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正是撤点并校走过的第10个年头。然而,在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甘肃正宁“11.16”和江苏丰县“12.12”两次校车事故让撤点并校又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其实,这一年,还有更多的校车发生交通事故,只是因为伤亡较小而被零星地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中。但每一起校车事故的背后,经常会浮现撤点并校这一根本原因。(据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78836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64所。这验证了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成效”,10年间“撤点并校”以狂风骤雨般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成为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场狂欢”。可悲的是,这项由政府主导的教育决策由于只顾政府的“利益”,减少教育投入,而不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权益,导致各种形式的漠视受教育者权益事件发生。
一者, 撤并后,一些中心小学变成了巨无霸,巨型班级里人数多得连课桌椅都摆不开,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带来巨大难题。即使发展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学校资源不够,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安保等条件也都存在短缺问题。
二者,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即使在西部偏远地区,这种增加额度也在千元以上,这也由此导致在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较多的辍学现象。再说,由于农村路况的糟糕和交通工具的落后,由此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悲剧。
三者,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发显得缺乏生气。村里没了学校就跟家里没了孩子一样可怕。五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制学校,家庭的温暖、家人的温情被剥离了,过早缺失亲情教育,这种创伤无以弥补。
总之,撤点并校不仅没有带来农村教育的欣欣向荣景象,反而导致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原本缩小城乡教育之间差距的愿望也未实现,反而有进一步拉大之势。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虽然经过充分准备掀起过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全美学区由1961年的364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95个,但结果表明,并校成少败多,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让办学更加多元化。
前车之鉴,他山之石,挡不住地方政府对“就近入学”断章取义,让强行并校事件“遍地开花”。一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而置国家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却弃之不顾。图纸上,直线距离也许是两三公里,可由于地形崎岖,山路绵延,实际距离可能七八公里。这种情形并不少见。悲剧和伤害就在不实事求是中屡屡发生。
接下来,别无选择,迅速纠正“撤点并校”的错误做法,让民情民意说了算。如果老百姓就愿意在自己村里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那么政府就得尊重他们的意见。说白了,只有彻底改变教育决策机制,给受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权力,才能让实实在在保护好受学生的合法权益。
:朱永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