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粥奶奶”羞辱了谁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走红网络,有一个人物感动中国。微胖的身材,慈祥的笑容,穿着蓝红相间的雨衣,浙江省宁波市一位64岁的老奶奶陈杏娣向排队买票的外来务工者递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到昨天,陈奶奶已经为3000多人送上了粥和热水,她还在继续,她说明年还来。陈奶奶免费送粥的照片被传到网上,迅速红遍网络,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送粥奶奶”。
在这严寒的冬日,在这世态炎凉的当下,看着这样温暖的消息,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了平凡而伟大的陈杏娣奶奶!为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为了无数有家难归的我的同胞!我由此产生了种种联想。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位敬爱的大人,他几年来为一个被欠薪的农妇讨回了工资,早几天还冒着严寒亲切接见过几个访民,他的举动据说也感动了很多人。解决了一个或几个人的问题就可以治理大国感动神州,而陈杏娣奶奶一个人在几天时间里就解决了数千人的实际困难,用她的善良、爱心温暖了成千上万颗受伤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奶奶做地球的球长都远远不够,至少应该让她做银河系的系主任。
我又想到最近央视公布的一个调查数据,有近一半中国人生活很幸福。我在想,都调查了谁呢?几千万的农民工幸福吗?排队几天几夜还买不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的那些飘荡的灵魂幸福吗?数以亿计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幸福吗?还有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几百万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幸福吗?我只能猜想,或许我们又是“被幸福”了,就像30年来我们一直“被代表”一样。之所以是猜想,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做全面的调查,我又不是权威,所以不能无耻的发布那些不靠谱的所谓“数据”。
记得一个月前,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法律来强制子女回家探视父母。此刻,那些正在咬文嚼字的惯于异想天开的法学家可曾想起那想回家看看却一票难求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他们没有奢求,只希望在春节的时候能和家人相聚几天,甚至不惜花费掉几个月的工资。可谁来保障他们回家的基本权利?
……
也许,陈杏娣老人会成为2011感动中国人物,但我希望陈奶奶最好不要获此殊荣。
人们越是被陈奶奶的善举感动,就越是在羞辱中国政府和政府机关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人民公仆”。因为,让一个老百姓可以正常回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比如排队很久都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同样是政府不该推卸的责任。为什么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却要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自发来承担?更何况,春运绝不同于地震、海啸,它不是突发事件。也就是说,只要那些脑满肠肥的、口口声声关心民生的、动不动就被感动得流泪的大人真正愿意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做点好事,是完全可以从容不迫的解决这样的所谓难题的,解决不了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脸面再窃居高位,就应当辞职下野以谢国人。就在三天前,还有一个省委书记说,待弱势群体如同亲人。我想问这些大人,他们有在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排队到要裸奔还买不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的亲人吗?有在那里夜以继日的排队连一口水都喝不上竟至于要饿得发昏的亲人吗?
我不希望陈奶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还因为我怕这个评选把无私、高尚的陈奶奶玷污了。说实在话,我以前是真的为那些被评选的人物深深感动过的,当然,像钱学森、袁隆平、任长霞、洪战辉他们的事迹到现在仍然还在感动我。但是,我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这个评选很多时候强奸了民意。已经有事实证明,有些感动中国人物完全是包装出来的,甚至就是骗子;有些人六亲不认,只因为活了一大把年纪又能与上头保持高度一致才当选了的;有些人在网络投票的时候排名几乎为候选人末尾,最后不仅成功当选,还居然排在首位。所以,在良莠不齐的感动人物里,陈奶奶还是别跻身其中比较好。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袁隆平不是中科院的院士是袁隆平的光荣。我套用一下,陈杏娣不能评为感动中人物也会是陈杏娣的光荣。
最近,有朋友批评我,认为我老是挑毛病,从来不提出解决办法。我觉得,朋友高看我了。一是我没这个能力,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不然怎么不让我去做总理呢?再就是,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现在不正时兴尊孔复古吗?我也就依祖训行事。还有,解决办法都由我来提出,我怕大人们会失业,尤其担心他们的脑子长期不使用会萎缩,一个个都成了弱智,那我岂不是罪莫大焉?
不过,我今天还是想说点破解春运难题的办法,为敬爱的大人们贡献我的一得之愚。为了我的那些农民工兄弟姐妹,专利费我也不要了。
从长远来看,政府官员应多从牙缝里、屁股底下节省点出来,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解决基础的交通设施问题。但这个办法远水解不了近渴。从眼前来说,各地政府应该至少在春运前一到两个月摸清楚底,到底有多少人返乡过年,当地的最大运力是多少,缺口有多大。摸清楚了后,完全可以在统筹安排的情况下,提早把票送到农民工手上,以免去他们的排队之苦。我们可以花半年以上的时间来准备一台无聊的“春晚”,为什么就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解决必须的“春运”呢?有些地方因为外来人员多,确实有较大缺口,如果运力发挥至极限也还是解决不了,那为什么还要那么多人去排几天几夜的队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做工作留下一些人过完年再回去。当然地方政府应该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方便,让他们在异乡有温暖如家的感觉。我想,如果一座城市让那些为之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外来工有归属感的话,其中的一部分人是不会那么迫切的要在过年的时候逃回家里的。还有就是让他们的父母、孩子从家乡来到农民工所在的城市过年,以实现团聚的目的。因为春运年前年后的往返高峰,正好对应的是相反方向乘客的不足。只要政府有诚意,提供条件,我想,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是可以实现异地团聚的。果真能这样,还会出现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排队风景吗?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