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母逼近北京,中国会迁都吗?
【东方之光的话】 在我的心目中,北京的位置至高无上,北京就代表咱们中国和中国人。可最近,有个新的话题就是“迁都”。本人胆子小啊,一听到“迁都”二字就感到惊奇。我倒不是被这几个字吓了一大跳,而是感觉突然和奇怪。中国为何热议迁都?为什么在美狗的航空母舰逼近北京的关键时刻提及“迁都”?为什么美狗的航空母舰逼近北京的关键时刻没有国人的抗议声和游行的动静,而在“迁都”问题上却大造声势?总之,本人疑惑不解。
还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总有人希望中国迁都?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当今的中国已经资改30多年了,已经离开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远了。愈演愈烈的形势告诉我们,当今的中国矛盾百出,没有哪一位资改派的精英能够有能力驾驭这个形势。无数事例已经充分说明,资改精英也已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忽悠中国人的那些美丽的谎言再也遮挡不住投降卖国的事实了。在这种形势之下谈论“迁都”一事,不但无异于掩耳盗铃、隔靴搔痒,还会被精英们重重地忽悠一下。说穿了吧,中国妄想用“迁都”来回避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简直是痴心妄想。资改统治下的肥大的中国,再也无法解决国内外的阶级矛盾了。
迁都是件大事。中国历史上,有3个朝代的首都在北京,就是元、明、清。明朝初期的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后来明朝的燕王朱隶造反把他的侄子赶下了皇位自己称帝,但是他在南京的皇宫里却住不下去,因为他把皇帝赶下台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他不敢住在南京,才迁都北京。
迁都是件大事。“迁都”可被用来转移百姓注意力,这主要是对内的。“迁都”也许是精英们挖空心思找到的馊主意,以为“迁都”就可以躲避航母和导弹的袭击,这简直就是欺天瞒海的投降逻辑。从当前世界来看,如果真的要打,你就是从北京“迁都”到南京,也躲不了啊。航母改变方向,从北京转南京,好象不费事啊!有人为“迁都”找了许多接口,说“迁都”具有战略意义,别自欺欺人瞎扯了,你迁到火星上去才最有战略意义呢。有人还说“迁都治堵”,如果说堵车也是迁都的理由,那么,你就可以汽车扎胎为理由将首都给废了,这个理由讲得通吗?“迁都”之理由真是奇谈怪论,一派胡言。
当前,精英们面对豺狼束手无策,战又不敢战,和又不能和。“迁都”是投降卖国和愚弄百姓的障眼法,俺就不信这一套。如果你们不是重新恢复元气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高举起毛泽东的旗帜,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你就是迁都一百次也无用。到头来,不仅你自己无路可走,老百姓一人一口唾沫也会把你淹死。
以下列举相关文章,供鉴别或参考——
学者沈晗耀最新提出: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
反对者认为,关键是给北京减负,如果首都功能不变,新首都也必然成为“首堵”
核心提示
12月13日 ,上海学者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并提出未来的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有人将其表述称之为“迁都治堵”,认为不论将首都迁往何处,都会是再造一个“北京城”,对于治堵本身并非治本的良药。
12月15日 ,沈晗耀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媒体“曲解”了他迁都的本意,他的设想是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首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治疗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只是迁都后的一个“副作用”。
迁都之说源于1980年,此后将近30年,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但,这一切也仅限于民间。
大堵车再次引发“迁都”争论
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
此次“迁都”的导火索是9月17日北京的“惊天大堵”。
当日,北京一场细雨,长安街东西双向堵车,继而蔓延至143条路段严重堵车,北京市交管局路况实时显示图几乎通盘红色。
当晚,央视《新闻1 1》,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令人崩溃”,“睹不忍惨”的字眼来形容,称其可以在北京堵车史上记下一笔。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民间关于“迁都”的猜想再次被点燃,直至12月13日,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言论,“迁都”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谈论“迁都”话题,他认为要想解决北京近期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沈晗耀说,他所认为的新都选址,不应该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大中型城市,而是再造一个新城。
与大多数建议者一样,沈晗耀将“新都”的选址定在了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较好的两个迁都地址是:一个是湖南岳阳,一个是河南信阳。“距离武汉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选择。”
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更重要的理由是,迁都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
但他这个更重要的理由并没有被人们所关注,更多的人只是关注他的“迁都”论,并戏谑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迁都治堵”。
全国多地掀起民间“选都”热
民间关于“新首都”的构想大部分选择是中原地区或者长江流域
最早提出“迁都”的是学者 汪平 先生。
1980年初,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汪平上书,提出了将首都迁出北京的问题,从此,北京迁都的序幕拉开,呼声不绝于耳。1986年,学者又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一度引起极大的震动。
2006年,凶猛来袭的沙尘暴将“迁都”的提议推向高潮。
当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
此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迁都建议书:“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 并上书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
次年1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认为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梅说,“如果北京继续充当首都,不仅对整个国家发展构成了额外的负担,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
2008年2月,民间学者秦法展和胡星斗合作撰写了长文《中国迁都动议》,提出“一国三都”构想,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北京则只留文化职能,作为文化科技首都。
民间关于“新都”的构想大部分选择是中原地区或者长江流域。最为民间所青睐的是“中原地区”,《中国迁都报告》一书中说,应该把首都迁往河南南阳。
作为民间“迁都”的另一个热门省份,陕西民间从未停止过努力。陕西师大一位副校长曾撰文建议将首都迁到宝鸡。而陕西省社科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义成则认为至少应当将西安设成“陪都”。
民间迁都的构想一度被激发到了最高潮,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民间“选都”热。
有人根据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列出了中国迁都地成都、重庆、西安、武汉、汉中等五大候选城市名单,甚至连南边的广州和海口等城市的民众也加入了这场硝烟四起的口水仗。
苟安度日 宋高宗赵构迁都东南之谜
宋高宗同其父兄一样,对金兵十分惧怕。即位后。他虽表面上不得不打出”抗金复仇”的旗号,但在内心却一直希望与金割地》治。苟安度日。即位数月后,听说金兵可能又将继续南下,不问是否属实,便立即南逃至扬州。之后,又逃到杭州,却认为这是一块龙飞凤舞的风水宝地。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宗室、大臣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在这场动乱中,几乎整个赵氏皇族都成为俘虏,只有哲宗废后孟氏和正在相州的康王赵构幸免。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北宋末封为康王。开封被围行将攻破之际,钦宗曾派人夜间将一道蜡丸密诏送至相州,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星夜组织官兵前去救援,这时的赵构只能捧诏呜咽,因为他实在无能为力。十二月初一,赵构在相州开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命附近州郡的宋朝将官,率军赴大名会合。不久,大元帅府移至东平府。数月后,赵构已拥有八万人马。
这时,被金人立为伪楚皇帝的张邦昌由于受到宋朝官民的反对,自知众怒难犯,遣使致书赵构,请他回京承继宋朝大统。赵构身边的人也劝他自立为帝,使赵构犹豫不决。之后,张邦昌再次派使前来,希望赵构即位。至此,赵构也有了重建朝廷的决心,并采纳宗泽等人意见,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
五月初一,二十一岁的兵马大元帅赵构,登上南京的受命坛,即帝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
不过,人在商丘,宋高宗的心却时时刻刻想离开商丘,因为这里实在离金人太近了。一方面,他以中兴皇帝自居,曾下诏书,表示“朕与群臣将士,独留中原”,扩召军马,为万方百姓请命于皇天,俟时机成熟,便“归宅故都,迎还二圣”,内心则畏乱如虎,从未有意在南京永久建都,一直想往东南转移。
七月间,高宗手诏,谓京师不能回去,当巡幸东南。诏书一出,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文武群臣,齐献方案。李纲面奏高宗,认为定都是国家大计,还都开封是上策。此外还可建三都:西都长安,南都襄阳,东都建康。由于高宗自己还举棋不定,大臣们的议论也就搁一边去了。次月,高宗再次要求大臣讨论迁都东南的问题。许多大臣一眼看出了高宗的真实想法,马上上书表示支持。有人认为建康是东南要会之地,本就是一个古都,前据大江,可以固守,东南久安,财力富盛。李纲力争迁都开封,被高宗罢去相职。至此,也就没有人再敢反对到东南了。讨论了.几天,同意迁都东南的人越来越多。高宗一看,心中十分高兴,马上决定迁都。这时有消息说金兵又将继续南下,高宗也不问是否属实,立即弃城而走。
这年十月,高宗一行沿运河来到扬州。在北方,中原人民抗金斗争风起云涌,宗泽先后送上24次奏疏,恳请高宗还都开封,率领民众收复中原,但高宗均置之不理。他与一帮宠臣们沉醉于偷安岁月、醉生梦死的生活中。
1128年底,金军大举南攻,向江淮地区进犯。高宗原想在扬州喘一口气,再渡江“巡幸”,谁知不到一年,金兵的先头部队已奔袭至扬州,速度之快令高宗难以想象。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仓卒过江,逃到镇江。由于镇江和建康与前线只一江之隔,还是不太安全,于是再次召开会议与众大臣商议巡幸计划。这次讨论,高宗直截了当自己提出方案,问众人迁到浙中如何。吕颐浩及众大臣认为应该留在建康,只有王渊说还是到杭州为好,有钱塘江之阻。王渊的观点接受的人很少,但正合高宗心意,于是当即决定马上开赴杭州。
途经平江府时,高宗召见了集英殿修撰卫肤敏。卫一开始并不知道高宗本意,就说:“余杭地狭人稠密,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从未将杭州作为首都的,只有吴越钱氏,但他当时是没有办法的事。如今陛下巡幸至此,还想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深远狭隘;想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恐怕是很难的。”当他一看高宗脸色不对,知道自己的一番话讲反了,马上话锋一转说:“但当今之计,莫若暂图少安于钱塘,慢慢地再到建康。”几句补充,高宗表示可以接受,不同意到杭州的大臣们也得到了安抚。迁都杭州的事情也就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高宗逃到杭州后,南宋朝廷一片混乱,将官苗傅、刘正彦趁机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这次兵变虽然不久即告失败,但它使高宗认识到,若再不在表面上作一些改弦更张的抗金姿态,自己的统治就无法维持下去。为此,他下诏承认自己举措有误,并将行都移到建康,表示要同金兵战斗到底。在建康,他不断派人和金帅求和,哀叹自己由北方逃到南方,“所行益穷,所投益狭”。1129年,金军南侵,越过长江,高宗只好带着他的小朝廷继续南逃,由建康再退到杭州,又经越州、明州,最后乘船下海,亡命温州、台州一带海上。金兵北撤后,高宗由温州回到越州,心有余悸,唯恐金兵再次渡江。二年后,在确信金兵无意南下的情况下,回到杭州。当时有不少人提出要设都建康,认为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气象雄伟,且据都可以经理中原。然高宗根本不再想到建康去了,又是修宫室,又是建宗庙。
一些专家认为,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总的态势。金兵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江一带水网地区,不利于金兵骑兵的活动。赵构曾说:“朕以为金人所恃都骑众耳,浙西水乡,骑虽众不能骋也。”贪生怕死表现得十分清晰。此外,杭州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也造就了作为一国之都的条件。
这样解释宋高宗迁都东南之谜,供参考。
揭秘宋高宗赵构决心迁都杭州的原因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领。南宋政权初建,他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即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据说,当时的迁都是经过三次反复论争后才确定的。在分析宋、金双方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一跃而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
“西溪且留下”
史书云:钱塘之胜,名于“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胜又独在于水。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据说赵构即位并定都杭州后,为了方便自己和官员们去余杭的洞宵宫祈神,从古荡至留下还专门修筑了数里之长的石板辇道,称之为“西溪辇道”。而千百年来,西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耕田捕鱼,过着丰衣足食的平静生活。
南宋迁都杭州的皇宫大内建设
赵构最终升杭州位临安府,皇城选址凤凰山,开始大兴土木造皇宫;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皇宫具体位于现在的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东至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北至万松岭路,南至笤帚湾;皇宫依山势而建,殿阁叠进,曾建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
但总体来说,南宋宫殿由于占地面积小,兴建时以节约为本,很多宫殿都是一殿多用,和故宫的一殿专用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杭州地处江南,夏季炎热,在宫殿的建筑形式上也多有特殊之处。所有的门窗可以拆卸以便通风,待冬日天寒时,又可加入隔层以作保暖之用。
但南宋皇城的范围不大,其间所能容纳的建筑也是有限的,毕竟,临安行宫从开始建筑起,是作为临时首都定义的,在宫殿使用上,也已简捷便宜为度。但实际上南宋没有实现重回东都的理想,而原先行宫规划中的种种临时想法,一直影响了皇城内的建筑修建和用途。如作为朝廷礼仪场所最重要的大殿,在绍兴十二年之前,一直只有一个殿,《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垂拱、大庆、文徳、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就是这个时期的情况。
而整座南宋皇城,与建在平陆的西安唐皇城、开封北宋皇城、北京明清皇城不同,不是一个端正平整的矩形,而是一个西高东低的不规则方形。宫墙高约三丈,西边沿山蛇行,高出南、东、北三边。想像那时的凤凰山东麓,应该是极尽豪华,壮丽无比。当时,临安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0万人,而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会,当时还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灯火映彻碧空,映亮了世界的东方。
当年的皇家“大内”,也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的所在地,当年的吴越王钱鏐,也曾在此修建王宫。南宋的皇帝看中这里,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因缘。
但南宋皇城还是在布局上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
宋以前,中国古代国都布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宫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长安;二是皇宫置于城市中间,周围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
而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应该说“这种格局最契合杭州当时的实际,当时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可供城市发展的主要用地在吴山以北,把皇宫放在南部,为城市北部发展留出了足够空间。”
不过南宋皇宫最终在元代毁于大火,至今地表建筑已基本无存,主要宫殿遗址都被埋在地下二三米左右。
宋共公迁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杀商纣王,灭了商朝,建立起周朝。周成王时,代王摄政的周公旦把旧都商丘周围地区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爵为公,国号宋,子姓。宋国拥有今河南东部和江苏安徽各一小部分地区,淮北相城即是属于宋国的一个较大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589年9月,宋文公鲍病逝,由公子固(或作瑕)继位,是为宋共公,其时水地势较高,可免遭水患;同时人群聚落也较大,环境也较好。对这次迁都,南朝陈顾野王撰《舆地志》云:“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睢阳在商丘南,宋国都城;相子城即相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说:“睢水又东经相县故城南,宋恭(共)公患严重,为避水灾宋迁都相城。因为相城在宋国域内的位置比较适中;又在相山脚下,之所都也。”
宋共公6年(公元前583)春,遣执政大夫华元到鲁国说亲,欲娶鲁宣公之女伯姬为妻;同年夏天,又派公孙寿送去订婚礼物。次年二月,由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护送伯姬来相城完婚,改称共姬。婚礼隆重,仅陪嫁女就送来12名,除鲁国本身外,卫、晋、齐等大国也分别送礼来。公元前576年,宋共公病逝,他在位仅12年多,由其少子成继位,是为宋平公
北宋的古都是汴京,,曾经,宋太祖曾提出迁都,可是被晋王反驳,
宋太祖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一直很留恋洛阳,加上开封作为帝都无险可守,而洛阳却固若金汤,所以宋太祖常有迁都之意。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率群臣出东京开封,去巡幸西京洛阳。按照惯例,天子亲征、巡幸在外时,应该由 储 君监国。之前宋太祖率军南征北讨、平定天下时,也都是赵光义留守开封,镇抚后方。但这一次,宋太祖却要求晋王赵光义随行。
〔北宋设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北京大名府(今属河北),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但只有东京作为国都。〕
一行人浩浩荡荡,途经郑州,谒安陵。到西京洛阳后,宋太祖见洛阳宫室壮丽,十分高兴,诏加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彰德军节度使,遂欲留居洛阳,实际上已经有迁都的意思。不料群臣争相反对,于是爆发了迁都之争。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谏道:“汴京(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而且东京根基巳固,不能动摇。”宋太祖则认为开封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像,因此不肯听从。晋王赵光义也极言迁都不便。宋太祖坚持说:”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长久之计当定都长安,我将都城西迁。为据山河之险,裁汰冗兵,依周、汉故事,统治天下。”显然,宋太祖迁都决心已下,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
而这时候赵光义却说了关键的一句话:“在德不在险。”宋太祖听了默然不答。晋王赵光义出殿后,宋太祖对左右大臣说:“晋王的话不错,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于是,宋太祖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将洛阳作为陪都,怅然东归。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
宋理宗开庆初年,元朝派兵征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建议宋理宗迁都宁海军(今福建四明),朝中的大臣明知不对都却不敢提出非议。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迁都次数最多
中国历史上迁都次数最多的王朝是商朝。《尚书序》上说:“自契至成汤八迁。”是说商朝在建立以前,商部落就迁都八次。张衡《西京赋》上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是说商朝建立以后,又迁都五次,最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移到今天的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再没有迁都。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迁都次数最多的王朝,局势稳定了才没有迁都,如今迁都重提,是不是要说中国当局已经维持不了当前局势才要迁都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