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生命线”乍一眼看不到金融危机的痕迹
在中国投资欧洲的项目中,被议论最多的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该港位于地中海北岸,是个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常刮西北和东北风的港口。因为它南望北非,北靠欧洲大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此一直被看成是希腊的经济要塞。当金融危机让希腊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形容说,“世界将其忧郁的目光投向欧洲,欧洲又关注希腊,希腊则关注着它的生命线比雷埃夫斯港”。9月初,BBC还专门派记者去这条“生命线”实地采访,在随后的报道中,记者写道:从比雷埃夫斯港管理局总裁伊格斯·阿诺梅里提斯办公室的落地窗向外可以看到停泊在港口的十几条巨轮。阿诺梅里提斯说,这块“宝地”可作为中国经济巨轮进军欧洲的门户、进军地中海和北非的跳板,而且过去半年多来,“港口吞吐量上升体现了中远和比港管理局的合作效果”。在BBC记者的描述中,“港口码头上,有大吊车把成百吨的钢铁集装箱轻轻抓起,港湾里,一艘艘巨轮缓缓驶进驶出,在新丝绸之路上泛起波澜。一派和平景象,乍一眼看不到金融危机的痕迹”。
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秘书长翁进东18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在希腊很多地方还能看到罢工,但一年前出现的针对中国投资比雷埃夫斯港的罢工几乎没有了。”据他介绍,如果不堵车的话,从希腊首都雅典到被西方称为“中国进军欧洲的门户”—— 比雷埃夫斯港开车只需要20分钟。在中国中远集团去年10月正式启用该港2、3号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之前,有关“希腊出售最大港口给中国”的错误报道2007年初就开始出现在欧洲的一些媒体上。希腊《雅典每日新闻》当时就刊文说,“希腊与中国合作是互利共赢,不存在希腊损失的问题”。今年7月,希腊副总理潘加洛斯也表示:“中国的做法不像华尔街那样,只是在纸上谈兵地对希腊投资。中国是在用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做生意,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将有助于希腊的实体经济。”
中国要建“地中海强权”吗
如今,得到合理安排的希腊港口工人已经看到中国投资后带来的好处,但还有一些欧洲人怀着某种失衡的心态议论中国人的这笔投资。荷兰国际广播电台10月6日题为“希腊——中国在欧洲的第一个殖民地?”的报道称,中国正在对希腊的港口和铁路进行大规模投资,还购买了希腊政府债券,因此有人担心,欧洲是中国设定的下一个“殖民地”,尽管欧洲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夸大了实际情况,但欧洲确实需要保持警觉。
中国目前列对德投资国家排行榜的第四位,仅在德国北威州就有660家中国公司,被称为“中国投资商在欧洲最大的投资地”。但矛盾的是,从德国发出的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的声音也显得最多。对中国投资希腊港口,《南德意志报》10月3日评论说,中国不是“慈善家”,希腊海运企业将会用中国的钱尽可能多地购买中国的集装箱船,然后将尽可能多的中国商品“通过中国政府拥有”的希腊港口运往欧洲。中国“乘人之危”利用了欧洲的弱点。德国电视1台还说,中国通过投资希腊等国家,正在建起“地中海强权”,“就像之前在非洲建立强权一样”。今年9月,德国作家康斯坦丁·施雷伯还以《出卖德国——外国投资者接管我们的国家》为书名出版了一本书。书中说,“德国股份公司”已经消失,中国企业接管了我们机械设备公司,中国投资者让我们工作减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表示“客观”,“德国之声”7月还在报道中国一家公司竞标波兰高速公路成功时,一面说“波兰建筑界对中国公司的水平能否达到欧洲标准感到不安”,一面又援引帮助中国公司参加竞标的波兰商人的话说,中国公司在竞标时反而会受歧视,比如在竞标波兰的一座体育场时,中方企业因提出的报价最高而被淘汰,所以不能说“中国人总靠压低价格取胜”。
对于这些担忧中国投资的声音,欧洲民间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希腊一家远洋船运公司老板考卡比最近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人说的好,危机是两个字组成的,既有危,又有机。在任何危机之中,都有着很多机遇。”他认为,中国大规模投资希腊是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不断崛起的必然结果。在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上,有名叫“大卫”的网民留言说:“全世界所有人都在遭受这次危机,有时人们需要发泄。很不幸,中国成了一些人的目标。我完全同意中国购买希腊债券。希腊看上去像一个装满废物的大车,光靠欧盟和美国是拉不动的,需要更多的马和牛来帮助拉这辆车。”
中国投资欧洲没贵贱之分
在10月初举办中欧峰会期间,奥地利《标准报》分析说,北京正向希腊等最虚弱的欧洲国家投资,至少到2043年,中国将开辟向南欧、巴尔干和黑海地区的出口线路。此外,匈牙利等国接受中国投资也被形容为“东欧成为中国搭起通向西欧的跳板”。在欧洲,还有人提醒要对中国投资“小心为妙”。奥地利《新闻报》提醒,要对“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颇有斩获的中国小心为妙”,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某种程度上是从“后门”进入了欧盟市场,并在欧洲获得影响。比如,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或许更接近北京而不是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代表着5家行业协会和140家顶级公司”的德国东欧经济关系委员会近日还发出“警告”:中国似乎是受到地缘政治目标的推动,而不是经济目标,这可能会给欧盟带来可怕的后果。
实际上,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并无“贵贱之分”。在欧洲西部的“门户”荷兰,该国投资总局局长巴斯·浦乐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荷兰政府对外来投资一直保持开明、开放的态度,中国公司的投资、并购不会遇到来自荷兰政府方面的任何障碍。据荷兰中国企业家协会负责人介绍,在荷兰的中资企业队伍越来越壮大:海上运输有中远、中海运,空中运输有南航、东航,能源领域有中石油、振华石油,通讯有华为,金融业也有多家银行。他认为,对投资荷兰的中国企业来讲,必须要求自身多了解荷兰,早融入荷兰社会,这样才对双方都有利。他认为,欧洲国家应该看看中国的投资给它们创造了多少个就业机会,带来多少税收贡献。在英国,目前有53个行业吸纳了中国投资。英国媒体最近关注的一个项目是中国银行击败各路投资者,向英国豪华酒店企业“辉煌酒店集团”提供巨资。《独立报》评论说,中国对这家“伦敦西区的地标酒店”大胆投资,说明伦敦成为远东投资的宠儿。
德国柏林中国政治和经济问题专家克里斯迪安·波希尔认为,目前欧洲对中国投资有防范和复杂的想法,原因是:当更多技术型中国企业“走出去”后,欧洲同行业企业开始警觉;另外,欧洲人容易把中国投资欧洲国家这样的经济问题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
欧洲向中国伸出两只手
欧洲智库“开放欧洲”的研究中心主任劳里·穆拉里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欧洲人就明白从此以后必须要从不同角度与中国打交道,因此在面对中国的大举投资时,他们同时向中国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掌心冲上,希望中国能在金融危机当中给予援手,拉欧洲渐渐走出低谷;另一只手则是手心冲前,以示拒绝。
日本舆论对于近年来中国扩大对欧洲投资保持着较密切的关注。《日本经济新闻》曾议论说,中国在希腊的活动表明中国试图借助欧洲金融危机“逢低抄进”廉价设备资产和技术,并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产经新闻》去年一篇报道还说,中国对欧盟国家的投资行为意在增强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从而在欧盟和中国分歧集中的人权、军售、西藏和新疆等问题上赢得更大的主动余地。其实,日本在对欧洲投资的历史上也曾遭受过一些非议。上世纪80年代,处于经济景气巅峰的日本对欧洲的投资进入“黄金时期”,但很快日本就开始面临来自欧洲本土的贸易壁垒和各种“区别化待遇”,日本产品还遭到人为“抹黑”。但英国金融史专家诺文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由于日本总体遵循自由贸易原则以及政治原因,“日本依然被视为西方经济阵营的一员”,因此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受到的外部压力总体有限。
相比日本投资欧洲出现的几个高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中国对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只是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中国才开始加强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但主要也是基础设施、港口等领域,这方面中国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他同时认为,因为在发达国家,投资壁垒通常更高,中国企业在这里也缺少竞争力,加之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环境约束严格,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较多。江涌说,中国主动投资帮助希腊,对欧洲而言当然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事。江涌表示,称中国投资为“殖民主义”的论调毕竟只是少数报章和议员们发出的杂音和噪音。
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中国投资欧洲,一方面支援了欧洲经济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稳定了欧洲的就业,当然中国也不可能当“国际活雷锋”。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中国承诺保留沃尔沃工人的就业岗位,给沃尔沃运营提供了急需的资金,相应的,中国也要从中得到高新技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