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改”耍嘴皮,“社改”求实效
上世纪90年代,是资改派最得势、最红火的阶段。那时候,主张照搬美国经济模式的学者基本把持了舆论和“智囊”阵地,中国的市场经济比美国还美国,国企被贱卖、私有化,甚至教育、医疗这些本属公共领域的事业,也推行了市场化导向改革。于是出现了大量产业工人下岗、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许多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问题。而“社改”力量基本处于边缘化、发不出声的地步。
进入新千年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情况开始起变化。“资改派”走向式微,“社改派”开始掌握话语权。其主要标志是:
--十七大确立科学发展观,扬弃不科学的、不可持续的、非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具体化、政策化。
--以“郎顾之争”为导火索进行的思想交锋,以顾雏军被抓为标志,让张维迎等原来特别吃得开的市场派经济学家哑口无言,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声音。
--整合国企,停止贱卖,加强对非公有企业的监管。
--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为契机,开始着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始了新一轮教育、医疗卫生改革,基本是将原来的一套推倒重来。加快了了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城乡社保改革进入快车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的唱红(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和打黑行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充分肯定,社会正气得以弘扬。
--严厉打击刘某人组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恶行径;严厉批评“炎黄春秋”等媒体和媒体人歪曲、捏造历史等严重问题。
--五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表明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并在一些地方开展了试点工作,让政治体制“资改派”的企图彻底破灭。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社改都是实实在在的,是从政策、法律、抓落实层面体现出来的。而资改派呢?我们看到的是谢韬死亡,小波波被判刑关押,“炎黄春秋”挨批,张维迎被解职。茅于轼出不了国门。剩下某个报系、若干“学者”茕茕孑立,朝不虑夕,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在那里耍嘴皮而已。人们从他们的臀部看到的是花里胡哨的“普世价值”,于是就哈哈大笑 ,一哄而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