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还是倒退?
黎阳
2010.8.27.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看了《人民网》的新闻《骑车出行人锐减北京欲“复活”自行车王国》(见附录),很有点摸不着头脑:不是不准“怀旧”吗?不是“倒退死路一条”吗?怎么突然又要“‘复活’自行车王国”了?
“京城四少”之一、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不是早就说过吗?“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既然如此,那对如今出现的“京藏高速超过10天的超级大堵车”、“‘人类史上最大拥堵’:庆幸你不在中国吧”、“世界惊奇中国高速大堵车”、“5年后北京汽车均速将低于15公里拥堵将超极限”这无比美妙的“繁荣标志”应该欢欣鼓舞才对。怎么出了这世界级大堵车之后不但不“值得欣喜”,反而赶紧想起了“复活自行车王国”?这会儿难道就不怕“怀旧”、不怕“倒退”、不怕“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了?
《人民网》的这条新闻挺自相矛盾——先是说“随着城市生活半径越来越大,北京等内地各大城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快速下降”——这就是说如今骑车人减少是因为城市扩大了,距离远了。但这就跟“复活自行车大国”矛盾了:既然人们不骑车是因为距离太远,那除非把城市规模再压缩回去,否则怎么能让人们重新骑车?而城市是不可能压缩回去的。这样一来,“复活自行车大国”岂不成了异想天开?
好玩的是这条新闻接下来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嘴巴,不再把骑车人减少归咎于城市扩大,而是承认因为“步道、自行车道被挤占严重,通行环境和安全条件不断下降,尤其是机动车违章停车严重影响步行、自行车路权和安全”——这其实是羞羞答答承认了问题的要害:这些年来城市道路发展重汽车、轻自行车;照顾有钱人,牺牲老百姓——如果不是闹出了世界级的大堵车、“5年后北京汽车均速将低于15公里(比自行车还慢)、拥堵将超极限”、眼瞅着要混不下去,恐怕这点羞羞答答还出不来。
更好玩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既然说“复活自行车王国”,那显然承认中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既然承认这一历史,那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毛泽东时代。然而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闪烁其辞地让人以为中国“自行车王国”的年代是毛泽东时代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自行车的出行比重高达63%”——要说自行车的出行比重,堪称冠军的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七十年代,为什么只字不提?为什么不敢拿来当标准?显然怕提了会使人们意识到“毛泽东时代以自行车为城市交通重点”的决策正确,从而树立起毛泽东时代树的正面形象。
由此可见编辑的煞费苦心:又想用自行车救驾,又怕让人明白这意味着推广私人小汽车来发展城市交通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出路只能是捡回毛泽东时代的以自行车为城市交通重点的决策,所以只好吞吞吐吐含糊其词,既声称“复活自行车王国”,却又死活不讲“自行车王国”究竟发生在哪一年、是谁的决策,彻底回避提及毛泽东时代——这就既做到了“复活”、又避免了“怀旧”和“倒退”,里子面子两不误,实在八面玲珑,面面俱到。
更令人钦佩的是编辑非常善于巧借外援保护自己,把“复活自行车王国”带头人的荣誉送给了老外——“为了展示在北京骑自行车的便捷和益处,丹麦驻华大使馆启动了‘骑回自行车’活动,宣传自行车文化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看看,“复活自行车王国”可是老外带的头,我不过在“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倡导市民低碳生活”, 既非“怀旧”也非“倒退”……这太巧妙了,简直点水不漏无懈可击——虽然让中国人听了有点不是滋味:“自行车王国”本是中国的国粹,现在在中国居然要由外国人出面向中国人宣传提倡恢复中国的国粹,中国人自己都干什么去了?怎么连这点意识和自觉都没有?可怜不可怜?
乍一看标题很有气魄:“北京欲‘复活’自行车王国”,但真碰到问题的要害就往后缩了:“2005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是30.3%,到2010年上半年降至17.9%”、“北京44%的机动车日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而这一部分需求本可以通过自行车解决”、“打酱油也要开车去”——为什么?GDP。私利。政绩。排场——汽车的GDP比自行车大得多,发展私人汽车油水大大的:卖车、验车、考车、修车、罚车、停车、养车……处处来财,样样连着GDP,样样连着政绩,样样连着“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样样连着“先富起来”的身份、排场和利益……跟这一切相比,靠自行车代步的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算老几?能不靠边站吗?
就凭这,也别指望当真“复活自行车王国”——当真全面恢复了,GDP怎么办?汽车厂商的利润怎么办?政绩怎么办?“先富起来”的排场气派怎么办?……
其实仔细看了新闻就可以知道,这又是一场戏——说是“复活自行车王国”,真正的目标仅仅是到201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提高到20%”——不过比眼前的17.9%高2.1%而已,比八十年代的63%、2005年的30.3%差得远,跟毛泽东世代的比例更没法比,雷声大雨点小,天晓得是不是因为出了“世界级大堵车”所以要弄出点东西来让大家有点盼头——当代版的望梅止渴。
=======================================
黎阳声明:本人放弃对此文的版权。只要不违背本文主旨,任何人均可转贴,可散发,可抄袭,可复制,可被冒名顶替,可被任何媒体拿去用,可被任何人引用到任何文章中且不写出引文出处,本人分文不取。
附录:骑车出行人锐减北京欲“复活”自行车王国
2010年08月27日07:31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2556679.html
8月20日,为了展示在北京骑自行车的便捷和益处,丹麦驻华大使馆启动了“骑回自行车”活动,宣传自行车文化倡导市民低碳生活。图为绿色出行大使、中国女演员黄奕以及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等共同出席参与活动。中新社发张勤摄
中国被誉为“自行车王国”,首都北京的自行车数量超过千万辆。但近年北京人骑车出行比例骤降。不过,北京未来3-5年内将采取多项措施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让自行车回归市民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自行车的出行比重高达63%。然而,随着城市生活半径越来越大,北京等内地各大城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快速下降。目前,北京自行车保有量虽超过1300万辆,年销售新车超过100万辆,但自行车出行比例仅剩18%。
25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为编撰十二五交通规划举行的“绿色出行与城市发展”座谈会上,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燕凌介绍,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稳步上升,但希望通过改善公交吸引小汽车转向“绿色出行”的愿望未实现,小汽车出行比例也在增长。
同时,步道、自行车道被挤占严重,通行环境和安全条件不断下降,尤其是机动车违章停车严重影响步行、自行车路权和安全,这些因素抑制了步行、自行车这些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李少华说,现今许多人在北京骑车,要么走人行道,要么上机动车道和小汽车并驾齐驱,“骑车没有安全”;北京汽车研究所肖亚平亦称,上下班时发现,在一些十字路口自行车不能安全、延续地通过。
一边是被推崇的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出行”工具,一边又是车道被挤占、停车没地方、行车不安全等,自行车的未来“出路”究竟何在?
对此,陈燕凌称,自行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城市内近距离出行。同时,它也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换乘的重要方式。
她指出,2005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是30.3%,到2010年上半年降至17.9%,降幅为12.4个百分点。目前,北京44%的机动车日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而这一部分需求本可以通过自行车解决。
她表示,北京已制订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先行试点在中关村西区、国贸桥区、广安门内大街三个区域改造和开辟步道、自行车道,之后在全市推广。
另外,北京将参考巴黎、上海等大城市的经验,发展自行车租赁业,实现在地铁站、公交车站、大型商城等地区500米内有一个租赁点,方便市民租车、还车,并力争2015年北京自行车租赁网络初具规模。目前,正开展文物保护区、新城公共自行车试点方案研究。
陈燕凌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六环以内日均出行量为2804万人次。其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39.3%。到2015年,力争实现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升至65%,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提高到20%。(记者杜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