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土地私有化改造的方向或已确立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2011年初秋,一定会发现,对于中国农业的改革,2011年8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梳理8月份以来的高层动向和舆论动态,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关于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土地制度的问题,改革的准备阶段已经结束,正在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密集的高层动态
这是颇有滋味的一周。先是胡总书记8月23日下午做了一个讲话,他在中央政治局关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3天以后的8月27日晚上,温家宝总理在张北县主持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会上特别讲了保持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对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间的几天,媒体上相关声音虽然算不上密集,但份量很重。8月24日,一大批农业专家,包括清华大学的蔡继明、复旦大学孙立坚、同济大学的谢岳、南京大学的宋颂兴等四教授通过媒体进一步鼓吹“让老百姓个人自由支配土地”(《国际金融报》)。8月25日,美国托列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亚洲研究所所长张欣通过媒体表示,中国政府必须考虑对现行《土地管理法》作出修订,开放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改革土地所有权架构,明确建议“把土地私有化,然后土地要有市场价格。”(美国之音中文网)
一篇奇特的文章
理论界很快就有声音了。8月29日中午,党中央机关权威理论刊物《求是》杂志网站头条赫然挂出一篇重磅文章《改革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刻不容缓》,(网上搜索首发于三农中国8月25日头条)。此文首次提出了一个“两乏”的概念,即“农村后继乏人,农业后继乏力”,在分析了中国农业面临的六大困境后,认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必须断然进行改革”,明确提出要通过农户参股、村社合作、引入社会资本三种方式进行土地的集中和再分配,并且重点反驳了关于“土地垄断、粮食安全、社会动荡”的三个“伪命题”。这篇万言长文的奇怪之处在于,虽然是以学术探讨的面貌出现,但统筹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分析问题,采用严谨的设问和回答的方式行文,而且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的号召。可见,这显然不是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一篇事关中国未来改革走向,代表中央发声的立论性文章。
《改革》一文署名“胥祥忠、崔石磊”,而在所有主张农村土地改革的专家学者中,甚至在整个经济学界,这是两个完全陌生的名字。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年写作《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皇甫平”和今日的“任仲平、“郑青原”,实际上从此文的文字特点中也能够看到“二平一原”的痕迹。中央在重大决策出台前,以化名发表舆论引导性的文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次为什么要署两个新名字,不得而知,不过从语音联想,“祥忠”或许是在强调这种改革能够造成社会的祥和、和谐,以及对于国家、对于历史的“忠”,而“石磊”无非是要表明一种铁石心肠,顶住压力毫不动摇的决心,看来中央是铁了心要沿着这条路改下去的!
没必要再争论了
《求是》的文章与其说是改革的信号,倒不如说是一个实施纲领。短短一周的时间,从高层讲话到专家呼吁再到署名文章的理论准备,一气呵成决非偶然。下一步的动向是很明确的,看来,中国农村就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走土地集约化之路”了,像工业化改造那样按照先“唱衰”、继而卖掉,最终实现“私有化改造”的模式,在农村也如法炮制,彻底挖掉公有制的基础,股份化、流转化、私有化、买办化,将中国干净彻底地带回土地革命前的状态。
我所担心的是,资本买下土地后,能给中国农民带来什么!不仅如此,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旦农业的命脉掌握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手里,后果将会是什么?!
十年来,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曾经是一个太过争议的话题。现在看,尘埃落定,也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什么了。看来,在中国工业基本被大资本家绑架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必然要被大地主绑架,这是宿命,是中国农业的不幸。
但愿我的担心仅仅是杞人忧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