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为人民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按:
在19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在成为新时代发展思想的基本逻辑。
与过去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相比,“以人民为中心”有何不同?我以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人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具体概念,是一个政治概念。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说法很空泛。其实不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所以一点也不空洞。从“以人为本”的“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这一字之差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标志着新时代的重大变化和历史进步。
为了有助于理解这个变化,我把2016年11月28日发表于《察网》的系列博文《习近平时代开始了》第四、第五部分,重新挂出来,供大家参考。
正文:习近平时代开始了
(之四)
如果“讲政治”正在重新进入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之中,那么,构建、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理所当然地就是“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常态化的工作。既然是基础性、常态化工作,对不起,“政治”、“政治意识”、“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就得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今天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经济生态是基础,必须有健康的经济生态,才会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没错,良好的经济生态是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只要有了健康的经济生态,健康的政治生态就从天而降。更不是说,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可以“一俊遮百丑”,可以“一了百了”。更何况,从发展的观点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经济生态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这仍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就是:上面人的品德好比风,下面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就是“君子”:家长不正,家风就不正。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政治生态就是“君子”:政治生态不干净,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就别想独善其身。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要想整个社会生态有良性、健康的发展趋势,首先必须构建、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
对于中共来讲,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既不能靠基督的《圣经》,也不能靠孔夫子的《论语》,更不能靠西方的普世价值,而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科学,而且,其中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所反复证明。
所以,以为封杀掉马克思主义之后,指望上帝的信徒、孔子学院的大师、口口声声“普世价值”的公知,就能构建起健康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这不就是一个政治笑话么?
我必须强调,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首要的就是必须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要想风清气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我们已经看见了,在一个理想信念缺失的政治生态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政治生态只能是“歪风邪气”畅行无阻,大行其道。所以,18届6中全会公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样说: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这段话所包含的信息,值得中国共产党人认真体会,正确把握。大家想想,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这个党还能叫共产党吗?离开了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指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有正确方向吗?离开了凝聚党心、民心的理想信念的召唤,13亿人口的政治生态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结果只能是乌七八糟,分崩离析,一盘散沙。
(之五)
讲政治,离不开对政治的理解。
什么是“政治”?孙中山说:“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说:“政治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孙中山的定义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列宁的定义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的定义则强调了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比较而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毛泽东同志所解读的政治,才是人民立场最为鲜明的政治。
人民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超阶级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鲜明政治含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当然会有所不同。然而,不论历史怎样发展,“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始终是人民的基本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坚守的基本原理;“坚定地站在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
也就是说,一旦“人民”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那么,“坚定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就必然成为讲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90年前,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深刻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如此,政治亦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里,“区分敌我”不仅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样也是政治的首要问题。
所以,“人民”不同于“公民”,“人民立场”不同于“以人为本”。一字之差,其政治见识、政治境界和政治立场的区别,已有云泥之判。“人民”和“人民立场”,之所以与“公民”、“以人为本”不可同日而语,就在于前者的政治见识、政治境界和政治立场,已远非后者能够望其项背矣。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某些时候可能还会比较激烈,甚至相当尖锐。比如,如何有效地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分子对中共执政基础的侵蚀?如何有效地维护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难道不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吗?在这里面难道没有政治立场的选择吗?
所以,如何在新时期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少数敌对势力,这是中共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肃的政治问题。窃以为,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对这个政治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回答。
政治立场是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政治上的“人民立场”一经确立,那么中共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就只能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不能任由资本的马首牵着鼻子走。
历史唯心主义自负地以为,历史的走向总是以少数精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殊不知,人类可以在偶然性面前为所欲为,人类却永远也不能在必然性面前为所欲为。为什么?因为,上帝给了人类对偶然性的选择权,却没有给人类对必然性的选择权。所以,人类可以选偶然性,却不能选择必然性。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在众多偶然性中选择偶然性A,而不去选择偶然性B;但是,人类却不能在独一无二的必然性中拒绝选择必然性!为什么偶然性永远也胜不了必然性?原因就在于此。
什么是“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历史必然性;坚持“人民立场”,就是顺应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时代开始了。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行百里路半九十”,“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慎终如始”或许更难。习近平时代将以什么样的定位载入史册?我期待着。
更多文章请进入赵磊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