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许见文,谈到少林寺CEO,林林总总,多是说寺庙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事。若将现代称为末法时代,这值得商榷,但是现代佛教和佛学确实正面临着异化的危机,寺院成了旅游景点,成了市场,甚至于成了名利场。有很多寺院被人承包了,用来赚钱,而赚钱的方法,一是卖门票,二是卖香烛,三是收捐款,四是抽签算卦。
到寺庙烧香的人,求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而寺庙利用香客的这种心理,通过卖香烛等方法赚钱。现在寺庙里的香越做越大,蜡烛越做越粗。3800一炷,2800一炷,1800一炷香。
宗教的商业化、庸俗化在烧高价香、头炷香上有充分的体现。每当春节或一些重大节日来临,许多古寺名庙盛行拍卖高价头炷香。据报道,2006年北京云居寺除夕首炷香拍卖起价660元,而湖南南岳衡山一些宗教场所,新年的第一炷香被炒到10多万元。2007年春节,四川新都宝光寺的除夕头炷香竟然拍卖到了99万元。更有甚者,因官员应酬多公务忙,官太太们亲自代劳,自发组织起“烧香团”,前往各地名山大庙烧香还愿。某地“太太烧香团”一年就“烧”掉香火钱几十万元。
烧头香是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即信徒赶早到寺庙、道观或神祠,争取烧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烧头炉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盛行。而至今日,演变成烧高价香的情况越演越烈。烧香是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受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产物,尤其是受传统的宗族祭祀文化的影响。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对于自身而言,则意在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佛教信徒企望借助烧香来和不能谋面的佛菩萨达到一种交流和沟通。但烧香最主要是看心态,即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烧香礼佛,而不是烧多贵重的香。寺庙应该以佛教精神对烧香者进行正确引导,而很多寺庙不仅不引导,反而利用甚至诱导,以此来谋利,这显然是对佛教精神的背离。
有的人以做慈善活动来为拍卖头炷香辩护,实际上,即使是做慈善活动,这种形式也不是好的方式。即使烧头炷香所得的钱被用来做了慈善活动,但是从佛法上讲,烧头炷香的人是一种交易的功利心态,出发点在于认为头炷香能给他们带来好的福报,并非自愿来做慈善。佛教应该用精神引导社会而非金钱,寺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讲经说法的地方,以此引导人们走上正路,而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应该明确定位、分清主次。所以寺院、法师应该主动地对信众进行精神引导。现代生活中,人们贫富差距以及因工作、行业等等产生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越来越显著,社会越是这样,佛门净地就更应该为人们提供一块平等无差别的心灵归属地,不搞等级差别,营造平等的气氛,使人产生平和的心态,这才是信众真正需要的心理依托。保持宗教的纯洁性,这更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而不是将宗教做成产品,在宗教场所追求功利,搞商业化、经济化。
但有的所谓高僧却没有这个觉悟,甚至以能用寺庙赢利而沾沾自喜。最典型的是某寺院的方丈竟然将宗教事业做成了生意,因而登上了某杂志的封面。该方丈利用宗教的牌子进行商业运作,似乎很成功,因而被称为“第一民营企业家”、CEO。他跟商界大小人物往来,参加政治活动,却很少谈宗教信仰。有的人认为他很务实,该寺院有这样一个方丈是福气,但这样一个人主持全国有名的佛教寺院,显然不是佛教的“福气”。宗教与企业本质迥异,专注于物质财富,必然导致精神的颓失。该方丈声称要脱贫致富,以此来延续千年古刹,但他没有弄明白一个根本的东西,佛教修行即使不实行苦行,也应该将精神追求放在物质之上,寺庙的生存和佛教的传扬靠的是被佛教精神感化的信众的支持。
有的寺庙里有和尚为游客算命。佛家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无相,就是没有相,哪来的签呢?一方面是老百姓把佛教庸俗化了,烧香拜佛,把佛当成无所不能的神和救世主,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与佛作交易。另一方面是文化人、知识分子把佛学哲学化了,哲学化的后果是知而不信,信而不行。佛教在大学里属于哲学系,把佛学当作哲学来研究。有很多知识分子研究了一辈子佛学哲学,到头来连个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更为可怕的是把佛学政治化。目前的寺庙,它的管理部门是旅游局、宗教局,还有一个是统战部。它所有的管理部门,都是上面的政府部门。寺庙里给和尚定级,科级和尚、厅级和尚、处级和尚。佛教讲众生平等,现在却在分等级,分三六九等。
现在的寺庙真正信佛念佛的不多了,跟社会一样的浮躁,他们根本不在修行,他们现在就是在挣钱。有的寺庙超度做佛事,一场佛事下来,至少几千块钱,做一个大道场,叫水陆道场,需要花几万块钱。寺庙几乎都搞旅游,里面超市百货商店都有,外面有的东西里面都有。寺庙里的和尚很少真正在做功课,真正懂佛法的不多,有的甚至连佛教的基本礼节都不懂得。这样下去,不是很让人担忧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