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饶毅现象
欧阳
饶毅回国后, 一直在制造着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闻。但是,每一次都会或多或少地褪去他身上的光环。
拥护者: 敢于发声; 反对者:为私利作秀;怀疑者: 是否真正的学者?
其实, 真正能白描饶毅的是两件科学界常常关注的事.
第一, 有关他声称在回国后申请基金受打压的事。
他说, 他申请大课题(科技部?) 受到了“早”海龟们的打压。 他的课题, 在“海龟”们手里通不过; 而在“土鳖”们那里, 绿灯大开。 最终, 绕过“海龟” 在“土鳖”们那儿获得基金。
为此, 他大为褒扬“土鳖”。
据此似乎赢得了涉世不深、尚无国外经历的年轻硕士、博士们的心。
这也是科学网的一景。在科学网以外, 饶毅的支持者就寥寥了, 包括海外学术界。
最近爆料, 国家为北大、清华的生命科学学科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早已专门拨了几个亿。这可不需要任何PK的。
再看看饶毅转行研究同性恋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一事。不管在国际上多么领先,这一课题, 不见得将来于国于民有多大的贡献。这种课题, 是要有钱烧的。 有了钱,谁都会做。 在当今中国的特色国情下, 应该不是国家的重点支持方向吧?
说白了, 搞生物研究,需要的是钱。 有了钱, 何愁不能发NSC文章?这几年国家资助力度大了, NSC文章不再是外国人的“专利”了。
由此可见, 在基因申请问题上,饶毅是只能赢, 不能输的。
要拨款、申请两头通吃, 方才满意。
我不是说, 基金申请不是没有问题。 问题是饶毅用自个儿的例子来论证, 没有说服力。 饶毅应该多花些时间, 做调查研究, 解剖麻雀,用典型来论证他的观点。 否则有“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 ”之嫌。
第二, 这次院士落选事件
无独有偶, 饶毅在这次院士落选事件中的指责对象又是年轻院士们。而这些年轻院士,恰恰多是“早” 海龟们。 而这些早海龟们在饶毅们的眼里, 似乎当年在国外混得不怎么样, 博士后就回国当了教授。殊不知, 在国外混得“好”的人, 也是靠天时、地理、人和。 在国外, 一般进了“牛人”实验室, 总会有NSC文章的。自然, 进入圈子也容易。绝大多数国外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人, 是很难进入圈子的(别以为过国外没有饶毅所批的潜规则, 有些还要更严重)。
早年的饶毅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 牛人实验室出来的人, 往往不可持续发展, 不能形成自己系统性创新的东西。这次听说饶毅已转向行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实在有些吃惊, 但在情理之中。。。正面理解, 有创新(其实在国外早已不是创新学科); 反面理解, 早年的研究不可持续。
正是这些“早”海龟们, 有了海外经历, 对当今“牛”:海龟们, 就没有土鳖们的崇拜情结。能够理性判断他们的学术水平(正如饶毅回国后, 提倡不搞NSC崇拜一样), 他们能对一个课题的学术价值作出较为理性的判断。也能对以往的工作在学术界得影响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
总之, 饶毅现象,值得科学界注视。 为什么围观者甚多, 发声者甚少?因为, 有话不敢讲。饶毅等正在国内形成一个圈子。 按照长期以来的潜规则, 谁敢与他们为“敌”?
饶毅现象,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潜意识: 既要当“婊子”, 又要树“牌坊”的恶习。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