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通才,鲁迅是专才
大学到底要培养“通才”还是 “专才”,是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在不管姓“通”还是姓“专”,到了“不争论”的时候了。因为孔子的雕像已经矗立在了天安门广场,而孔子就是一个通才。此举意在诏告天下,国家培养什么人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了。
说孔子是人才,估计不会引起什么争议;说孔子是通才,恐怕还得做些说明才不致招来误会。孔子是秦以后各朝各代通用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不可或缺的人才(其间有近30年不能算数),故谓之通才。我不是历史学家,当然无需对孔子来个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评说;也不是余秋雨那样的文化人,除了现实不敢说,什么历史都敢发表议论。我只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个观点,那就是两千多年来,谁最喜欢孔子?封建帝王,包括张勋和袁世凯,蒋介石也喜欢,但他似乎更喜欢耶稣。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那么喜欢孔子?因为孔子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老百姓做“顺民”,比如他的“克己复礼”思想。“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的“礼”,当然少数为多数人制定的行为规范,是统治者用以约束被统治者的精神信条。因此,孔子强调人要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维护“规范”的境界,即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百姓不仅在行为上就是连思想也要和最高当局保持绝对一致。这样的孔子,统治者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
各个朝代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除了竖牌位、立塑像外,纷纷给孔子谥号,连元朝和清朝都不例外,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不知道我朝在竖立了孔子雕像后,准备给孔子一个什么样的谥号。草民倒想献上一得之愚,“大成”“至圣”要保留,历朝都这么用,“先师”也可照旧,那就在“先师”前加上“特色”何如?以体现孔子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即“大成至圣特色先师”。孔子本身就特色,他说过:“食色,性也。”
天安门竖了孔子雕像,北京也在各学校全面普及《弟子规》,下来迫切要做的就是在每个学校(幼儿园起)进门正中显赫位置设立孔子牌位,并要求学生进校门首先跪拜。则我中华伟大复兴可计日而待也!
说到孔子,似乎也应该说说鲁迅。因为就在大张旗鼓推行“国学”、崇奉孔子并把其雕像竖到天安门的时候,鲁迅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那就是他的作品大量的淡出教材,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我的看法是,鲁迅是专才,他的黯然下课也就成了必然。为什么说鲁迅是“专才”呢?
先从鲁迅的思想说起,鲁迅的思想核心是反封建。他一生致力于批判封建制度、鞭挞封建礼教、唤醒麻木民众、引导大众前行这样的事业。不仅如此,鲁迅还特别同情像闰土、华老栓、祥林搜、阿Q一样的弱势群体。所以,鲁迅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你看他怎么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把“民魂”提到这样的高度,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吗?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样的观点更是与“发展就是硬道理”背道而驰,居然敢把“生存”和“温饱”放到“发展”的前面,胆子不可谓不小。“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更是在鼓励造反,和毛主席“造反有理”异曲同工了,与和谐社会大大的不相容。孔圣人说得多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嘛。
由此可见,鲁迅是专门适用于反帝反封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才,所以叫“专才”。这样分清楚,我们就能理解鲁迅作品为什么要大量的删除出教材了。鲁迅是“专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但不适用于特色社会主义;孔子是“通才”,适用于包括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在内的历朝历代,除了不适用于社会主义。
说到孔子雕像竖立在天安门,我在网上关注了一下民意,发现虽然反对者众,但支持的声音似乎也并不微弱。我以为这个现象大概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孤”不是一意而行,30多年的洗脑,还是很有些收获的;其二,鲁迅唤醒麻木的国民的使命远没有完成,还需要有人不断继承下去,尽管越来越艰难,但为了国家、民族,总要有人站出来走到大众前面引路。
悄悄的鲁迅走了,正如孔子悄悄的来。鲁迅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个时代。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