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用锤 发表日期:2010-7-27 17:02:00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467462.shtml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近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秦晓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序地、公平地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分散到民众手中。(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00727/2447833.shtml) 如果没有前苏联的例子,我也可能立即为秦某人的理论所惊喜。可惜,看完他的讲话,我脑袋中立即出现了有关前苏联解体的点点滴滴。何其相似,何其相似啊。 且不管题目的哗众取宠,也不管其经济观点的骇人听闻,我注意到了他最核心的部分,却正是刻意夹带的“私货”,即所谓“普世价值”。 许多年了,中国老百姓在西方对待中国的现实历史中得出结论,“普世价值”只是人家用来骗老百姓反对自己政府的道具。没感觉的,可以度姐度公地搜一下美国“十条戒令”。 至少,明白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秦某人却好象并不这么认为。 很多时候,精英思维是奇怪的,特别是中国所谓的精英们。 之所以奇怪,是因为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许多在老百姓看来荒谬的东西,在精英们那里倒是顺理成章。 在现实社会问题上,包括社会制度设计,有立场地看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要求,然而在所谓的精英那里,却千方百计要取消立场,并美其名曰“普世价值”。 但西方绞杀中国发展的几十上百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所谓的“普世价值”更象是一个阴险卑鄙的借口,也就是拿来骗骗无知脑残的人,不过,对于中国的精英老是奏效。 我们不想做受害倾向病的患者,但我们更不想做把自己卖了还帮着数票子的白痴。 这样简单的道理,秦大人难道会不明白吗?如果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么,我们就更该小心了。
附文:
普世价值的推动者秦晓 叶檀
2010-9-20 南方人物周刊
【蒋子刚按】秦晓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是应该仰视的普世价值宣言书。他是老三届,到锡林郭勒插队时,就触及了历史的根本。他执掌第一号国企招商局,开创了职责的奇迹。他50岁后成为剑桥博士,担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致力于在中国实现普世的现代性。他认为,所谓“中国模式”,正是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与其说秦晓是国企掌门人,不如说他是公共知识分子,他是最不像国企掌门人的国企掌门人,他致力于撕去非市场化的官商标签,致力于在中国实现普世的现代性。
这在秦晓的同龄人、同一经历的人中是罕见的。
普世价值宣言书
8月23日,1947年出生的秦晓卸任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差不多一个月前的7月19日,他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没有提及任何经营、任何赚钱之道,而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现代性转向观念。这篇演讲掀起波澜,让人关注中国模式与普世价值之争,既可以作为秦晓个人的提前卸任公告,也可以说是他就此转身为纯粹市场派公共知识分子的宣言书。
作为招商局集团的掌门人,他拥有从晚清以来民富国强的历史自觉,正是在这次演讲上,他公开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当代中国的命题应该是“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对于大学与大学生,他的看法依然鲜明,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它还是文明传承和发扬的载体;大学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要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同时要有对普世价值担当的意识和公共关怀的责任。
公共关怀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抵制世俗和权力的诱惑,秉承普世价值,在公共领域中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起道德、精神和文化的价值支柱。显然,这是在呼吁又一次的大学公共性与现代性回归,呼唤民国时期蔡元培等先贤所坚定秉持的大学理念。
为了现代性回归,他提出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三大命题——政府职能:发展主义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国有资本:政府化还是社会化;城镇化:土地经营还是人的发展——尤其在说到第二个命题是,这位国企掌门人观点鲜明,发达国家经过资本社会化将原来少数寡头控制的经济资源分散到中产阶级和广大民众,使他们有了资产性收入,从而稳定了社会。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序地、公平地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分散到民众手中,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政府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公共服务领域。
秦晓,再次革命。
作为国企的掌门人,秦晓自称早年有“新权威主义”的思想意识,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发展经济;但后来发现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很多问题,转而支持“政府应该有政府的功能”“权力不能搅和买卖”等观点。
作为招商局的掌门人,他深知晚清以来的洋务运动,是如何在国富国强的愿景下,由于制度的弊端,逐渐背离了原先的目标。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经营较为成功的企业,是一家向民间招股的公共企业,也是一家曾经在中国内河、近海海运中打败国际竞争者的企业。很可惜,这样的一家企业最终在官办的阴影下,染上了内斗、冗员众多、孝敬衙门官员等现代国企不可避免的病症。
2006年12月1日,招商轮船作为“中华第一股”,以代码“601872”重新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以期纪念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曾经的辉煌历史。仅有代码是不够的,如今的招商集团能否避免百余年前官办企业的悲剧,要看秦晓等人推动的现代性
反思与悲悯是美德
秦晓的同一辈人,经历过从造反、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的多次历史变故,但就整体而言,在环境的约束下缺乏反思精神。
他们多数人被煽情的“青春无悔”蒙住了双眼,不肯正视历史,而秦晓一路以反思的目光看着这个国家、企业和个人曾经走过的路。
作为干部子弟的秦晓少年顺利,但在文革爆发前后,对于血腥的厌恶、对于秩序的向往,让他没有成为激进的造反派。1968年12月,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他成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个牧场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为“老三届”的一员。
知青生涯让他学会了对人生的同情。有一段采访秦晓的访问表示,在他看来,千万青年人失去选择的自由,离开正常的人生轨道,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在任何历史时期,不管什么制度为借口,骨肉分离、民不聊生都是人伦惨剧。
秦晓表示,带着女儿回去过内蒙两次,老乡每家派个小孩在路口等,到了老乡家里吃手扒羊肉,天黑了,很多老乡家没去,下一站、下下一站的孩子们等到天黑。从这些细节的叙述中看得中对人性的悲悯,如果没有对人生之同情,不可能有反思精神,也不可能有感悟能力。
此后,秦晓读大学、直到博士,文革时期的内部书、矿业专业、体制改革、管理专业到西方经济学。他拥有了愈加强大的反思能力。不可否认,秦晓的背景使他比同龄人幸运,他在北京思想核心的漩涡里打转。
1983年获得经济管理硕士后,他进入中南海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宋任穷的秘书,这段经历让他了解了中国的上层,知道这个岗位怎么决策。而在中信,他在“老大哥”王军了解、尝试处于前沿的国际化大型企业的运作,所有这些经历为他到招商局集团工作打下了基础。
从经历来看,秦晓似乎经历了以下数次深刻的反思:一次在文革前后,一次在林彪事件发生后,第三次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改革的共识。秦晓至今感慨于当时共识度之高:“那时候中国是一个特殊时期”,“是体制内的政府精英和体制外的精英有高度共识的一个时期,大家都不愿意回到‘四人帮’的时候,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要改,要往前推进,要有比较充分的讨论。大家认真讨论,集中了智慧和力量。今天不一样,今天共识破裂了。”第四次是到招商局之后结合近代史对现代性历程、对官督商办的一次反思,最后一次反思则让他成为彻底的普世价值的信奉者。
秦晓不相信独特的中国模式下的独特价值观,而相信全人类理应享有共通的价值观,在市场主导下进行自由竞争,在政府守夜人的保护下过上太平安康的生活。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市场部分失效理论,支持凯恩斯主义的政府熨平经济周期的时候。
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2009年秦晓继警告内地经济刺激政策将引发股市楼市泡沫之后,又发表预测,内地将于明年开始实施退市政策。2010年将会是中国管理资本流动并退出刺激政策的一年,但使用的调控工具不一定是加息,可包括加强对产能过剩的项目审批、发行央行票据和调高银行准备金要求。在遮遮掩掩地从技术上对经济冷热、产能、泡沫等发表看法之后,秦晓终于大声喊出了自己系统性的主张。
中国精英中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往往缺乏对人性与人性的同情,在推动市场化时走极端,甚至成为民意的对抗者,与初衷大相径庭。但秦晓揉合了历史的反思,对大众生活的同情,使得得以避免重蹈令人厌恶的精英覆辙。
强硬的改革派
如果认为秦晓是书斋中的改良派,就大错特错了。
从五十岁开始,秦晓苦攻五年,在2002年通过答辩,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仅此一个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秦晓是个非常执着、个性非常强硬之人。
招商局有同事对其评价是“潇洒,进退自如,也不会逼死人,尺度拿捏得当”,为了企业,他不惮于用中国的做法,比如他刚到招商局时,有人混淆了招商局集团和各地方政府招商局的概念,称其为“局长”。为此秦晓曾与法律部门交涉,中央编制委员会也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设立与之重名的机构。在公司内部,秦晓一言九鼎。
他的平衡能力体现在其他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他不认可国企,但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他发展了招商局。
2000年底,秦晓出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在秦晓任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余波,经历了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从2000 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招商局集团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增幅441.2%,年复合增长率20.64%;母公司净资产由107亿元增长到720亿元,增幅574.61%,年复合增长率23.63%;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增幅1282.61%,年复合增长率33.89%;母公司净利润由4.68亿元增长到97.99亿元,增幅1994.19%,年复合增长率40.21%。在国资委实行考核制度以来,招商局集团连续6年被评为A级企业。
秦晓并未让招商局上下通吃,如中石油等企业成为垄断的巨无霸,并且招商银行并购永隆行受到了市场诟病,认为出价过高。但是总体而言,招商局属下有完整的银行、港口等企业,当条件允许,可以成为一家家在各行业市场之海中如鱼得水的企业。
是的,也许秦晓非常清楚,他能做到的是什么,受历史局限,不能做到的又是什么。他只能埋下伏笔。
秦晓否认自己是一个企业家,因为“国企没有企业家”,他的进退自如表现在,反对对企业过于投入感情,“我从来不认为职业的选择就等于人生的选择,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选择一份职业当成一个责任就行了,如果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你的家那是很可怕的,最后什么都摆脱不了。”国企背离了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空举爱国、经济安全的口号,同样是偏离了位置,什么东西只要摆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
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面对采访者对他国企高管呵护者的定位,他平静地表示,“没有人说我是国有企业的坚定支持者,我自己也不认同这样一个概念。我只是国有企业的一员,我要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他该做的是什么?下一段采访告诉我们答案:“我认为国有企业是遗产,是计划经济的遗产,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现在的任务,从微观层面看应当把它搞好。从宏观层面看,应当把它逐步地分散到社会和民众手里去。”
现在,秦晓交棒之后,潇洒地回归到自己的思考中,回归到创建的基金中,为现代性诉求做一点事。进退自如与执着的信念,在不同的事件上,奇妙地交相辉映。
郑观应与秦晓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最洞明、练达的观察家与参与者,郑观应与招商局有不解之缘,。但到了后期,郑观应反思“官督商办”,无奈写下《商务叹》,表示“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政府的手越伸越长,只有办得好,就为成为某些官员的囊中之物。
招商局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盛宣怀,曾经美化官督商办是“非商办不能谋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翻译成当代招商局的历史人物秦晓的话就是,所谓“中国模式”是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制度创新。
我不赞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观点和制度,但中国当下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已经超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成了政府对市场的某种程度的替代。
在转轨初期,作为一种过渡的制度安排,它具有合理性。但将之固化、强化,并作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则会束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扭曲资源配置,这有悖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政府职能的固化和强化不仅受到观念上的影响,而且成为权力和资本相结合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驱动。
既得利益集团,与官督商办的模式一脉相承,在反思者的眼中,成为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反动。
(转引自卢亚斌新浪博客)
随附相关文章:
秦晓卸任、简历、著作、小传、清华演讲和图片 文/卢亚斌
一、秦晓卸任
2010年8月23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局集团)在香港召开干部大会。秦晓主持会议,上级单位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宣布了关于招商局集团主要 负责人调整的决定:任命傅育宁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任命李建红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总裁;免去秦晓招商局集团董事长职务,免去傅育宁招商局集团总裁职 务。
上级单位在宣布上述决定时,充分肯定了秦晓在招商局集团工作以来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就,认为秦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招商局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 贡献。近年来,以秦晓为董事长的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紧密结合招商局实际,确定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和谐企业的发展目标,启动了新的再造工 程,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企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集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集团的未来奠定了良好基 础。
因年龄原因,秦晓不再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他回顾了过去10年在招商局集团的工作。他认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过去的10年是十分重要、宝贵和特殊的10 年。过去的10年,是充实的10年、学习的10年、愉快的10年。他说:“充实,是我和大家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与考验,共同推进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应有 的成绩;学习,是因为招商局是个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业务跨度较广的企业,管理这样一个企业,每天都有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收获,当然我也从大家的身上学到 了很多东西;愉快,是因为招商局的企业文化好,这个班子好,这支队伍好,关系简单,有人情味,工作起来心情愉快。”
对于招商局的未来,秦晓充满了信心。他说:“我的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我们今天所奠定的良好基础,更来自于我对招商局团队、招商局文化的信心。招商局 的团队,我认为是一支有事业心、奉献精神、职业操守的团队;是一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协调和执行能力的团队;是一支能交流、包容,有感召力、有凝聚 力的团队;也是一支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团队。这支队伍是招商局集团能接受任何挑战和考验的脊梁。招商局的文化,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 蕴,近年来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对国家和企业命运担当的责任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变化及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以及关注与平衡各方面 关系的和谐理念,是我所理解的招商局企业文化的核心。这样一个文化是招商局能历久弥新、老干新枝、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即将要离开招商局集团了,秦晓表达了他的依依不舍之情。他祝愿并相信招商局,能“1872到永远”。他深情地说:“我在心里,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招 商人’。”
傅育宁在会上讲话时,用“不舍、感谢和尊敬”表达了对秦晓董事长的真挚感情,并深情回顾了秦晓董事长带领大家一起走过的这10年不平凡之路。他动情地说: “秦晓董事长用他的智慧、经验、努力,给古老的招商局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他在带领我们创造招商局‘第三次辉煌’的道路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秦董’这 个词,将是招商局人心中一个永远的亲切称呼。”
二、秦晓简历
秦晓,1947年4月出生,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197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1983年 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自1976年先后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5年4月至2000年7月任中国国际 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其间还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2001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 主席,同年出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2002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此外,秦晓还 担任博源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多家国内外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秦晓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 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政策顾问、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等。
三、秦晓著作
秦晓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经济学、经济管理和社会转型方面的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的《秦晓集》出版,包括四本书,即:《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市场化进程:政府与企业》、《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发展 ──企业基业常青之路》、《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 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的研究》。
1、《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一书,收集了秦晓有关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论文、访谈,及相关研讨会的发言摘录。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一主题,书 中还收录了其它学者就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学者的论述,多是在阅读了秦晓的有关论文后,做出的阐释或回应。
2、《市场化进程:政府与企业》一书,收集了秦晓对于宏观经济问题的有关论述。秦晓作为企业管理者,其对宏观经济的观察有着独特的视角,特别关注在中国的 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的角色与定位。这些论文最早的写于1991年,最新的写于2009年。期间发生了两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也开始触及 到一些深层的问题,对于这些历史演进中的变化和问题,秦晓都有自己的观察和观点。此集的论文中涉及的主题也较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关系、能源安 全、人民币汇率等。秦晓也曾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主席、日本丰田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现在仍担任多家国内外公司的独 立董事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书中所收集的部分论文就是他在这些董事会和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3、《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发展──企业基业常青之路》一书分上下册出版,收集了秦晓关于企业管理问题的论文、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的讲话及部分重要媒体的有 关采访。其中值得说明的是,书中所收录的秦晓在公司内部的讲话都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自己动笔写的,这些讲话是他从2001年执掌招商局这个百年老店以来 10年中的重要讲话选录。这些讲话有个重要背景,就是2001年以来10年间招商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2001年,秦晓就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时,这家企业 刚刚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但财务仍处于困境,业务结构庞杂,资产质量差。就任以来,秦晓对招商局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调整,带领这家企业步 入了新的发展之路,2001-2003年成功走出财务困境,2004-2006年“再造了一个招商局”(即资产、利润等各项重要财务指标三年间翻了一 番),并从2007年开始了“新的再造工程”,使这家古老的企业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秦晓始终强调“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发展”的 思想,并将此作为招商局的企业“科学发展观”。可以讲,均衡发展,是秦晓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这个核心理念也贯穿在本书中的许多论文、讲话、访谈中。收入 本书的这些内部讲话,虽然是针对招商局的具体情况而讲的,但其不少思想、理念都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更为宝贵的是,从这些时跨近10年的讲话中,可以清晰 地看到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一本难得的企业管理案例。
4、《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 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的研究》是秦晓博士论文的中译本。2002年,秦晓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以英文写成,2004年由 RoutledgeCurzon出版社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版,原书名为《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D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 The Ca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此次翻译成中文,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四、秦晓小传
秦晓1947年4月出生,籍贯山西。秦晓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跟随父母,先是南下川北,几年后又随北调来到北京。高中阶段,秦晓就 读于北京四中。其实,秦晓稍稍走在历史的前面,他跑到内蒙古,要求参加建设,最初当地拒绝接纳……1968年12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达,上山下乡运动展开,如此秦晓在锡林郭勒盟,开始了插队生活。他很快融入了牧民的氛围,简朴的生活之外,也有一个青年对社会 发展的思考,此外,文学作品是另一个天空。秦晓有一些“内部图书”:包括夏洛蒂的《简爱》,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还 有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1972年,有了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山西矿业学院有意录取秦晓,接下来,北大物理系的老师也找到了秦晓,既然他在北京四中 已经读到了高三。之后,山西矿业学院的老师同秦晓谈,表示如此他很被动。“那时候人很老实,或者说很傻,受的教育也是要对人负责,我就没有去北大。”很多 年后,秦晓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回顾。在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专业之外,秦晓跟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学者提高英语,而到1975年,中国有一轮大量引 进设备的时期,如此秦晓还被抽调到北京专门学习了一段英语。毕业后,秦晓被分配到了煤炭部的国际司。当时全国的煤炭产量在五亿吨。很快文革结束,之后是一 个社会讨论的时期。此时秦晓对知识充满了渴求,而且兴趣聚焦到经济,如此,1980年,他考入中国矿业学院攻读经济管理研究生。1983年获得经济管理硕 士后,他进入中南海,从事秘书工作。工作一段之后,时任石油部长的唐克协调后调秦晓去石油部。于是秦晓就离开了中南海,担任了石油部国际司的副司长。当事 石油的聚焦是出口,欧佩克一直试图限产来稳定油价。同一时期,成立于1979年的中信集团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石油部的工作时间不长,秦晓有了一个 新的工作机遇,进入了中信集团。1995年4月起他担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从50岁开始,他用五年时间,在2002年通过答辩,获得了剑桥大学 经济学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秦晓认为现代企业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那种生产函数,而是一个替代函数。当然,基于年龄,周围人觉 得困惑:所以说问秦晓为什么去读这个经济学博士,秦晓回答“首先是我有兴趣,我也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是我觉得首先还是兴趣。第二我觉得剑桥大学这 样的大学,它的学位是一个学术上的认可,对我的一个挑战;我能不能得到剑桥大学这个比较高水平大学的认可,那对我也是一个挑战。”2001年秦晓担任了 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秦晓表示,这几乎是一个全职的工作。不是一个研讨会, 是一个工作机构。“我们必须向各经济体领导人提交咨询报告,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最后与领导人举行对话,参加领导人的高峰会。”也在这一年, 他出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2002年年末,秦晓参与了一期《对话》,让人印象深刻,许多话题非常前沿,涉及到诸如特许权之类的,当时属于 学术领域的名词。秦晓说:我觉得我们来看招商局的历史背景,肯定有政府的政策的一些支持,但是它并不是一个拥有行政权力的企业。它在更多意义上讲是试点, 它所做的事情都是后来被普遍化、被推广了。现场有观众提问,问及秦晓如何看待行业的广泛性,及更尖锐的:招商局集团这么大一个资产,它在2001年的盈利 水平只有六亿元,我相信这个数字对您来说不是十分满意,我想知道,今后您打算怎么整合招商局集团的核心产业来形成自己的一个核心竞争优势呢?当然这是一个 过大的话题,秦晓回答:……我们必须承认就是说,国企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以后呢,都沉积下一些问题来。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盲目的无关资产的横向多 元化……如何重新确立招商局的核心产业,就是哪些产业上你有比较优势,市场也有这方面的前景。那就是说我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当然围绕着这个问题呢要做一系 列大的调整。2005年接受《英才》采访时,秦晓回顾:我接手招商局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候,因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是在1998 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集团出现了支付危机。“我来的第一天,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团经常性的现金收入和经常性的现金支出有没有缺口?总经理说有,我说 多少,他说约8个亿。我心里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事情。”其实作为外部人士,这不过一行字而已,但是作为负责人,面对的无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2002年年底 前,撤销了5家一级公司,清理其它各类近100家企业。如此,集团的管理层级从原来的七级压缩为四级,或者更少。那么人往哪里去?2003年年底之前,对 集团各一级公司和各部门的管理团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三年来共调整112人次。之前,招商局集团的业务涉足了大小共计17个行业;之后,招商局集团确定了 三大核心产业: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秦晓指出:子公司从法律上讲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法律的概念和管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 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中,子公司只是一个经营单位,没有投资的权力,没有持有现金的权力,现金要全部集中到总部,我们大概集中了30-40亿的现金,这对我们 还债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下属的经营单位基本上是成本中心,不是利润中心,更不是投资中心。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上市,募集资金107亿元人民币。同 年集团出售平安保险股权工作全部完成。将所持平安保险的13.544%股权悉数售出,共收回现金14.84亿元人民币。集团总部经营性现金流2002年实 现了收支平衡。2003年,招商局集团总债务降到151.9亿港元,对应2000年年底的250.5亿元,集团债务率从2000年的54%下降到2003 年的36.1%。秦晓曾经总结:我们到这个企业来,希望把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要分解开来,按一个长远的、中期的、短期的目标来做。也就是说,我们 做具体的事,不可能没有目标。但从思想方法上讲,不要太强化目标,要有一个过程观念,在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然后去发现、解决问题。而且目标是一个动态 的、不确定的、不断发生变化的。在秦晓出任招商局董事长之前,招商银行有一个“全金融”的构想,除去招商银行,还通过一家新江南的机构从事非银行业务,包 括持有招商证券和长城证券。但是秦晓不同意,理由包括:目前为止,市场不能看到招行统一金融平台的优势在哪里,业内也没有一家综合金融平台证明了一加一是 大于二的,相反,把证券和保险拉扯进来倒有可能降低市场对招行商业银行业务的评价,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几家分开独立上市更好。说通了上市保荐人中金公司, 之后是同管理层及股东的沟通。2005年3月《中国企业家》刊载《秦晓说服马明哲和马蔚华的故事》一文,文中援引秦晓的话:“招商局现在把‘新江南’买 走,再和你签一个回购协议,什么时候政策允许了,董事会认为可以搞了,你再买回来。”至于平安保险,招商局曾是第二大股东,秦晓的思路是,“我们能主导 它,它就是我们的主营,我们不能主导它,它就不是我们的主营。”“舍得”的命题。2007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秦晓在接受网站访谈时提及:我们有家旅游 公司,也是挂国字号的,中国交通旅游公司,后来改名叫招商旅游了,也是有很多牌照的,出国游也有,规模也不小,也有利润,但是我们认为跟我们主要业务关系 不大,我们就把它无偿转给港中旅了。前面提到的接受《英才》采访,有一个问题颇有意思,记者如是问:在2004年,网上有一个企业家影响力排名,在招商局 系统里面,马蔚华是第一,麦伯良是第二,你排第三位。你怎么看?秦晓回答:马蔚华和麦伯良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榜上有名,而且位居前列,表明市场对他们的 认可。招商局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在主要行业都居重要位置,但市场影响力还不够。招商局的计划是:2001年到2003年属于战略目标的第一阶段,视线重 新整合。而从2004年开始实施第二个阶段,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招商局,即利润、净资产、总资产翻番。从2004年招商局开始新一轮投资,业务重新步入进入 快速发展。从2004年到2007年四年间,招商局总投资506.3亿元,其中涉及购地支出164亿元;交通及相关产业投资占55.17%,金融产业投资 占8.3%,房地产业投资占33.04%,即在三大核心产业的投资占到了三年来总投资的96.5%。“兼并收购也好,新的投入也好,最终会表现为存量,这 个存量最终是拼劳动生产率的,拼经常性利润的,所以如果看我们这两年发展的话,利润增加的幅度是大于总资产增加的幅度。”秦晓总结。2002年12月香港 文汇报刊载《招商局将巨资购油轮气船》一文。文中援引:秦晓表示,为中石化运输石油以及为广东和福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运输,招商局需要订购大油轮和液化天 然气船,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油轮方面,目前一艘30万吨油轮的造价约6500万美元,而招商局是香港最大的油轮公司,其原油运输能力达380万吨。传统 上,招商局是一家航运企业。在《对话》节目中秦晓指出:就是现在航运的大家一个是中远,一个是中海。中远和中海,特别是中远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具有相当大规 模的集装箱运输船队,简单说我们比不过他们两家。2003年秦晓发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一文。文中指出:中国的石油公司与中国的油轮船 东之间,缺乏长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现严重的“错配”:一方面,中国90%的石油进口是由外国船东承运的;另一方面,中国船东以招商局为例 90%的运力却是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2004年,招商局能源运输船队再度扩张,新订造了3艘共70余万载重吨运力的油轮;与其它5家单位共同投资4亿 美元,新订造了2艘舱容为 14.72万立方米的LNG船舶。当年还与中国中化集团签署了进口原油运输合作框架协定。LNG船的一个称谓是“海上超级冷冻车”,运输液态的天然 气,LNG即Liquefied Natural Gas,天然气在零下162摄氏度后形成液体,体积缩减为1/600,到达LNG接收站时,再使之气化,接下来就重归管道输送。秦晓透露,截至2006年 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已实现盈利。信用卡业务盈利周期通常认为在8年左右,而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2002年末才正式推开。还是在上述两会期间的访谈, 秦晓表示:近几年我们是希望能够率先实现转型,从一个主要依赖利息收入和纯贷款收入的银行变成主要依赖收费业务或者说零售业务,我们就把我们的重点放在零 售业务方面,包括住房的按揭,包括信用卡,也包括一些其他的中间收费业务,因为信用卡和一卡通可以带来一些高端、稳定的客户……对于企业运营,秦晓曾经比 喻高尔夫:高尔夫是这样一项运动,某一洞你可以打败专业。除了这项运动之外,你几乎找不到一种运动,你可以和专业上场去练去,咱们先不说拳击,他晃晃你, 你根本不能跟他练的,跳高球类也根本不能练的。高尔夫咱们打一个洞,我可能赢你,差别在哪儿?他的“一致性”。今天企业官方网站如此介绍:招商局集团是一 家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三大核心产业为: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港口、公路、能源运输及物流、修船及海洋工程)、金融投资与管理、房 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三大核心产业。1992年7月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第一只红筹股。主营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2004年9月6日纳入香 港恒生指数成份股。招商局国际已投入营运的码头主体公司共18个,在深圳、香港、厦门、宁波、上海、青岛、天津,以及湛江,是香港第二大码头运营商香港现 代货柜的第二大股东,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企业官方网站指出:“连接世界、贯通中国”是中国交通的理想,也是招商局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产业现 状的形象表述。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投资参股18家公路公司,其中12家公路上市公司,包括深圳高速、华北高速、宁沪高速、东北高速、皖通高速、福建高速 等等。占国内公路上市公司的2/3,管理的路产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有关房地产,“90年代初经济过热的时候,在地产已经达到高峰的时候,进入了很多城 市,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项目,比如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在大北窑立交桥的招商局大厦,是3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1981年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 房地产科成立。1999年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深圳招商供电有限公司、深圳招商水务有限公司公司股权注入上市公司蛇口招商港务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港口业务从上市公司中剥离。2004年“招商局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招商局被国资委列为首批 五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之一。1914年2月,招商局成立积余产业公司,将与航运无关公司房地产归纳经营, “积余”的意思是 “招商局公积所余之产业”。1948年对招商局资产曾经有一次统计,房地产资产已有相当积累,接近全部固定资产总值的一半。2005年招商地产再次扩张, 在全国9大城市同时启动18个项目,总开工面积达160万平方米。2006年12月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即招商轮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 行12亿股A股,网上超额认购130倍,融资约43.6亿元人民币。2006年,招商局集团提前两年实现了再造一个招商局的目标,即主要财务、经营指标在 2003年底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一番,其中,利润总额达91.4亿元,管理总资产达到10216亿元。华建中心、蛇口工业区、招商证券净利润进入10亿元 级;工业集团、漳州开发区、海通公司净利润也首度突破2亿元。2006年7月招商局集团投资10.55亿元增持招商证券,招商局集团占股由35.43%增 加到51.65%。招商证券收购了21家证券营业部,托管了16家营业部,管理的营业部达到69家。2007年12月,招商证券以63.2亿元的价格收购 博时基金48%的股权,加上此前持有的25%股权,合计持有博时基金公司73%的股权。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 2007年底,博时基金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500亿元。秦晓曾经总结:企业家最早来源于“业主”概念,是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前,集老板和管理者于一体的 那个人。“我们从中抽象出企业家精神,就是敢承担风险、对市场有判断、有决策能力,这种精神必须和现代企业、现代制度融合起来,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你本身 必须受到约束,任何一个大公司,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招商局集团在2007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再造工程”的战略,希望用5年时间再造 一个招商局,把招商局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和谐企业。2008年6月秦晓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一个问题是:公司走出去战略进展如何?秦晓回 答:比走出去更准确的描述是国际化。现实来看,中国已经有相当多的国际性大公司进来竞争,比如港口业,有新加坡港务公司、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和迪拜国际等国 际性大公司。尽管港口在中国,但油轮运输全是国际化的竞争。又如金融业对外开放,招行也处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下。2007年4月,招商局与越南航海总公司签 署全面合作备案录。2008年9月及10月,招商局国际分別同越南两家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建设越南大胡志明市的边亭金星深水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越南 集装箱枢纽港口。同一时期外部的困扰是金融风暴。“工程不能停下来,收购项目要完成,同时控制风险。不能简单因为宏观紧缩,就立即紧缩,任何企业都是有一 定惯性存在的。”2008年6月的媒体见面会上,秦晓表示。2008年5月30日,招商银行与伍氏家族签署协议,以193亿港元购入永隆银行53.1%的 股份。永隆银行由伍宜孙于1933年创办,有分行42间,当时是排名第四的香港本地独立银行。11月秦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招商银行接下来将主要对永隆 银行进行消化,两三年内可能不会再进行海外收购。2008年12月《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秦晓指出:顺应经济周波是大家的共同认识,每个企业都会这 么做,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点作为都没有,也不意味着我们为了应对眼前的经济周波要为未来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说简单到经济周波一好我们就做,经济周波一 不好我们就把钱收起来,这个管理者很好当。一般而言,航运企业的业绩常常波动,而码头业务的现金流稳定。“港口和物流建仓库所需的地皮都是稀缺资源,不能 因为宏观紧缩而完全放弃对港口和物流网络的扩张,否则即使安全渡过经济周期波动,但却永远失去了获得这一资源的机会。”2009年10月,就当时的经济环 境,秦晓在FT金融时报撰稿。文中指出:当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价格还在控制范围内的时候,资产价格泡沫正在迅速的增长。这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相继 注入的庞大流动性所致。全世界,好像没有发现在适当时机能够将金融系统中流动性向外导出的退出政策。当然,在中国,股票及房地产泡沫是被人们关心的事情。 “进退两难的是:倘若我们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更大可能会导致经济的第二次衰退,明年,倘若我们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一个资产泡沫将不日将展现在 我们面前。”招商局国际2009年财报显示,全年集团港口项目合共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387万TEU,同比下降13.1%。不过散杂货业务受益于国内对大 宗散货的需求支持,完成吞吐量2.32亿吨,同比增长10%。公司展望:中国经济2010年将可能再现高增长,而受惠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进口消费大国增 加库存等因素支持,尤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中国外贸有望实现双位数的增长,本集团的港口业务料将因此而受惠。2009 年,招商局集团利润总额178.52 亿元,净利润97.99亿元,集团利润总额在央企排名第7位。其实一两期的业绩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运营实力大幅提升了。按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招商局是中国最大的公共码头运营商。2009年底,招商局集团旗下公路的通车里程为616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5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高速 公路通车总里程的8.35%。2008年12月,秦晓也有一个自己的30年总结,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他如是说:我还是很幸运的,尽管文化大革 命有一些打压的事件发生,但是我有幸经历了一场大的社会转型,而且都是在前沿,即使我在煤炭部、石油部都是国际业务部门。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大的转型进程 中去,能够去思考一些问题,我觉得对我来说都是很可贵的,很幸运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这样的机会。2010年7月19日 在清华大学发表著名演讲;2010年8月23日卸任招商局董事长。
五、秦晓2010年7月19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
亲爱的清华经管学院2010届毕业班的同学们: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典礼。大约一个月前,钱颖一院长邀请我时,我当时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我确有一些 思考和体验想和同学们交流;另一方面,我缺少和高校学生,特别是80后的年轻一代沟通思想的经验,不知道我所关注的问题是否能为你们理解和认同。尽管如 此,我还是鼓起勇气来了。
我算是共和国同龄人的一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在这60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长期在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工作的管理者,我 的关注点从企业管理、宏观经济逐步扩展到社会问题及相关的制度和价值。在思想认识上我也走过了信仰—困惑—独立思考—不断寻求真理的路径。
我想先从大学的功能、大学教育、大学学生的使命谈起。关于大学的功能,在欧美曾经历了精英教育 ─ 专业人才培养 ─ 通识教育这样一个复归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人们对大学功能、大学教育、大学学生使命的再认识。简而言之,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 它还是文明传承和发扬的载体;大学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要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同时要有对普世价值担当的意识和公共关怀的责任。
公共关怀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抵制世俗和权力的诱惑,秉承普世价值,在公共领域中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在经济发展 的同时,建立起道德、精神和文化的价值支柱。
精神价值的缺失和重建在当代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问题的表现是不同的。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我 们所讲的社会转型不是中国语境中的“现代化建设”、“国强民富”、“大国崛起”,而是现代性社会的构建。现代性社会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它的主要标志 是以“启蒙价值”,即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价值支撑的,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制度框架的民族国家。
发端于17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人对神的“叛逃”和“祛魅”。在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以后,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保护个人的权利,实现个人的自由。在此以后 的几百年中,以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启蒙价值”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精神力量,成为现代性社会的价值基础。当代“普世价值”就是 “启蒙价值”经过人们几百年的认识和实践演化而成的。
中国现代性转向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百年的路程是曲折的,百年的进步是伟大的,但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经济崛起,但 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腐败滋生,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缺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担忧。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普世价值”与“中国模 式”之争。
“中国模式论”所宣扬的是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支撑的经济发展路径、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它从一开始的“特殊论”正在走向“取代论”。“特殊论” 是以特殊性消解普遍性。特殊和普遍本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普遍性何来特殊性。而“取代论”则宣称“中国价值”可以取代“启蒙价值”。“特殊论”和“取代论” 试图用现代化、稳定、国家民族利益、民生、理想代替现代性、自由、个人权利、民主、理性这些普世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把以“启蒙价值”为源头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安排视为普世性的。虽然不同的国家具有各自的文化、历史特征,但这种差异不是对普世价值和现代社会制度架 构的颠覆和拒绝。从实现路径上讲,由于初始条件、内生状况、外部约束不同,后发国家不可能重复先驱国家走过的路,只能另辟蹊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的 指向与现代性社会目标的偏离或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命题应该是“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学术界的这场交锋或许还没有引起高校学生特别是80后年青一代应有的关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未来的社会精英绕不开而且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它关乎中国未来 道路的选择。我在这里提出三个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问题。
1、政府职能:发展主义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
中国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己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是应该继续坚持强力政府,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和要素价格,还是应该从“替 代市场”转向“干预市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政府。前者被称为“发展主义政府”,它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带来较快 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从长期来看它会造成权力与资本结合並导致腐败、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造成资源错配、抑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社会的 不公。这些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己充分显现。
2、国有资本:政府化还是社会化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计划经济的遗产。在“发展主义政府”的指导思想下,政府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了对经济资源,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控制。这正是当前关于“收入分配 不均”、“国进民退”争议的背景。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The Wealth of Nations(国民的财富) 而不是The Wealth of Governments(政府的财富)。发达国家经过资本社会化将原来少数寡头控制的经济资源分散到中产阶级和广大民众,使他们有了资产性收入,从而稳定 了社会。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序地、公平地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分散到民众手中,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政府将更多的资 源配置到公共服务领域。
3、城镇化:土地经营还是人的发展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46%,这一进程至少还会持续10年。
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并行的,也是解决城乡差别的必然选择。尽管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相关的观念、制度、政策却明显滞后。在某种程度上 讲,中国的城镇化伴生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和开发商获取暴利的现象。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政府主导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上。土地的获取是政府的“征 购”行为而不是市场的交易,农民由此得到的“补偿”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在土地征购、转让和建筑、销售环节中,政府的收益主要不是用来向农民转移支付、 为城市低收入群体建造廉租房。虽然城市更现代化了,但农民和城市居民却未能从中得到应有的利益。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它们在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但是在深层次上都是是否认同“普世价值”的问题。“普世价值”告诉我 们,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资产是属于社会大众的,城镇化是为了人的幸福的。而“中国模式论” 鼓吹的却正好相反:人民要服从于政府、政府要控制资产、百姓的利益要让位于地方建设。
“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之争,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关键时刻的一次具有方向性的重大交锋。对此,公共知识分子不应沉默,要用自己的良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和时代的使命。清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明年将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清华和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非凡贡献。我们的共和国已 走过了两个三十年,未来的第三个三十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现代性社会构建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我期待,同时我也充分相信,今天在座的新一代清华学子 一定能秉承普世价值,担当起开创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历史重任。
谢谢大家。
六、秦晓图片
略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