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朱维铮教授补上这一课
——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是可耻的
钱昌明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曾经写过一篇《于丹不懂〈论语〉》,批评年轻后进学者于丹没有好好研究《论语》,连经学研究的ABC都不懂,在学界影响不小。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是:导师在教训学生,只是带有强烈的挖苦成分。由此,我就认定朱教授一定是位老成、严谨的学究,是一个眼中容不下些微尘粒、容不得后生有丝毫差错的人。
可是,不久我却在网上看到“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历史学家朱维铮”发表的新作《重读近代史:挨打必因落后?》(前次偶有友人给我一本香港杂志上也有此文),我看后不由犯傻了:这位堂堂复旦名教授怎会剽窃我的研究成果呢?(本人早在9年前就曾在《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期发表过《不是落后挨打,而是腐败挨打》一文)
朱教授是一位老专家,理所当然懂得做学问的ABC。大凡要写一篇东西,总要先查看一下有关专题的学术动态。本人早在1999年发表过的论点(且当时曾有一党校校长作文专门对我这个观点作过批判与论争,本人在2000年第2期《探索与争鸣》中又作过答辩,发表《再论腐败、落后与挨打》),曾在学界造成一定的影响,故不至于会说“不知道”吧!因此,结论只能是:要么是朱教授有意剽窃我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这是一个学人的品格问题;要么,就是违背做学问的基本程序,完全不符合学术的基本准则,这就不是一个真正学者的作派,而是投机取巧的小人,两者必居其一。
做学问、搞研究,最最讲究的是“创新”与“诚实”四个字。创新二字是学术的生命与灵魂;诚实二字则是学者的品格。
在学术领域,任何一位做学问搞研究的人,他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那怕是写一篇小文,理所当然应该具有独创性意义。以求做到“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此所谓学界“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真谛是也。须知一个人云亦云之辈,是永远与真正的学术研究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为己有的人,不管他的头上顶的是什么桂冠,在学界同仁看来只能与“小偷”、“窃贼”无异。
人所共知,独创性与诚实性在学术界具有规范的约束力。学术研究可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贡献,但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循:如实地注明出处,不能把别人多年艰苦研究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成就。朱教授的名望很高,可惜在这一点上不懂,故只得在这里帮他补上一课:任何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2008-06-08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