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刘 钧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然而,文化始终没有引领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而经济的发展不断在腐蚀着文化,西方文化的盛行正在掩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笔者往返于一些城市和农村。据观察,中国农村还保持着大量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保持原貌;反而大都市不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边缘化,西方思想的浸入和文化产业的盛行基本在替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影视业、饮食业、商业等逐步占领市场,特别是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年轻人热衷的气氛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文化的产业化、商业化抢占着中国的市场份额,政府也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刻。
不可否认地说,中国对自有的文化宣传时刻也没有停止过,可是始终效果不佳。按理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人们的信仰和灵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还是一片“处女地”,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历经五千年历史熏陶的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时为什么变得如此不堪呢?
中西文化的差异笔者潜心作过分析,首先说:中国儒家文化本身是一种很“保守”的传统文化,自古就约束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而西方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且“功利性”、“侵蚀性”很强,在相对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的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抵挡不了西方“功利性”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的开放度完全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功利性”导致了人心的泛滥,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尚道德的,这方面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中国今天就有了“道德沦丧”和“道德滑坡”论。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社会与保存传统文化风貌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担心这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民族的“灵魂”,改期开放初期的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基本属于国家的一种“福利”性的事业。而后,文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也趋向于功利化,最早体现的明星“走穴”就跨出了第一步,往后,文化人趋之若鹜,势如破竹,涌入到功利性的文化产业中来,中国文化产业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往功利性发展。
当然,文化往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往产业化发展需要一种创造力,实质还是绿色产业。从某些方面来说,文化又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思想是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文化变成产业,在产业往功利性发展时,多多少少会“扭曲”文化的内涵,两者之间即矛盾也复杂。现实中,中国文化体制就存在这种弊病,部分人继续在体制内享受优越感,而在外又经营着纷杂的文化产业,枉枉很多“伤风败俗”的勾当出自这部分文化人,其中包括影视业、教育业、娱乐圈等等。
今天,中央再一次把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到台面,不久前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另一篇“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实质是对执政党提了个醒,部长的杰作应该令大多数人开始醒悟。笔者认为,转变文风,整顿思想,反腐倡廉,才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拒绝“三俗”,发展健康的产业文化才是正道;期待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适应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