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他俩坐身边合影 给乌兰牧骑回信
解读两条新闻负载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只要引起社会聚焦,那就是重大事情,而凡重大事情必有政治。因这些重大事情,无论发生的多么偶然,只要称为“重大”,就必然承载时代的背景,包括过去与现实的时代。只有负载的时代背景越为厚重,这个事情才越为重大,才越有影响力,越对历史有推动。今年11月份里,习总书记将两位老人请到身边合影,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其负载的重大时代背景就耐人解读。
一、两件事情发生的都很偶然
虽然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只有一个。不管人们对这两件事负载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如何解读,但这两件事却是这样客观发生的。
1、请俩位长者坐身边合影。2017年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习近平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站在代表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而且,还一把拉开前排的椅子,拉起两位老人的手,搀扶着请到自己身边就坐。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一切都是随机和下意识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却是破天荒的,却是不拘一格的,却是温暖人心的。这一件事情不大,却成为中国的聚焦,小细节彰显大情怀,习总书记这一举动感动了中国。
2、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二、两件事情主角平凡中的不凡
发生的这两件事情中,两位长者和乌兰牧骑队员无疑是主角。他们既然能成为这样的主角,就绝对不是凡鸟,必有平凡中的不凡。
1、那两位被总书记请来平起平坐的老人是谁?那位鹤发童颜坐在习总书记旁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黄旭华!
1958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研发核潜艇,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仅用8年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两年。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曾有长达30年的时光,一直隐姓埋名,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1970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另一位被总书记请到前排就座的老人,他是是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的老支书黄大发。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常年吃水困难。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23岁时,黄大发被推选为大队长时,就坚持不懈地修水渠。由于缺钱、缺人、缺技术,加上自然条件艰苦,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水渠虽一次次遭遇曲折,这条主渠长7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终于通水,时年60岁的黄大发在村里的庆功宴上哭了。他用36年的时间只为干成一件事:修水渠。修出的那条渠,老百姓叫它为“大发渠”。人们称黄大发修渠,这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2、“乌兰牧骑”是什么样的骏马?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第一支乌兰牧骑就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1965年6月至1966年初,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组织了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之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这两件事情负载的六大时代信息
会见结束后,习近平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可当我们认真解读一下这两件事情背后负载的重大时代信息,或许,就会感到它比尊老敬老,更金灿,更向未来。
1、都发生在相同的岁月。这三个主角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火红的岁月。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很快就像雨后春笋似的在草原上传播开来,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1958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开始了研发核潜艇。
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依托集体的力量,敢想敢干地组织乡亲开始了“愚公移山”式地劈山修渠。
如果说这三件事都发上在同一时间是个巧合,那么,说他们都发生在毛泽东时代,这就不应是个巧合吧!
2、都跨越了两个时代。这都是跨越两个时代的事情,并将继续向未来跨越。
从1958年开始研制,到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国内称091型,国外称“汉”级),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具有战略意义上的第二次核还击能力,手中有了最有力的“杀手锏”。又到2015年2月,葫芦岛造船厂完成3艘093G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建造,其垂直发射导弹装置安装到位,性能远超俄奥斯卡级,再到094型核潜艇。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修渠,一直到1994年,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长7200米的水渠主渠贯通,再到长2200米的支渠完工,再到水渠修好后,为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带领群众"坡改梯",让昔日荒山荒坡变成良田。
从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至今仅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已发展为74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人们称赞黄大发是“年份英雄”, 是通过岁月修炼而成的道德模范,就像珍藏在溶洞老窖中的美酒,历久弥香。可黄旭华和乌兰牧骑,不都是穿越两个时代,历久弥香的“年份英雄”?而改开的40年里,如何看不见出现“年代英雄”?
3、都是毛主席大力支持和推动。一个平凡的灵魂,要想漂向久远,一个绝对的前提,就是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乌兰牧骑和黄旭华、黄大发,跃上了毛主席亲自掀动并大力推动的历史洪流,都成了弄潮儿。
作为最先进的海军装备之一,核潜艇诞生于1954年。美国、苏联等都先后拥有了核潜艇。新中国遭受到核讹诈后,毛主席曾豪迈地讲,中国人要自己搞核潜艇。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林县是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在去新乡的专列上,听取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汇报,明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杨贵:必须大兴水利。黄大发兴修水利,就顺应了“必须大兴水利”的号召。
“文学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毛主席确立的方向。乌兰牧骑始终坚持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牧民,深受内蒙各族人民的欢迎,农牧民亲切地称乌兰牧骑队员:“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毛泽东、周恩来、乌兰夫等老一辈领导同志曾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毛泽东主席还破天荒地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总理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4、都负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点燃了哪一个伟大时代火红的激情。
“两弹一星一潜艇”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来的。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因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只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一方面要艰苦奋斗。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每月的粮食定额由36斤降到了26斤,缺乏营养,导致科研人员身体无力,上楼梯两手扶栏杆,蹲厕所两眼冒金花。靠掏老鼠洞夺粮,靠挖白菜根就盐水填肚子。陈毅元帅坚定地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在外来威胁之下,“不要裤子也要原子弹”,就成那个年代豁出去的一批中国人,叫响的最著名口号。
“大发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凿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黄大发向林州学习,带领全村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开始修建“红旗水利”。屡经挫折,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跨3座大山、9个悬崖,长9400米的“生命渠”。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更危险时刻冲在前。修擦耳岩段,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身上吊下悬崖测量。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他都承受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
而黄大发学习的“林州修渠精神”,就是林县人民持续10年建设红旗渠的精神。红旗渠已不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建设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乌兰牧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坚持演出。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 “一走就是三个月,不顾风霜雪雨、无论距离多远,只要有一个农牧民,我们就去演出。我们住到农牧民家里,遇到什么活就帮着干什么活,理发、接羔、挤奶、打草、扑灭森林大火……也是一种创作体验。除了打草舞、挤奶舞这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外,我们还演话剧、舞剧,农牧民特别喜欢。我们在演出中,还发现当地文艺骨干,指导他们表演,带着他们演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历史总要有一种不灭的精神指引前行。没有一种精神的鼓舞,他们能坚持成“年份英雄”吗?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的精神过时了吗?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在燃烧!
5、这都体现了公有制的力量。无论黄大发、黄旭华,还是乌兰牧骑,他们都是集体主义的代表,还是一种公有制的代表!
黄旭华搞核潜艇设计,他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内,又是带领一个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用8年时间攻关克难研发核潜艇。
黄大发30多年带领全村人不间断修渠,就是坚持集体化,将村民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修渠。修这条大发渠,大发的作用无可替代,可若没有这群死心塌地跟着修渠的乡亲,大发自己能修成大发渠吗?就像陈永贵背后站着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郭凤莲等群雕般一个英雄群体一样,黄旭华和黄大发背后,不同样站着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讲讲他们中每个人的故事,不都有史诗的壮丽?
假设将乌兰牧骑搞成私有化,将演出队搞成私人承包,他们还能深入牧区演出?他们还能坚持为牧民演出到今天吗?而乌兰牧骑能坚持成“年份英雄”,公有制在这里该起什么作用,这还用说吗?
看看屠呦呦获奖致辞:“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忱服务,对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诚挚地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不厌其烦地将那个伟大的集体做了介绍,她甚至唯恐拉下一个协作单位,因为,她感谢的是一种公有制的体制,她感谢的是一个伟大集体。屠呦呦的致辞,可曾能代表黄旭华、黄大发、乌兰牧骑?
6、他们都没有带头致富。看看老科学家黄旭华,如果一切向钱看,如果带头奔致富,他还能无怨无悔,抛家舍业地隐姓埋名3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身心地投入研发核潜艇吗?
看看老支书黄大发,36年中他几乎砸锅卖铁地一门心思修水渠,再看看他简陋的居住生活,如何不令人动容。假使他带头下海捞钱,还能36年一门心思修水渠吗?
乌兰牧骑的队员都一专多能身手不凡,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如果他们带头致富,到处走穴,变着法捞钱,还能坚持到今天吗?
结束语:有位数学家说过:“构成一个研究者创造力和想象力品质的东西,是他们聆听事情内部声音的能力”。可这仅仅是指数学英雄们在人类未知世界的远航吗?习总书记请两位长者坐身边合影和给乌兰牧骑回信,解读这两件事所负载的时代背景,该让我们聆听点什么?该让我们学习点什么?该给我们思考点什么,更该让我们怎么去面对明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