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厦是一个令许多香港人却步的地方。这里有几则从中文博客和聊天室摘录的典型评论:“我每次路过(重庆大厦)都好紧张......总觉得自己进去就会迷路或者被人绑架”。[1]“我也不是不敢去的,里面好像有许多色狼流氓”。[2]“我看见一群黑人,印度人站在一幢大楼前,我抬头一看‘重庆大楼’,真如传说中那样真的是黑成一片,因为全是一团黑的人在里面”。[3]“今天我和同学去吃咖喱,是我第一次去重庆大厦,好似去了另外一个国度。咖喱还不错,但是我刚进去还是很怕......因为爸爸警告过我不要进去”。[4]如以上评论所指,一些香港华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重庆大厦感到兴趣主要是为了光顾数间位于高层的半时尚咖喱餐馆,不过更多的人甚至害怕走进这幢大厦。
这种对重庆大厦感到害怕的心里可以延伸至香港地区以外——在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评论家之间也很显而易见。以下极端化摘自某些欧美记者在网络上的文字:
有在亚洲背包旅行的孩子们的家长最担心害怕的事,重庆大厦都集齐了......世界上其中一个最锦绣繁华的城市,却有这样一个藏污纳垢和人龙混杂的廉价住处,更不用提它里面有多少潜在的火警和健康问题了。[5]
重庆大厦是唯一一个地方我能在一个戴眼镜的喀什米尔老板的手里同时买到性玩具、周杰伦的盗版音乐光盘、以及一本全新皮质封面的可兰经,他可以用任何五种不同的货币为你找零钱。我还能在重庆大厦的走廊过道和楼梯间,买到飞往孟买的打折机票、两千支Tag Heuer牌子的伪劣手表、或买一块能无限分钟致电尼日利亚的拉格斯的手机卡......你会消失在这里。[6]
重庆大厦为背包旅行的人提供非常廉价的住宿,同时也是许多非法活动的隐身之所,包括非法逗留的人。这是个罪恶滋生的温床,毒品交易、性交易等等,所有世界上的丑恶行径你都能在重庆大厦找到......个人来说,我只去那里吃咖喱。[7]
重庆大厦的昭彰恶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它曾经是许多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逗留地。80和90年代初,这个恶名继续蔓延,一九九四年王家卫拍摄《重庆森林》,讲述了发生在重庆大厦的后现代爱情故事,再次加强了大厦的黑暗象征,扭曲了其真实面貌。实际情况是,香港华人在90年代初一般不会来重庆大厦,即使到了那种地方也不可能有电影里所表现的行为。然而,这部电影准确地抓住了那个年代重庆大厦的面貌特写,而这种恶名至今仍然延续着,主要因为后续不停有大批南亚和非洲来的人来到重庆大厦,在有点种族主义的香港华人与某些发达国家的人眼里,与那些来自穷国的通报打交道还真是让人为难。
许多香港和发达国家的人对重庆大厦感到害怕的最大原因是,这大批来自发展中和落后地区的人士来香港准备抢夺一些财富。以上所征引的文字夸大了重庆大厦的危险性——有些香港警察向我坦白,重庆大厦比起许多其他同样大小的本地楼宇犯罪率少得多,因为重庆大厦位于中央并且经常有保安和警察出没。它仿佛是一个来自发展中地区的外星孤岛,降落在香港的中心地,这才是令人畏惧之处,而并非什么犯罪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将此书取名为“世界中央的贫民窟”。
贫民窟一词的一般定义是“由于社会、法律、经济压力的原因,一群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一个地区”。[8]然而,重庆大厦只是一幢大楼而非地区,其中的居民也不仅仅属于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民族背景的人。当然,重庆大厦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贫民窟,特别是其居民都是非白人和非香港华人的少数民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香港的主流经济排除在外,本地人由于对发展中地区所知甚少而产生惧怕,所以重庆大厦也因社会歧视而被隔离开来。对许多像上文引述过的人来说,重庆大厦是香港社会的他者。而对居住在世界上一个最富裕社会的本地人来说,重庆大厦就如香港的一颗“黑色的心脏”。
可是重庆大厦如果被看作是一个贫民窟,它也算是不典型的贫民窟了。大厦中多数人作为低端全球化的工人和零件,其生活样貌还是十分资产阶级的,他们代表了南亚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奋斗中的中产阶级。香港人或许觉得重庆大厦是一个连地狱都不如的危险之地,有一些来自住宿的游客说不定也这么想,但是对于许多工作生活在大厦里的人来说,“世界中央的贫民窟”是他们希望之光,是逃离发展中地区的穷苦生活和通往锦绣前程的机会。在重庆大厦工作或做买卖的南亚人及非洲人,不论有什么宗教信仰,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福音基督教徒,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活脱脱地体现了出来——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加上多多少少的运气,一定能让他们买上往幸福之号的票。[9]
但究竟为什么重庆大厦这样一个“世界中央的贫民窟”,一个位于香港的发展中国家孤岛,会存在于世上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个答案:第一,这座大厦价格低廉;第二,对发展中国家居民来说,香港是容易进入的地区;第三,中国南方渐渐成为制造业为主的重要地区。
重庆大厦仿佛是一个让我们观察世界和其中交流相联的浓缩环境。在这样的弹丸之地,各种有如此多样的族群和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从谈生意到哲学探讨,从印度煎薄饼到性,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谈天说地。世界上实在找不到与重庆大厦相似的地方了,只有它能在很小的空间里集中表现出低端全球化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重庆大厦和其中的人们,因为这幢大厦中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上大多数人们所经历着的全球化。到底重庆大厦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是怎样相处的?他们怎样塑造各自全球化的生活?他们都去哪些地方?做什么事情?他们的跨国绿城、技巧和方式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跨国生涯?这本书将一一解答这些疑问。
1.IrisC’s Flickr page, “Chungking Guesthouse”, February 4, 2008, http://www.flickr.com/photos/pahud/2242268104/ (accessedMarch 6,2009).
2.Li-jing Zhu, Annie Gu’s Blog, Chungking Mansions, June 28, 2008, http://anniegwj.space.live.com/blog/cns!503FF852A409141B!7073.entry (accessed March 9, 2009 ).
3.C.C.Chiou’s blog ,Chungking Building/ Complex, June 16,2008, http://blog.udn.com/minfengchiou/1963100 (accessed March 6, 2009).
4.Lailing, “Chungking Mansion,”2007, http://lailing.motime.com/post/661599/重庆。大厦(accessed March 7, 2009).
5.Hamish Mcdonald,” Vice HQ Gets Facelift , but It’s Only Skin Deep,” Age, May 11,2005,http://www.theage.com.au/news/World/Vice-HQ-gets-facelift-but-its-only-skin-deep/2005/05/10/1115584956620.html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
6.Karl Taro Greenfield, “Hope and Aqualor in Chungking Mansions,” World Hum,August 13,2007,http://www.worldhum.com/features/travel-stories/hope_and _squalor_at_chungking_mansion_20070813/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
7.Anonymous comment on Gossip Cafe, July 11,2002,http://www.securework.com/hk/viewforum.php?f=3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site now discontinued.)
8.Merriam Webster’s Dictionary ,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accessed August 24,2010).
9.Weber 1976.
本文节选自《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Gordon Mathews著,Yang Yang译。红出版文化平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