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观众都夸并不容易,让所有观众都骂也不容易。这二件不容易的事儿,要想同时做到,显然不可能,但央视春晚努力做到了其中之一,这也算不简单了。
今年的春晚还是有亮点的,比如《春天里》,比如西单女孩,再比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做这样一点变革需要下很大决心,仅凭这一点,今年的春晚就盖过了近四、五年来的所有春晚。另外,历年春晚中出现的价值不菲的拜年长名单,今年也似乎短了一些。然而,瑜不掩瑕,整台春晚看起来仍是比较糟糕。
歌舞、杂技类节目,观众的范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欣赏得了的,语言类节目的受众则比较广泛。然而在近几年的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一直在走下坡路。起初是有一、二个节目不尽如人意,到今年基本上全军覆没。节目内容由去年频繁使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台词,发展到今年直接把电视剧人物搬到了小品节目中,最后的向观众征询意见,更是看得人身上直起“毛豆豆”。
大年三十,吃完过年饺子之后,等待看春晚的心情也有很大变化。以前,是期待,期待黄宏、赵本山、姜昆等演员能带给大家新的有趣的作品,现在的心情是忐忑,不知道今年的春晚将糟糕到什么程度。最有趣的是,连主持人也底气不足,“节目进行到现在,观众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甚至他们也清楚,此前的节目,观众很难满意,他们不清楚的是,所谓“最想看到”的节目,观众也已经多半不在意了。
对于春晚,观众已经没有胆量抱很大的希望。最初观众在春晚看到的几乎不是节目,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后来就变成认真地演,再后来就变成了应付,这已经是“纯而又纯”的节目了。如今春晚给人的印象就是应付,从导演到主持人到演员,好像全是在应付。若是应付也能得到褒奖,那么观众不仅傻,而且无耻。而把表示不满的观众称为无耻的人,不知有着怎样无耻的嘴脸?
把观众不满归因于“欣赏水平提高”,同样很无耻。水平逐年下降的春晚,难道还能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这是真正的上坟烧报纸——糊弄鬼。
有人总结看世博的感受,说是“不看一辈子后悔,看了后悔一辈子”。而看春晚的感受,只怕未必及此。或曰,既然如此,你又何必看呢?殊不知,人在家中,身不由己啊!像我等在外地的工作的人,过年回到老家,总要多抽出些时间陪陪父母,而在年三十晚上,父母除了看春晚,实在无聊得紧。即使对父母来说,春晚进行的时候,也不过开着电视比关了电视有趣一点而已。今年年三十晚上,父亲坚持到九点半就打盹,于是睡了。母亲坚持到十一点,她也并非对春晚感兴趣,不过是想借着看春晚,多和儿子说说话。此情此景,笔者怎能选择不看春晚?想来因如此不得已的原因而“被看春晚”的观众,应当也并非笔者一人吧。
所以对笔者这样的人来说,与其说是在看春晚,不如说是期待着它结束更准确一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