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军方一则标语牌引起了诸多的关注,这则标语的内容“迟早要进入拉萨和北京”,在国人中间掀起了一小波涟漪,战声鹤起,其实冷静看下来看,这件事大可不必计较,进入拉萨,在旧中国时期可能是有的,但那时的印度自身尚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如果打成了持久战,并且扩大了规模,那么结果不一定是中国酣畅淋漓的速胜,印度在美英苏的帮助下或许也会有反攻过来的可能,但这只是假设,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到了今天,别说北京,就是拉萨,你还是可以来,但是需在中国允许的情况下,拿好护照办好签证,否则那只是个口号,这种不靠谱的口号多少还看出点心虚来,如同两个小孩干仗,弱势一方逃遁前留的话“你等着,我要如何如何------”。
中印的历史纠葛源远流长,简单说就是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没有明确划界,在东西两端及中段的少部分地区,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占一部分,我占一部分,存在归属争议,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办法,文谈武斗,先说文谈,一般说来双方有了争议,如果彼此有诚意坐下来谈判,能够本着尊重历史成因、民族生活现状、地貌自然走向的原则,彼此有所让步而达到一致,那么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其实双方领导人已经多次见面,表达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可一到关键时刻,印度一方就要表现出极其强硬的态度,寸土不让,这样的谈判也不可能成啊,所以到目前为止,谈判没有进展,责任并不在中方,中方第二、第三两代领导开做出了一揽子解决边界划界的建议和努力,做了让步的准备,但不能全让啊,否则对自己也国民也无法交待。印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国家制度所造成的,印度是所谓的民主制度国家,政府领导人由民选产生,执政者的重大决策往往要考虑选民想法,这样就制约了领导人在重大问题上的决断和执行能力,土地问题是个敏感问题,适当的让步是谈判的必须,可是在媒体的忽悠下,百姓的民族主义情绪极易被煽动,政府就瞻前顾后,导致了中印边界谈判到现在依然突破不了僵局。
现在的中印,已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不是60年代可比,且都是核国家,再次发生冲突的规模和后果都难以预料,可以说从两国的本心来看都不愿意看到爆发战争,但印度又为什么总保持着挑衅的姿态呢?这也是印度的国家制度所导致的,如同美国,一道选举年就要拿中国说事一样,或汇率活人权或军事不透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印度也一样,政治人物为选票而努力,上台后为利益集团服务,棘手的大事往往是搁置再搁置,何况还有美英的挑拨离间,印度也在其中获益。
如果中印发生了武装冲突,那么最高兴和得益的无疑是西方世界,一可以延缓甚至倒退两国的自身发展,二可以更多依赖西方的军援和政援,缓解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而受苦受难自然是两国的百姓,中印都是古老的文明国家,这点别说百姓,政治领导人更该心知肚明,除非另有图谋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