%)露宿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亦有半数(53.0%)露宿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下。另有三成左右(28.2%)年龄于51-60之间;超过61岁的露宿者则占18.7%。  


参阅表3.2,相对社署过去三次的调查数字,我们发现露宿者出现年青化的趋势,在2000年前40岁以下的露宿者比例过去只有11%至12%,但2001年大幅增长至20%。而露宿者的平均年龄亦由54岁下降至50岁。

表3.2: 近年露宿者的年龄变化(1996-2000)

   

社会福利署1996  

社会福利署1998  

社会福利署2000年  

城市大学  

2001年  

露宿者平均年龄  

53  

54  

54  

50  

40岁以下露宿者比例  

12.2%  

11.4%  

11.8%  

21.1%  

50岁以下露宿者比例  

42.3%  

39.3%  

39.8%  

53.2%  

3.2.2  短期化

表3.3: 近年短期露宿者的比例(1996-2000)

   

社会福利署1996  

社会福利署1998  

社会福利署2000年1月  

城市大学  

2001年10月  

露宿者露宿时间中位数(月)  

47  

55  

40  

9  

露宿一年以下占所有露宿者比例  

10.5%  

16.3%  

28.0%  

57.9%  

   

若与过去社会福利署的调查相比,今次基线研究可看到短期露宿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参考表3.3)。在1996年露宿一年以下的露宿者只占总露宿者人数的10.5%,但有关比例在1998年经已上升至16.3%,至2000年1月再上升至28.0%。而在我们是次调查2001年10月期间,有关比例更大幅上升至57.9%。而露宿者露宿时间中位数以月份计亦由1998年的55个月下降至2001年10月的9个月。短期露宿者比例的增加,表明不少露宿者是新近加入露宿行列,这些新增的露宿者亦是导致整体露宿者数目上升的关键原因。  


表3.4:露宿者的露宿时间分布(2000-2001)  

 

 

 

 

 

 

   

关怀露宿者2000  

城市大学2001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新加入露宿者(3个月以下)  

94  

23.1  

92  

32.1  

2.短期露宿者(4月至1年)  

57  

14.0  

74  

25.8  

3.中期露宿者(1年至5年)  

131  

32.1  

69  

24.0  

4.长期露宿者(5年以上)  

125  

30.7  

52  

18.1  

总数  

407  

100.0  

287  

100.0  

   

若我们再将对比的时间缩短为调查前一年的时间,基线调查发现有高达三成(32.1%)露宿者露宿时期少于三个月,比在2000年「关怀露宿者2000计划」的研究中的23.1%有明显增加,这显示在2001年中继续不断有新露宿者刚刚加入露宿行列,令露宿者的露宿时间更短期化,对于露宿时间少于三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加入露宿者」。另外,有近四分一(25.8%)露宿者的露宿时间在四个月至一年之间属短期露宿者;故露宿时期少于一年之露宿者的比例高达57.9%。另有两成半(24.0%)露宿者的露宿时间由一年至少于五年属中期露宿者。而余下的18.1%露宿者的露宿时间超过五年属长期露宿者。相对2000年,中期及长期露宿者的比例下降而短期及新加入露宿者的比例增加。可见露宿者短期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3.2.3  类别多样化

根据被访者披露的资料,以及加上拒绝访问者中怀疑是精神病患者的个案,我们将325名露宿者作出分类。被访者如属于多过一个类别,其分类将跟据表3.5中的优先次序作出分类,例如一个吸毒及失业的被访者,将会被分类为吸毒者的类别。  


   

表3.5: 露宿者的类别分布  

类别  

数目  

百分比  

1.精神病患  

38  

11.7%  

2.吸毒  

53  

16.3%  

3.酗酒  

23  

7.1%  

4.嗜赌  

25  

7.7%  

5.伤残  

8  

2.5%  

6.身体不适  

35  

10.8%  

7.长者  

17  

5.2%  

8.失业  

87  

26.8%  

9.低收入  

39  

12.0%  

总计  

325  

100.00%  

在可分类的露宿者中,有约四成(42.8%)是社会边缘人士,其中有吸毒者占整体露宿者的六分之一(16.3%),有一成多(11.7%)是精神病患/怀疑精神病患者,另外有酗酒及嗜赌人士,这两类别约各占整体露宿者的7.1%及7.7%。有约两成(18.5%)的露宿者属老弱伤残的类别,其中有13.3%属伤残及身体不适人士,另外有5.2%属60岁以上的长者类别。有约四成(38.8%)露宿者属失业贫穷类别,其中失业人士占整体露宿高达者四分一(26.8%),是露宿者中最大的单一类别。另外有一成多(12.0%)露宿者仍有工作属低收入类别。

以上的数据显示,香港露宿者的类别出现多样化的变化。过去露宿者中以吸毒者、精神病患者及老人为主,但现时在十名露宿者中经已有四名是属于失业贫穷的类别。这些失业贫穷的露宿者露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困难,无力负担租金而被排斥于正规的房屋市场之外。这与吸毒者及精神病患者露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人士未能接纳这类社会边缘人士重返社会有所不同。不同类别的露宿者有不同的露宿原因,亦有不同的需要,露宿者服务亦必须根据不同类别露宿者的特性来设计及推行服务。


3.2.4  深宵化

表3.6: 露宿者回露宿地点时间  

人数  

百分比  

22:00之前回露宿地点  

75  

36.6  

22:00之后回露宿地点  

130  

63.4  

总数  

205  

100.0  

有六成三(63.4%)被访露宿者于晚上十时过后才回到露宿地点,更有受访者表示通常回露宿点的时间为凌晨二时之后,由于是次问卷调查于凌晨二时结束,我们相信可能有部份露宿者在我们问卷调查结束时,仍未返回露宿地点,所以出现较多只有床位、而未见露宿者的情况。

3.7迟回露宿点原因  

 

 

 

 

 

 

人数  

百分比  

社会压力  

13  

18.3  

工作需要  

12  

16.9  

露宿环境  

24  

33.8  

个人意愿/习惯  

22  

31.0  

总数  

71  

100.0  

当被问及于十时后才回露宿点的原因,有三分一(33.8%)有响应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露宿环境所致,亦即太早到达会被人赶走、或是要等店铺关门。其次为个人意愿或习惯,亦占三成(31.0%)。另有两成左右(18.3%)因社会压力、不想给人看见自己露宿而迟回露宿点。最后为工作需要,如因迟下班或四处找工等,有16.9%。由此可见,深宵化的出现与露宿者的短期化及类别多样化直接相关,新加入的露宿者仍因社会压力不愿意让人见到自己露宿,而有工作或失业的露宿者因工作及寻找工作而须于深宵才回露宿地点。

露宿者的深宵化无疑增加了接触露宿者的困难,有关服务单位必须于深宵进行外展探访,否则无法与露宿者接触。但若探访延至凌晨一两点的时间,不少露宿者又经己熟睡,我们在访问时亦遇到一定数量的露宿者继续睡觉而拒絶作答的情况,加上深宵露宿者的流动性非常高,露宿位置不如在天桥底有固定地点及床位的露宿者中固定,所以这构成接触深宵露宿者颇大的难度。

   

3.3露宿状况  

3.3.1露宿原因

有六成(60.4%)被访者认为经济问题是导致其露宿的主要原因,另外各有四分一露宿者认为因为工作(25.5%)及家庭(23.6%)出现问题而露宿。按多寡排列其余原因括「居住环境挤迫占」(7.6%)、「家人在国内/移民」(7.3%)、「有不良嗜好而要露宿」(6.5%)、「旧区重建/迫迁/业主收楼」(5.5%)、「习惯露宿」(4.0%)、「出院/出狱后无家可归」(3.6%)、「健康原因」(2.5%)、「情绪或心境困扰」(1.5%)、「而因单身/冇亲人而露宿」(1.1%),亦有0.7%因找不到合适地方而露宿。

3.8: 受访者露宿原因  

   

人数

占回应百分比

*占个案百分比

经济问题  

166  

39.7  

60.4  

工作问题  

70  

16.7  

25.5  

家庭问题  

65  

15.6  

23.6  

家人在国内/移民  

20  

4.8  

7.3  

居住环境挤迫  

21  

5.0  

7.6  

出院/出狱后无家可归  

10  

2.4  

3.6  

旧区重建/迫迁/业主收楼  

15  

3.6  

5.5  

情绪或心境困扰  

4  

1.0  

1.5  

有不良嗜好(如吸毒、酗酒及赌博)  

18  

4.3  

6.5  

健康原因  

7  

1.7  

2.5  

习惯露宿  

11  

2.6  

4.0  

其它  

6  

1.4  

2.2  

单身/冇亲人  

3  

.7  

1.1  

找不到合适地方  

2  

.5  

.7  

总数  

418  

100.0  

152.0  

*多项选择题,百分比可能多于100%

3.3.2  有家归不得

表3.9: 受访者于香港是否有其它固定居所  

人数  

百分比  

唔可以  

211  

75.1  

可以  

70  

24.9  

总数  

281  

100.0  

有不少机构于提供服务时发现露宿者本身于香港有固定居所,因某些原因而要露宿,行内称之为「假露宿」或「季节性露宿」,在是次问卷调查中亦问到被访者「系香港你可唔可以有固定屋俾你返去瞓觉」,发现有四份一人(24.9%)响应可以有固定居所,其余七成半则没有。  

一般有固定居所而要露宿的人士,其固定居所多属笼屋、板间房之类住处,在天气太闷热时便会选择露宿而将住处视作储物地方,待天气转凉便回到住处;或因工作关系、工作地点远离住处而工资又低,难以承担高昂交通费、工时太长而于工作地点附近露宿以争取时间休息等。此题只问「香港是否有固定住处」,故已排除被访者于国内有住处的情况;若连国内有住处亦计算在内,估计数目会更多。

但我们认为「假露宿」的名称并不合适,由于有关人士虽然是有居所,但确实有露宿的行为,而且亦是由于居所的居住条件恶劣或距离太远而被迫露宿,所以并不是「假装」或「虚假」的露宿者,但与无任何居所的无家可归者有分别,这群人士可说是「有家归不得」,以这一概念去形容这群有固定居所依然要露宿的人可能更为准确。有四分一露宿者属「有家归不得」的比例相当之高,这亦解释了为何露宿者在夏天的数目比冬天多,出现季节性的现象。如何协助这类「有家归不得」的人士变成真的稳定「有家可归」,或防止进一步变成稳定的露宿者,这成为未来服务的重要策略,减低有关人士的无家程度,预防其再次露宿应是主要的目标。


   

3.3.3 露宿者的交往及主观感受

除了不感到受威胁外,露宿者更可在露宿地点有社交生活及获得情绪及实质支持。有三分之二露宿者(67.7%)可以找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聊天;有近半数(47.7%)露宿在有需要时如患病可得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帮助。这反映在露宿地点中,露宿者仍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得到其它露宿者及街坊的关心及协助,反而当上楼要搬离街头及他们露宿的区域,反而这些原有网络会解体。有超过半数被访者(56.3%)同意在露宿地点觉得有「伴」的感觉,这令人感到意外,亦间接解释到香港的露宿者有群居的倾向,很多时会选择一些露宿热门的地方露宿。有三分之二(67.3%)更表示会情愿留在露宿地点而不愿留在街上其它地方,显示对露宿地点有一定的留恋。在主观感受上,唯一较负面的感觉是只有四成(40.3%)的露宿者会感到受人尊重,显示露宿不被尊重的感觉仍可成为露宿者改变露宿生活的动力,但前提是结束露宿生活之后,露宿者应能得到更多的接纳和尊重。  


   

3.10: 露宿者的交往及主观感受  

   

否  

是  

你有需要时如患病,你附近的露宿者/街坊会帮你手  

52.3%  

146  

47.7%  

133  

你可以找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与你聊天  

32.3%  

91  

67.7%  

191  

依度,你觉得有「伴」  

43.7%  

121  

56.3%  

156  

你情愿留依个位而不愿留街上其它地方  

32.7%  

90  

67.3%  

185  

在你露宿的地方,你会感到受人尊重  

59.7%  

160  

40.3%  

108  

3.4     无家程度量表

综合上述环境、安全、交往及感受四个层面,我们将以下的九条问题组成无家程度量表,以这量表来量度露宿者的无家程度(homelessness),数字愈大表示露宿者的无家程度愈强。有关量表的信度为0.613。

3.11: 无家程度量表  

无家程度量表  

否  

是  

H1.你有固定的睡床  

47.2%  

136  

52.8%  

152  

H2.你有自己的安全储物的地方  

60.7%  

173  

39.3%  

112  

H3.在过去三个月内在你露宿的地方曾有人争执及吵架?  

76.1%  

216  

23.9%  

68  

H4.在过去三个月内在你露宿的地方曾有人被打及袭击?  

83.5%  

233  

16.5%  

46  

H5.你有需要时如患病,你附近的露宿者/街坊会帮你手  

52.3%  

146  

47.7%  

133  

H6.你可以找到附近的露宿者/街坊与你聊天  

32.3%  

91  

67.7%  

191  

H7.系依度,你觉得有「伴」  

43.7%  

121  

56.3%  

156  

H8.你情愿留依个位而不愿留街上其它地方  

32.7%  

90  

67.3%  

185  

H9.在你露宿的地方,你会感到受人尊重  

59.7%  

160  

40.3%  

108  

3.5      社会联系  

3.5.1社会联系及社会孤寂量表

「社会联系」是指受访者与朋友的接触情况,同时了解受访者在有需要时所得到援助的主观评鉴。在被访时,受访者首先回答他在香港有没有朋友,若然表示在香港有朋友时,将进一步接受访问。首先会了解受访者与朋友接触的频密程度,然后了解在有需要时有没有得到一些实质的援助或信息方面的提供。另外,亦会了解受访者与亲友关系的主观评鉴,而社交活动及机构团体活动的参与情况也包括在社会联系的范围内。

「社会孤寂」是指「人们领悟、体验及评价其孤立和与他人缺乏沟通的状态」(杨中芳等,1997),而量表的主要内容由八项题目所组成,内容包括倾诉、交往、被帮助及被了解等情况。

量表A.   社会联系量表:

表3.12: 在香港有没有朋友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99  

33.8  

有  

194  

66.2  

总数  

293  

100.0  

有三成多受访者表示没有朋友,显示这些人士的支持资源非常贫乏,情况值得关注。在本地一些研究里,无论在学或在职人士的支持对象都是朋友,这表示露宿者在朋友网络方面明显较其它人士为差。

   

表3.13: 有几多个朋友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1-2个      

35  

19.6  

19.6  

3-5个        

62  

34.6  

54.2  

6-10个       

37  

20.7  

74.9  

11-20个       

20  

11.2  

86.0  

21个及以上   

25  

14.0  

100.0  

总数  

179  

100.0  

   

在「表示有朋友的」受访者里,约有二成左右的受访者祇有一至两位朋友,这些人士的支持网络较贫乏。另外,表示有超过廿一位朋友的受访者有一成四,这显示他们的社会支持的资源颇丰富。约有五成的受访者的朋友人数约三至十人,他们社会支持的资源属于一般

表3.14: 最近与朋友有没有保持联络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29  

15.2  

有  

162  

84.8  

总数  

191  

100.0  

   

在「表示有朋友的」受访者里,有一成五左右表示最近没有与他们的朋友联络,这是否表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效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功能呢?这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约有八成四左右的受访者最近曾与他们的朋友接触过。

   

表3.15: 与他/她/他们多久见一次面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十分频密  

47  

27.3  

27.3  

频密  

41  

23.8  

51.2  

偶尔  

50  

29.1  

80.2  

稀疏  

17  

9.9  

90.1  

十分稀疏  

17  

9.9  

100.0  

总数  

172  

100.0  

   

受访者与朋友见面的频密程度有五成左右称频密或十分频密、有两成九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偶尔见面;另各有一成左右(9.9%)响应稀疏或十分稀疏,这两成人士的情况值得关注。整体而言,在与朋友接触的情况似乎比我们想象中好,估计受访者是与露宿点附近街坊、店铺或其它露宿者结为朋友,所以与朋友联系度颇高。但研究员必须强调,在是次调查中有三成三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朋友的,所以从整体的交友情况来看,其实露宿者的社会联系的资源并不理想。

   

表3.16: 有多少个人一定会借钱给你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0个  

91  

46.9  

46.9  

1-2个      

52  

26.8  

73.7  

3-5个        

41  

21.1  

94.8  

6-10个       

7  

3.6  

98.5  

11-20个       

3  

1.5  

100.0  

总数  

194  

100.0  

   

另有关朋友能否提供经济援助,有四成半左右的受访者(46.9%)响应没有朋友会借钱给他,两成半左右 (26.8%)有一至两个、两成(21.1%)有三至五个,3.6%有六至十个;亦有1.5%响应有十一个至二十个以上;中位数为一至两个,所以整体而言会帮助他们的人不多,况且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人会借钱给他们,可能他们所认识的朋友中,经济条件亦不太好,亦有可能是由于「长贫难顾」,过去多次向朋友借钱,令朋友不愿再借。

表3.17: 有多少个人会介绍工给你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0个  

103  

60.9  

60.9  

1-2个      

26  

15.4  

76.3  

3-5个        

26  

15.4  

91.7  

6-10个       

11  

6.5  

98.2  

11-20个       

3  

1.8  

100.0  

总数  

169  

100.0  

   

至于介绍工作上,有六成以上(60.9%)响应没有朋友可以介绍,显示他们在这方法所得到的援助较少,一至两个及有三至五个各有一成五左右(15.4%),略多于半成(6.5%)表示有六至十个;祇有1.8%的受访者响应有十一个以上。有关数目比可以借钱的朋友更少,可见露宿者的朋友网络同构型强、面对同样的失业状况,而未能为其介绍工作,换句话说露宿者社群的社会资本较低,未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表3.18: 有多少个你可以信得过的亲友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0个  

89  

47.3  

47.3  

1-2个      

41  

21.8  

69.1  

3-5个        

35  

18.6  

87.8  

6-10个       

12  

6.4  

94.1  

11-20个       

8  

4.3  

98.4  

21个及以上   

3  

1.6  

100.0  

总数  

188  

100.0  

   

而信得过的亲友,有四成半以上(47.3%)响应没有,显示不少露宿者没有可以相信得过的亲友,情况值得关注。另外,两成左右(21.8%)有一至两个、一成八左右(18.6%)有三至五个,略多于半成(6.4%)有六至十个;亦有半成左右(5.9%)的受访者响应有十一个或以上的亲友是相信得过的。  

表3.19: 最熟悉的人处境比你  

 

 

 

 

人数  

百分比  

差/差不多  

149  

52.3  

好   

136  

47.7  

总数  

285  

100.0  

有五成左右(52.3%)受访者最熟悉的人处境与受访者差不多甚至比较差,只有47.7%处境比受访者好。可能连受访者熟悉的人自己也没有工作(如前估计可能同为露宿者),所以他们熟识的人的处境亦不见得比受访者好。

表3.20: 在过去一个月有没有打电话同亲友联络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197  

69.4  

有  

87  

30.6  

总数  

284  

100.0  

   

表3.21: 在过去一个月有没有同人去过饮茶或食饭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165  

57.5  

有  

122  

42.5  

总数  

287  

100.0  

有接近七成(69.4%)受访者没有与亲友作电话联络,显示他们的关系疏离,很少接触。有接近六成(57.5%)受访者没有与别人去饮茶或食饭,是否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关呢,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这显示露宿者缺乏一般香港人的社交生活。

   

表3.22: 在过去一个月有没有去过同人捉棋、玩啤牌、倾计等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137  

47.4  

有  

152  

52.6  

总数  

289  

100.0  

在过去一个月内,有接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并没有进行一般的交谊活动。这显示他们的社交联谊活动上比较贫乏。但相对上,这是有较多露宿者参与的社会交往的行为,显示非正规的活动是其主要的社交途径。

   

表3.23: 在过去一个月有没有过参加过福利机构/教会举办的活动/聚会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236  

81.4  

有  

54  

18.6  

总数  

290  

100.0  

有关福利机构/教会举办的活动/聚会参与,普遍的参与率明显偏低,有八成以上(81.4%)表示没有参与,而只有一成八左右(18.6%)表示有参与。这可能表示是次的受访者与某些机构或团体的接触差不多,亦可能显示彼此的关系不太深或露宿者对正规有絚织的活动感到陌生。

表3.24: 社会孤寂量表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L1. 好少人您可以同佢倾倒心事。

32.5

94

67.5

195

L2. 您得不到其它人对您的关心。

42.8

122

57.2

163

L3. 您可以搵到人倾日常生活的问题。

51.9

148

48.1

137

L4. 您觉得您太少朋友。

41.5

117

58.5

165

L5. 您觉得连自己最熟悉的人都唔了解您。

45.2

123

54.8

149

L6. 有需要的时候,您都可以得到朋友的尽力帮助。

53.9

151

46.1

129

L7. 有很多人可以接受您的性格。

36.2

97

63.8

171

L8.您希望有真正讲倒心事朋友。

36.5

101

63.6

176

研究员发现,假若把「社会联系量表」及「社会孤寂量表」用统计学的方面把它们的数值加起来时,其信度系数明增加。故此,研究员在社会联系的分析上,将把上述两个量表合并。以两个量表综合计算,受访者的整体社会联系平均值为1.44,中位数为1.45。若果从「社会孤寂量表」里的项目来分析,在倾诉心事、获得关心、朋友数目、被人了解、获得帮助等方面都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呈现负面的情况,情况值得关注。研究员尝试与本港一项老人研究(李昺伟、陈鉴铭,1998)作比较时,发现是次调查受访者的孤寂感较长者为高。该项研究中,长者们孤值感的平均分为0.4959;而是以调查的受访者为0.5463。

   

3.6    心理健康                                         

3.6.1  心理健康量表

研究员透过心理健康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来量度受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内容主要询问受访者对自己近期生活情况感觉的主观评鉴。此量表内所指的正面感觉包括「有趣」、「快乐」、「有价值」、「充满友情」、「充实」、「充满希望」、「丰盛」及「有发挥机会」。而所指的负面感觉有「沉闷」、「痛苦」、「无用」、「孤单」、「空虚」、「没有希望」、「无聊」及「没有机会发挥」。研究员把量表内所有项目,用统计学的方法加起来便可以得到受访者心理健康的系数,这可以显示受访者心理健康的程度。

表3.25:       心理健康量表

   

M1沉闷

M2快乐

M3无用

M4充满友情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1

21.4

60

6.5

18

19.8

54

5.0

14

2

21.0

59

8.7

24

13.9

38

9.7

27

3

17.8

50

6.9

19

13.9

38

13.3

37

4

24.2

68

28.5

79

16.8

46

14.4

40

5

7.8

22

11.6

32

14.3

39

12.9

36

6

5.0

14

22.7

63

11.4

31

23.0

64

7

2.8

8

15.2

42

9.9

27

21.6

60

   

有趣

痛苦

有价值

孤单

总回应

281

277

273

278

   

   

   

M5沮丧

M6无聊

M7没有发挥机会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1

17.6

48

19.8

59

27.6

74

2

22.0

60

19.8

59

22.0

59

3

13.6

37

16.4

49

12.7

34

4

15.4

42

21.1

63

10.8

29

5

17.2

47

8.7

26

10.4

28

6

7.3

20

4.7

14

10.4

28

7

7.0

19

1.0

3

6.0

16

   

充满希望

丰盛

有发挥机会

   

273

273

268

   

有关「沉闷」、「痛苦」、「无用」、「孤单」、「空虚」、「没有希望」、「无聊」及「没有机会发挥」等负面感觉上,都有五成左右的受访者感觉正代表他们现在的感受。至于整体选择正面感觉的则稍低于选择负面感觉,情况值得关注。研究员尝试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受访者心理健康的系数值分为四等时,受访者整体心理健康的情况则较容易显示出来。  


表3.26: 心理健康分布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差  

46  

17.6  

17.6  

略差  

71  

27.2  

44.8  

普通  

67  

25.7  

70.5  

佳  

77  

29.5  

100.0  

总数  

261  

100.0  

   

全部受访者的心理健康平均值为3.25,中位数为3.29。落入差的水平占一成七左右(17.6%),而略差的亦有二成七左右(27.2%),所占的比例不低,情况值得关注。若然与本地研究相比(冯伟华、孙玉杰,1997;孙玉杰,2000),无论是儿童、在学青少年及在职青年人,本次调查露宿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则明显较差。例如,本港儿童处于「略差」至「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占一成四左右(14.1%);而在学青少年占一成六左右(16.4%);但是次调查的露宿者占四成四左右(44.8%)。情况值得我们关注,这可以反映露宿者对生活较为不满,而生活亦较没有意义及较拥有负面的情绪。

   

3.6.2  不同类型露宿者心理健康

表3.27: 不同类别露宿者的心理健康平均值  

 

 

 

 

 

 

 

 

 

 

 

 

   

心理健康  

平均值  

数目  

标准差  

1.精神病患

2.6327  

7  

1.61384  

2.吸毒

2.4851  

48  

.94243  

3.酗酒

3.4156  

22  

1.08162  

4.嗜赌

3.5195  

22  

1.02310  

5.伤残

3.5357  

8  

1.70191  

6.身体不适

3.4069  

33  

.96503  

7.长者

3.5275  

13  

1.29282  

8.低收入

3.7815  

34  

1.06047  

9.失业

3.2173  

71  

1.11676  

10. 其它

4.9524  

3  

.08248  

总数  

3.2518  

261  

1.16400  

   

   

而在比较平均值(Compare Means)的测试中,不同类型的受访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亦稍有不同,其中以精神病患及吸毒者显著较其它类型的受访者差。这是否代表他们的个人功能及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呢?这推测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3.7 各量表的基线分数  

作为提供服务的基线数据,我们以五项量表分别量度在调查期仍在街上露宿人士的「社会联系」(social tie)、「社会孤寂」(social loneliness)、「心理健康」(well-being)、「无家程度」 (homelessness) 及「工作稳定」(job attachment) 的程度。服务机构亦会应用有关量表,在露宿者脱离露宿初期及在稳定居所居住六个月之后,量度这五项量表,以便比较服务对这些变项的影响。  

表 3.28: 各项指数平均分中位及平均数可供分析问卷各项指数平均分中位及平均数  

 

 

 

 

社会联系  

心理健康  

无家程度  

工作稳定  

有效问卷数  

275  

261  

248  

234  

平均数  

1.4399  

3.2518  

1.4046  

1.4649  

中位数  

1.4500  

3.2857  

1.4444  

1.4286  

   

各量表的基线分数如下: 社会联系量表之平均分以2.00分为满分,中位数为1.45、平均数为1.4399;心理健康量表之平均分以7.00分为满分,中位数为3.2857、平均数为3.2518;无家程度量表之平均分以2.00分为满分,中位数为1.4444、平均数为1.4046;工作稳定量表之平均分以2.00分为满分,中位数为1.4286、平均数为1.4649。


   

   

表 3.29: 不同类别露宿者指数平均分中位及平均数

   

   

社会联系  

心理健康  

无家程度  

工作稳定  

1.精神病患

有效问卷数  

8

7

5

8

   

平均数  

1.4246

2.6327

1.3556

1.4018

   

中位数  

1.4355

2.1429

1.3333

1.4286

2.吸毒  

有效问卷数  

50

48

49

47

   

平均数  

1.4405

2.4851

1.3719

1.4347

   

中位数  

1.4500

2.5000

1.3333

1.4286

3.酗酒  

有效问卷数  

23

22

23

19

   

平均数  

1.4554

3.4156

1.5169

1.4286

   

中位数  

1.5263

3.5000

1.5556

1.4286

4.嗜赌  

有效问卷数  

23

22

20

21

   

平均数  

1.4534

3.5195

1.5556

1.5000

   

中位数  

1.4500

3.5000

1.5556

1.5000

5.伤残  

有效问卷数  

8

8

6

4

   

平均数  

1.4851

3.5357

1.3148

1.4464

   

中位数  

1.5250

3.0714

1.4444

1.5000

6.身体不适  

有效问卷数  

32

33

33

29

   

平均数  

1.4372

3.4069

1.3838

1.4655

   

中位数  

1.4118

3.4286

1.4444

1.4286

7.长者  

有效问卷数  

16

13

11

8

   

平均数  

1.3655

3.5275

1.3737

1.5357

   

中位数  

1.3500

3.8571

1.4444

1.5000

8.低收入  

有效问卷数  

36

34

34

28

   

平均数  

1.4810

3.7815

1.3529

1.6786

   

中位数  

1.5250

3.8571

1.3889

1.6786

9.失业  

有效问卷数  

77

71

65

68

   

平均数  

1.4158

3.2173

1.4000

1.3876

   

中位数  

1.4000

3.2857

1.3333

1.4286

   

   

   

   

   

3.8 主要变项的相关系数  

表3.30: 主要变项的相关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露宿时间  

1  

   

   

   

   

   

   

   

   

   

   

   

2.年龄分布  

.258**  

1  

   

   

   

   

   

   

   

   

   

   

3.教育程度  

-.203**  

-.278**  

1  

   

   

   

   

   

   

   

   

   

4.有否工作  

-.008  

-.131*  

.020  

1  

   

   

   

   

   

   

   

   

5.露宿者类别  

-.080  

.009  

.081  

-.081  

1  

   

   

   

   

   

   

   

6.接受短期住宿服务  

-.141*  

-.145*  

.009  

-.088  

-.040  

1  

   

   

   

   

   

   

7.接受帮助搵工服务  

-.122  

-.215**  

-.045  

.029  

-.044  

.393**  

1  

   

   

   

   

   

8.接受其它服务  

-.114  

-.126*  

-.033  

-.075  

-.145*  

.348**  

.426**  

1  

   

   

   

   

9.社会联系(index a+b)  

-.136*  

-.096  

.186**  

.106  

-.033  

-.047  

-.004  

-.013  

1  

   

   

   

10.精神健康(index c)  

-.040  

-.071  

.226**  

.191**  

.211**  

-.222**  

-.112  

-.171**  

.331**  

1  

   

   

11.无家程度(index d)  

-.142*  

-.101  

.126  

.008  

-.066  

.139*  

-.072  

.102  

-.385**  

-.154*  

1  

   

12.工作稳定(index e)  

-.046  

-.105  

.040  

.518**  

.039  

-.025  

.123  

-.058  

.082  

.257**  

-.014  

1  

**   显著程度 pÍ 0.01 (2-tailed).  

*      显著程度 pÍ 0.05 (2-tailed).  

从上述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项的关系。从相关系数的正或负值,我们更可以看到变项间之相关的方向。下列研究员将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多的变项来作讨论。

3.8.1  露宿时间

首先,我们发现年龄愈大,则露宿时间年期亦长,这可能表示长期露宿者的年龄亦会较大。而学历愈低,则露宿时间愈长,这可能表示学历高低与个人资源有关,学历较高者可有较多选择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反之,学历较低者较难走出露宿者的行列。另外,露宿时间愈长,接受短期住宿服务的意欲亦较低。这现象可带来一启示,若然某人变为长期露宿者,那接受生活上的改变可能愈难。从另外一变项的关系可得到一些推测,那就是露宿时间愈长,无家程度的感觉却愈低,亦即是说他们视露宿地点为他们的家,这样协助他们离开露宿行列的阻力相信变得较大。所以露宿者时间愈短,走出露宿行列的机会愈大。而社会联系方面与露宿时间呈负面关系,即露宿时间愈长,社会联系愈弱,亦即是说他们的社会孤立程度愈大。

   

3.8.2 年龄

年龄愈长,教育程度愈高,而年龄愈长,有工作做的情况亦愈少。这情况可显示年长的露宿者的条件较差,而竞争力亦较低。另外年龄愈大与愿意接受短期住宿服务及接受帮助找寻工作的意欲呈负相关。所以在提供协助时,对于年龄较大的露宿者应该更注意他们的生活适应,同时亦需要多点耐性来引导他们接受改善生活的服务。

           

年齡  

    

接受搵工服務意願

    

接受短期住宿服務意願

    

接受其他服務意願

    

露宿年期

                        

-0.145*

    

0.348**

    

0.393***

    

0.426***

    

-0.141*

            

-0.215**

    

-0.126*

        

0.258**

  

接受服務意願關係圖

而服務意願關係圖顯示受訪者衹要接受某一項服務時,接受其他類型服務的意願亦高,而且彼此的相關係數頗強。例如接受短期住宿服務意願與接受其他服務意願的相關係數達0.426。我們相信對這些接受服務持較高開放程度者,展開服務所遇到的阻力會較低。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衹要露宿者接受某一項服務的意願較低時,他對接受其他服務的意慾亦較低,所以,向他們提供服務的難度亦較高。

   

 
       

接受短期住宿服務意願

    

接受其他服務意願

    

露宿時間

    

心理健康  

    

無家程度  

    

社會聯繫  

    

工作穩定  

    

教育

                                

-0.142*

    

0.186**

    

-0.154*

    

0.331**

    

0.257**

    

-0.222**

    

-0.171*

        

-0.385**

      

主要變項的關係圖  

3.9.3  心理健康

從相關係數可以發現「無家程度」、「工作穩定」、「社會聯繫」與精神健康都有關係。其中尤以社會聯繫與精神健康的相關係數最強。整體上,無家程度愈低、工作穩定性愈強及社會聯繫愈高,則精神健康愈好。從相關係數的強弱程度來推算,當我們提供服務時,應注重露宿者社會聯繫的建立或維持,令他們可以有較好的精神健康,來預防露宿的再次發生。

 


总结及建议

由于在二零零一年下半年,香港的经济进一步疲弱,失业率进一步上升,由于「滞后」效应,在二零零二年及二零零三年间,新加入露宿者肯定会持续增加,基线研究说明新加入露宿者有较强烈的意愿上楼、搵工及接受其它服务,而且露宿时间愈长无家程度的感觉却愈低。所以露宿时间愈短,走出露宿行列的机会愈大。所以我们建议维持将露宿者新设服务的重点对象放在这批较年青及失业贫穷类别的露宿者上,令服务更有针对性及效益。但由于新加入露宿者的深宵化及流动性高,我们认为应增加或调拨人手加强深宵探访服务,令有足够的资源应付不断增加的露宿者。

在服务策略上,由于露宿者有强烈的工作意欲,接受搵工的服务意愿亦是各项服务中最高,加上有四分一露宿者是「有家归不得」人士,并由于受访者只要接受某一项服务时,接受其它类型服务的意欲亦高。我们建议有关服务机构不应再传统地将协助露宿者「上楼」视为最优先的工作,反而应将协助露宿者搵工或加强其工作稳定性的职业支持工作,成为吸引露宿者接受服务的入手点,,然后再提供「上楼」及其它支持服务。

提供搵工、上楼的服务可成为服务的入手点,吸引露宿者使用有关服务。但由于要真正长期解决露宿者的露宿问题,防止其再次露宿,加强露宿者的社会联系是重要的介入点。而露宿时间愈长,露宿者的社会联系愈弱,而社会联系愈强则与精神健康愈好,所以重建及强化露宿者在上楼后的社会联系是预防露宿问题再次发生的关键。我们建议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现时进行的社会联系工作,如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协助前露宿者加入所住地区的教会或圣雅各布福群会加强前露宿者之间的互助网络。

由于四分一露宿者属「有家归不得」人士,如何协助他们变成真的稳定「有家可归」,或防止其进一步变成长期的露宿者,将成为未来服务的重要策略。我们建议应改善其固定居所的环境,增强其与家人、亲友及邻居的社会联系,加强他们的小区网络,从而减低有关人士的无家程度,预防其再次露宿应是服务发展的方向。

<全文完>

参考数据

李昺伟、陈鉴铭 (1998) 「长者小区网络计划」服务使用者研究报告。香港: 啬色园主办可健老人小区服务中心等。

黄洪、李剑明 (2000) 香港「边缘劳工」近年的发展。香港: 乐施会。

黄洪、李剑明 (2001) 困局、排斥与出路: 香港「边缘劳工」质性研究。香港: 乐施会。

黄洪 (2001) 关怀露宿者2000计划--深宵露宿者研究.香港: 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和圣雅各布福群会。

杨中芳 (1997) (总校订) 性格及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 远流。  

冯伟华、孙玉杰(1997):《将军澳新市镇青少年需要研究报告》。香港:西贡区议会  

   

Campell,A.,Converse,P.E.,& Rodgers,W.L.(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amley, G. (1988)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homeleness’ in G. Bramley et al. (eds) Homelessness and the London Housing Market, Occasional Paper No.32, School for Advanced Urban Studies, Bristol: University of Bristol.

   

Sun,Y.K.S., Fung,WW, & Kwong,K.T.K.(2000).A study on mental health of new arrival children for their first two years of settlement in Hong Kong . Hong Kong : Christian Action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8.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9.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10.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