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劲飚
人民网今天发表了日本冲绳大学教授刘刚的一篇文章《日本踏入“崩溃的十年”?》文章不长,但看了很有感触,现在把该文全文一字不改地转贴于此。
3月11日下午2时45分的一瞬间,9级特大地震撕破了日本东北海岸大地的宁静。数天后核辐射的可能性令恐慌随之而来。日本人从信任政府能顺利解决危机,慢慢转向抱怨政府和担心被欺骗。此次天灾引发的人患,暴露了日本战后的社会深层弊端。
一是日本战后行政官僚制度的问题。由美国主导的民主化进程在推动日本战后复苏的同时,也给日本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走马灯似的选举政治笼罩了日本的政治生活,催生出一批又一批选举专家。他们对治理社会和处理重大社会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安全危机,大多既非行家亦乏经验可资。菅直人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对福岛核电站的事故通报上模棱两可,决策土乏善可陈。特别像核设施这样的潜在危险项目,并未被纳入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在危机中,内阁总理只是等报告,让当事公司我行我素,结果丧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政府在处理核危机的过程中显得缺乏凝聚力,以及指挥和实施的行动力。
第二,日本国民基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早已淡泊了战前“鬼子”般的蛮力和粗野,特别是年轻一代“玻璃脆”类型特别多。这也影响到日本自卫队的素质。自卫队从体制上看类似于公务员,在此次救灾抢险中,尽管社会和国民面临童大危机或灾难,他们还是和行政运作一样,四平八稳、循规蹈矩地行动,哪怕在搜救现场也是仿佛漫步一般,全然没有为民牺牲、迅猛趋前的血性和刚强。
第三,日本文化讲求团体行为,实际上却潜藏着积弊和陋习,这是久居日本的外国人方能感受到的。地震和海啸属于突发事件,国民积淀的忍耐素养备受国际社会称赞,但面对久悬不决的核泄漏处理,日本人几乎集体丧失信心。大批外国人逃离日本,日本国民远走他乡、抢购食品和水等都反映了个体无法承受阵痛后爆发出来的团体躁动心态。日本人“群体意识”下潜藏的危机渗透进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事对人,无动于衷,谓之“无感动综合征”。服务业奉顾客为上帝,但职员经常手到心不到,等等。
日本的遭遇令人扼腕,但日本政府和社会表现同样让人感叹。难怪有媒体担心,日本恐怕要从“失去的十年”踏入“崩溃的十年”。可想而知,日本当今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也暴露了战后日本追随美国“邯郸学步”的先天不足。
---------------------------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位“冲绳大学教授”对所处的环境和事物的分析还是比较冷静、客观和中肯的,我不知道我国某些人会不会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反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
2011年3月18日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