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哭笑不得的文化现象
数年前,光明日报发起“百城赋”写作运动。以“盛世写赋”作为宣传旗帜,定下格式,定下主调。各地宣传部门立即上马,纷纷响应。宣传部门的领导平时用惯了政治语言,此时勉为其难,翻箱倒柜,搜肠刮肚,铺陈排列地方历史人文,铺陈排列改革开放成就,一篇赋文,既要要稍微体现一点赋体的基本文体要求,又不能不要纳入起码的政治意识,真是让他们无所适从,好在他们天生胆大,于是乎各种半文不白的夹生饭纷纷刊登出来,然后互相吹擂,吹立意、吹格局、吹气度,然而佶屈聱牙,文意不顺,通篇读去,连古代最为迂腐的先生也要气得哭起来的东西竟然可以兴起为一场运动。以运动相号召,大中学校里偏门的古文老师突然吃香起来,看到机会,他们也动起笔来。也有几篇写得通顺的,但恐怕连自己也有做梦之感。这样的文体语言如何可以在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中站得住脚。这场以“盛世写赋”为旗帜的“百城赋”写作运动依然兴盛,诸位同志可以试读几篇,除非你修炼到佛的境界,否则很难有忍耐力读完而不蹙眉苦笑的。
文坛风气是如此,乡村宗法风气也是大肆横吹起来。修家谱、建祖庙、拜宗亲,以古人相号召,建立XX宗亲会,各乡各村方兴未艾。07年开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无意间肯定了地方宗祠的文物价值,变相刺激了地方宗法社会建设的热情。当时我就想:一个好的宗法社会必然相应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乡规民约。但这无疑与村级组织建设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有冲突,必然有妥协。妥协的产物是什么?回顾历史,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村霸的产生就是它的后果。村霸的产生当然是地方经济的产物,但离不开宗法文化的推波助澜。有人感叹:胡汉三又回来了,宗法社会是胡汉三产生的土壤。我不明白,一个以打倒胡汉三为政治目标的政党为什么又人为地制造胡汉三存在的土壤。
当今社会,普通人不仅是感受经济的压力,做人的尊严,连生存的安全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资本肆无忌惮,黄赌毒横行,吹捧成功学,吹捧丛林法则。看看刷在各地的宣传语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成功,毋宁死”,而这里所谓的成功其实已简化为“有钱就是成功”赤裸裸的金钱崇拜,让人不寒而栗。
特色社会下,文化如此,正直的人还有活路吗?
2011年1月14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