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是跟大家转述铁西老工人的一段话。这话我听后觉得心里有点儿沉,不好简单的用是非来做判断。大家姑且听一听,他讲得是我国鞍山钢铁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初总结出来的一套企业管理经验。
毛主席非常重视这一经验,具体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它被提高到了宪法的高度,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这位老工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毛主席大力提倡实行《鞍钢宪法》。《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党委领导一切,保证工厂不变私。厂长负责日常管理的同时,也要下车间劳动,这样可以在避免生产失控的同时又能了解一线情况。工人选出职工代表参与工厂管理,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监督干部不要陷入官僚主义。
在后来的狂飙突进的年代中,毛主席号召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这时即使工厂里面的工人分为两派,但也没影响生产。大家好奇,“打派仗”不是会影响生产吗?
据老工人解释,那个时候只有搞好了生产,你这一派才能立威,如果你这派搞不好生产就会被另一派抓住辫子。因此那个时候工人的工作热情特别高,工厂不仅没有停产,而且产量提高了不少,当然这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搞科研革新。
这位老工人还表示,过去人们废寝忘食的工作,不讲物质奖励,而是讲生产贡献。那时老技术工人的工资比厂长还高。
改革开放后,厂子里搞厂长任期责任制和利润承包。厂长“人、财、物”一手总握,党委、工会、职代会形同虚设。厂长只盯着生产管理,不下车间了 ,而工人也只干活不监督了,工人只管干活,不去监督了。又单独成立了宣传、组织等部门,变相增加管理干部。
从待遇上说,这时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普遍拿高奖金了,而工人即使再努力,拿的奖金也不多。在这些老工人看来,这与以前是天壤之别。
不让工人参加管理,厂长书记不来车间了,挣的钱主要归老板、管理者所有也就算了,关键是作为老工人受不了一个说法。就是从那时起,社会、媒体开始有了“铁饭碗养懒人”的宣传口号,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说这样工厂的效率越来越低。
上级一看,这没有党委领导不行啊,名义上还得有个党委书记,因此就让厂长兼任了党委书记,结果坐实了厂长的权利,为后来的腐败创造了条件。
再加上后来的拨款改贷款和假冒伪劣产品到处挤压国有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工厂效率持续降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税收优惠,而国有企业还要负担工人的住房、医疗和养老,导致工厂大面积亏损,职工被迫减员下岗,最后只能改制。
工人只拿到很少的钱就被迫回家了,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并且有技术的工人。他们从18岁就开始做学徒,在工厂里干活,突然间一脚被踹到社会上,要自谋生路。
老工人补充说,当时他们想的是国家遇到难处了,理应为国家分忧,但让他们最受不了的是,这肥了厂子里拥有权力的那批人。厂区内大量的土地盖起了办公楼。光租楼、卖房就有很多钱,而这些钱全部都揣到了个人的腰包。
需特别跟各位强调一下,我说的不是某一个具体工厂。这个老工人也没说是哪个厂的,这个故事在某些省市的某段时间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主张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如果只讲“先富”,那不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的完整表述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后,再带动穷人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坚守社会主义才是邓小平同志明确走的中国道路。
可以看出,这位七十多岁的铁西老工人水平相当高,他能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说出他所在的工厂变化。
我认为这至少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经历某一特定时期的总结与梳理,值得大家来听一听。当然,我也想听听您对这位老工人的说法有什么样的见解与感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