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500年:无人读懂《蒙娜丽莎》
关于《蒙娜丽莎》,在“百度百科”搜索到的文字大体是这样说的:
《蒙娜丽莎》是一幅最享有世界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巧、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事物的敏锐。另外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最近1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关于《蒙娜丽莎》有着许多“谜”的探索,诸如微笑之谜,原型之谜、真伪之谜、价值之谜、背景之谜等等。但有学者批评,声称解开了“蒙娜丽莎”背后秘密的科学家,都只是为了吸引传媒。
有文化探索者则指出:《蒙娜丽莎》表达的智慧在其后500年间,其实无人读懂,已经严重荒漠化。
说不尽的《蒙娜丽莎》怪事和现况
在“百度百科”搜索到,还有这样的一整段文字: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
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醉心于此画的人,每看必有新得,个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总而言之,“百度”上面采集到的资料表明:《蒙娜丽莎》作品是极其伟大的,这当肯定。但是,后世人、西方人的鉴赏、评价与研究,却极不到位,基本上没能领悟到画家在画中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大智慧,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反映出来的都是些离奇古怪、无大意义、无聊与炒作的人文垃圾。有文化探索者指出:《蒙娜丽莎》表达的智慧在后世无人读懂,已经严重荒漠化。
中国人按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看《蒙娜丽莎》
有当代文化明星在他的《文集-卷4》谈美学准则时提到:“比如有个人说,艺术根本就没什么标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看就是狗屁!至少被杜尚画了胡子以后就是狗屁了。杜尚这人大家知道吧?他是法国的艺术家,达达派的大师。1919年,杜尚在巴黎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用铅笔在那个美人儿的脸上画了两撇翘胡子和一撮山羊须,再题上几个缩写字母,就成了他的一件作品,叫《带胡子的蒙娜丽莎》”。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在解说《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有解说词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蒙娜丽莎》。
朱大可(当代著名文化评论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在他的“蒙娜丽莎微笑的文化解码”文中则发问:百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罗浮宫镇山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每年吸引了五百五十万游客的造访。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智性,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她到底是谁?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人类学深意?
朱大可随后说:“只有弗洛伊德发现了芬奇的秘密,并用“恋母情结”解码了“微笑”的语义。弗洛伊德宣称,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对母爱的渴望。他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代用品,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伟大女性,是因为她就是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
范曾(字:十翼,著名画家,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说:“美是什么?它就是造化,就是自在之物,就是亘古不变的、不假言说的自然,正确的审美又是什么,就是摒除伪善,谬说,荒诞、曲扭,矫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回归宇宙本体的和谐、纯朴和童贞”。大自然本来存在着高山流水,天外朱霞,云中白鹤,远如云丝雾影,近处流水重重,你都可以看出,它是不加修饰的,而且山里泉水往外流,无往而不美。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是不假言说的,它是自在之物。 “天地有好生之德”,这个“好生之德”包含着天地给了你一个能感应美的心灵,而且给了你一双能够观察美的眼睛,而这个东西可以讲,是与生俱来的,在从遥远的古代,太古、玄古,无穷远,生命的 DNA 的基因存在在你的体内。所以讲,在一般的真实存在着美感上,美并不离谱,
有一个法国当代最大的著名的哲学家叫里奥达,他要把一些传统的价值,重新扔掉以后,一切都重新再来,他否定了一切,就得到了一切,这是种没有道德的道德,没有艺术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蒙娜丽莎》,这张画不大,大概就这么高,可是成为卢浮宫的一个象征,还有《岩崖前圣母》,这也是达芬奇的,圣母旁边是圣安娜,还有两个天使。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这些艺术家,心灵非常安静,对艺术怀着虔敬之情,同样对宇宙自然的和谐,他给予充分的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也在画面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可是饱含了他一生的辛酸,是催人泪下的肖像作品。
上述这4种说法分别表达了4个层次的评价:
第1层次对《蒙娜丽莎》持否定态度;
第2层次态度肯定,但表述不清;
第3层有了从文化层面上的思考,认同一个西方学者弗洛伊德的观点-蒙娜丽莎的微笑含有画家的“恋母情结”,含有画家对母爱的渴望,所以她成为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
第4层次则超越文化层面之上的美的感悟,指出:《蒙娜丽莎》是画家饱含了他一生的辛酸,以非常安静和虔敬之情所作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表达,表达人和自然的和谐,表达亘古不变的造化之美。
《蒙娜丽莎》所以应当重新解读
有文化探索者肯定:
弗洛伊德(奥地利的医生、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家)的宣称,体现了最高的人类文化价值:蒙娜丽莎表露的,是画家毕生致力于表达的对母亲、对母爱的渴望;她之所以成为伟大女性,是因为她就是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
画家创作的模特是谁?就是她背后的大自然、那山和水、那村庄(社会)、那路和桥。她之所以美,就因为她是自然和社会的化身。她之所以美,就因为她是你的母亲。
蒙娜丽莎为什么微笑得这样美?为什么让你淘醉?因为她是母亲。你爱母亲吗?你就趋近她吧,扑进她酥酥暖暖的胸怀里。看见了吗?她那美丽丰腴的双手正待伸开,要把你拥抱。你闻到母亲的芳香、母亲的阿尔蒙了吗?醉了、睡着了吗?画家的艺术手法告诉你,母亲和那背景没有区分,那是大自然的怀抱,那是村间泥土的芳香。
母亲没有戴手饰、头饰和项链,甚至没长眉和睫,她并不高贵,只是平庸,你还爱她吗?你依然爱她,特别爱她的素美,你爱得不分贵残,不分生理完缺,你爱得不忍离开,是吧?。那么你也真美。画家表达心迹,画家也爱你。
母亲的眼神为什么那样端庄、贤惠、秀美,饱含温情,却又深邃莫测?画家的天才艺术告诉你,那因为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有无穷大的智慧。她的瞳泉是天成的花洒(水龙头),洒向人间都是爱,都是爱的沐浴露。你沐浴了、享受了吧。她含有几分儿的怨怒,那是因为你这孩子不乖。也含有一丝儿的轻篾,那是因为你这孩子总算长大成人了,母亲开心了而略作骄傲的轻篾。
蒙娜丽莎只是平庸,为什么那么多的富人、达官、伟人都爱她,那是因为她的美貌和眼中的爱神能医治他们心灵的忧伤和烦恼。为什么那些恶人、魔鬼也爱他,那是因为他的美貌和眼中的爱神能洗涤他们心灵的邪恶和晦气。蒙娜丽莎能关照所有认为她美的人都会愉悦心情,增益生命。
但愿当今世代的“好事者”们,从今以后懂得:蒙娜丽莎是全人类的母亲,以后你再不要亵渎她。
列奥纳多·达·芬奇总把他的最佳作品随身携带,一年两年,三年四年,直至他人生的终端,时时还在美化她、润色她,在观赏她、凝神于她,在融入他的作为画家、哲学家、生物学家、一切专门家的全部智慧,凝聚为生命。她就是蒙娜丽莎。画家逝世去了,法兰西国王恭奉蒙娜丽莎进最尊贵的卢孚宫,置最尊贵的地位。
蒙娜丽莎在宫中永驻,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人间永生。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譬如蒙娜丽莎。
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自古及今,以阅众甫”。譬如蒙娜丽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譬如蒙娜丽莎。
孔子说:“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勃,质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譬如蒙娜丽莎。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