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略知经济,不识金融,对M1、M2什么的更是雾里看花。
朝读新闻,先是看到昨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署名文章,说到中国目前拥有钞票印制行业工人3万多人,印钞企业6家、造币企业3家,钞票纸生产企业2家,油墨、制版、特种防伪安全线企业各1家,这样大的产能全球独一无二(当然比印制美元的产能还要高)。然而,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与现金需求的增长不能同步。与每年将近20%速度增长的现金需求相比,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对缓慢。也就是说,人民币印不过来了!
此前还有消息称,成都印钞厂、石家庄印钞厂、南昌印钞厂等5家印钞单位先后在北印院启动招聘计划。
记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社会上议论纷纷的问题多为“货币政策”,有的说应该继续“适当宽松”,有的说针对目前的CPI状况,必须“紧缩”。最后采取的是“稳健”政策,老百姓一般理解为“不松不紧”的意思。
本博先说点外行话。由于“电子货币(银行卡、系统快速转帐等)”的广泛运用,加之中国城乡居民改变了“将钞票藏在被子底下”的存钱习惯,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相应减少,而现存货币的周转率大大提高,这本身无疑会降低对钞票的“刚性需求”。
M2应该是多大为合适?一般认为,货币发行量应当与社会商品、服务的总价格大致相当,如果前者超量发行,必将引发通胀。而衡量标准一般采用货币流通总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1:1为适中值。
美元是世界货币的魁首,一般情况下,有60%的美元在美国之外流动,用在国内的只占40%。而美国即便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M2与GDP的比率也只有0.65:1。如此之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妨碍美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中国的M2是大了还是小了?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M2为70多万亿,GDP则为30多万亿,比率已超过2:1。用美国的比率作参照,抛去60%的美元在外流通因素,那么中国至少超额发行了5倍的货币。即便如此,国人还在大骂美国佬狂印美元。
尽管马德伦副行长说人民币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现钞在部分边境贸易交易地点已成为主要交易结算货币,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商户接受的程度已相当普遍,但人民币目前无法同美元相比,真正在国外流通的毕竟有限。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我国的M2值从1999年的11.76万亿猛增到2009年的60.62万亿,10年的涨幅为415%。
周小川行长否认货币超发,其理由是我国的储蓄率以及间接融资率比美国高,直接推高了M2/GDP比率。如本博前面说到的“外行话”,中国人的存钱再不是“藏在被子底下”,储蓄率再高也是在金融体系中“流通”的。也就是说,储蓄率不能再成为“借口”。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的GDP有一个预期,且不管最终的实际增长率多高,年增长率绝对不会达到10%。而央行说钞票印不过来的基点是“人民币每年将近20%速度增长”。
本博申明不识金融,只能靠“眼见为实”就事论事了。年前,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10月份“破四”后,CPI同比再涨5.1%,创下28个月之最。通胀预期还在进一步加强。那么,央行称中国印钞产能规模全球独大仍跟不上现金需求,副行长亲自放话,是否表明央行要开始新的疯狂?
特以此文就教于行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