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发表的刘成友一篇评论《“神题”侵害大学精神》今日被腾讯、新民网、环球网等主流媒体重新翻出热炒,标题改为“人民日报: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引发热议。一篇原本是评论教育问题的文章,瞬间成了“党报针对毕福剑视频风波”发表看法的文章了。文章称,“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由此,看出媒体正有意将矛头对准该事件中的“告密者”,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网络重炒刘成文评论文章,并把标题统一改为【人民日报: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
以下是人民日报刘成友评论文章全文:
(网络图片)
“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还是错,但我可以告诉你,他决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那才是领袖的要件!”
这段话,是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一段台词。片中,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对校长的恶作剧,校长逼查理交代谁是主谋,否则将开除他的学籍。查理的忘年交、盲人史法兰,在听证会上谴责校方正在毁灭这个孩子纯真的灵魂。演讲博得如潮掌声,使校方最终作出让步。
“不出卖别人以求前程”,是正直,也是勇气。这不仅是为个人辩护,更是为一种优秀品质辩护。
一种风气的形成,有其历史土壤;而其消泯,更是难上加难。至今,这种“告密揭发”思维还时常作祟。据报道,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一道试题是: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考题一披露,网友直呼“神题”。
可以设想,那些写出“翘课最多”学生名字的考生,可以轻松得分;拒绝写出的,则不得不丢分。这不是在鼓励学生们相互揭发吗?
出题者辩解说,这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60度绩效考核”中的“同事相互评价”。但是出这样的试题,未免把好经念歪了。学生翘课多少,自有学校纪律管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考试成绩评定。即便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应该是当面锣对面鼓,积极公开的,而不是暗地里互相“揭发”。
无独有偶。几年前,湖北某大学的一个班级出台了“盯人”管理办法,每名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有一名“神秘同学”在暗中盯梢。班主任说,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动,也是为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这样的“温情关怀”,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心理学专家认为,不确定性会使人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一个经常有人“打小报告”的班级,气氛一定紧张不安,同学间、师生间一定疏远而戒备。学生时代播下的不信任的种子,会影响他的一生。
不告密、不揭发,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不如说是一条道德底线。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告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
这条底线,在大学里首先应该明确、清晰起来。大学,应该培育学生自由而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阳光磊落的大写的“人”,而不应该是心理幽暗、出卖他人的“病人”。这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刘成友)
延伸阅读:毕福剑事件的焦点并不是告密者
2015-04-09 陈胡田
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事情闹到差点弹劾掉总统的程度,告密者的道德与不道德是整个事件的焦点吗?当尼克松的水门事件闹到了弹劾掉了总统的程度,告密者的道德与不道德是整个事件的焦点吗?毕福剑事件的焦点并不是告密者,聚焦告密者是企图转移公众视线并模糊是非的界限。而且,告密并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不要拿毕福剑事件中的告密来贬损整个中华文化,这是扯不上边儿的事儿。也不要拿文革时候的那种告密行为进行类比,无论社会环境和具体行为,都不具备可比性。
就事而论事,有些人认为毕福剑在私人场合的言论属于个人言论自由,用不着上纲上线。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公众人物在私人场合的言论只要公开化就不再是私人化的事儿,这是起码的常识问题,在所有的国家都如此。毕福剑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公众人物都要为自己在私人场合的言论负责,因为公众人物需要尊重供养他们的人群的感情和态度。
曾几何时,有很多的台湾歌星、影星和作家都是有明显台独倾向的,面临大陆文艺受众的排斥,他们现在还敢鼓吹和支持台独吗?曾经有很多台湾来的企业家是有明显台独倾向的,当大陆有关部门表现出封杀意向以后,他们还敢吗?即使是私底下,他们也不敢了,因为一旦有人告密,问题就会很大。
告密,往往并不是事件的焦点,告了什么密才是焦点;告了谁的密,才是大问题。这就是现代传媒的特点,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毕福剑的言行如果没有触犯社会大众的情感,就不会伤及他的受欢迎程度,也不会影响他的娱乐事业。反之,他就需要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央视是否处理毕福剑,也与他的言行是否触犯了社会大众的情感相符合。这个问题就这么简单,唱衰或者力挺毕福剑的人都不要扯得那么远。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