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当多向革命前辈学习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重视归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绩好坏最终还是应当得到民众的检验。民众满意就是一个基本的尺度。凡是民众不满意、不认可的,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忘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利。既然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为其第一目标,那么,民众到底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无疑是第一应当解决的问题。
有的上级部门根本就不愿意深入基层去调查群众的需求。而只是根据地方组织提供的片面的材料,如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等想当然地制定出几种模式。在凭空虚构的公共文化建设的标准上,编制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这种主观的东西写在纸上有条有理,但其实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东西。也有的上级部门则完全地无所事事,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上级的文件精神。文件来了,大笔一挥,交给下属按文件要求去办。文件是死的,各地的情况是变化复杂的。下属茫然不知所措,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呼隆。你要问起来:
A:公共文化服务进了村吗?
B;进了,村边新建了一个文化站。
A:文化站里都在干什么?
B:打麻将,打桌球。
A:不是有图书室吗?
B:有啊,那些个书,我们看它有什么用?
A:不是有人来指导吗?
B:指导?到村长家里指导喝酒去了。
大笔的钱投进去,看见的是这样一种结果,你能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搞起来了吗?
对比我们革命前辈的苏维埃建设热情,现在的公共服务实施建设缺了太多的东西。
我读过一本赣东北苏维埃历史的书。书中以赣东北历史档案为依据,描述了当年方志敏创建赣东北苏区,随着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和巩固,群众各种文化活动相继开展起来的经过。当时在苏区内各县、区苏维埃政府设有文化委员会,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各乡设俱乐部。以弋阳苏区为例,至1932年,弋阳苏区共有俱乐部16所。至1933年,全县仅农村俱乐部就发展到50余所。俱乐部内设有“三室”(阅览室、游艺室、展览室)、“四组”(宣传组、歌咏组、戏剧组、读报组)。俱乐部组织民众唱革命歌曲、演文明戏、锣鼓串堂,演讲、识字、读报、弈棋、听报告、歌剧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振奋了民众精神。而省苏维埃组建的工农剧团则活跃在苏区各地,并深入到各个乡村进行慰问演出,及时地宣讲党的政策,对地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赣东北苏区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当前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公共项目的建设,硬件设施的改进,是当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利条件,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我们的文化干部应当真正地深入到民众中去,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有更多的创造奉献精神,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应当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民同乐,当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地满足了民众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共鸣。那时我们才能说我们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0年9月15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