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头”与“地里头”有啥区别呢?
一位县级市组织部长1月10日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文章“下基层莫当‘接头干部’”。这位部长有感而发,他听村支书反映说,有乡干部下乡就是接个头,要个数据填个表,就万事大吉了。他认为这种“接头”作风不可有,应做“多头”干部。
怎么个“多头”呢?一是“多到田埂头,干事有准头”;二是“多上土炕头,群众有靠头”;三是“多来地里头,落实有劲头”。这最后“俩头”多得难受,你听听:“有人说基层干部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基层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话虽打趣,但也反映了基层的重要作用、基层工作的现实难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桩一件都要实打实去完成。”这说了什么呢?云里雾里不清楚。关键是“田埂头”与“地里头”有啥区别呢?仔细琢磨,不能不让人贻笑大方。
原来,这位部长在2011年9月17日曾经写过一篇同题文章(刊于当天人民网观点频道)。那篇文章里的“多头”是指“要勤碰头”“要上地头”“要勇带头”,前“俩头”上文已有,最后一个“勇带头”没有,但是这个“头”很重要,部长说“基层干部要放下架子带好样,搞好示范领好头,要善于试验,敢于探索,打破旧常规,勇闯新路子。要善做领头雁,莫当缩头龟;争做雨后笋,莫学含羞草;敢放冲天炮,莫打聋哑铳。真正把责、权、利统一起来,让群众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的不错吧,可惜1月10日的“人民论坛”没用。
无独有偶,“乡镇干部怎么做”这个问题曾在201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一位乡党委书记的来信》中说的很透彻。这位名叫纪维建的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党委书记说,如今,农村基层干部由于缺乏“走基层”这种“基本功”,不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受到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他认为,“走基层”是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只有常走基层,常在基层,基层工作才能干得更出色。
“走基层”是个永恒的话题,常说常新,因为这是所有问题之本。上面那位组织部长断断续续的“多头”干部说的也不错。但是读后一琢磨,不太是滋味。举例来说,基层许多问题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乌坎事件”的导火索,从根子上说还是农民利益被侵犯,是一起因集体土地在村民不知情情况下被贩卖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症结已经存在许久,可惜没人重视。为什么?首先是那些下乡干部“管不了”“没法管”“不会管”可能也“不敢管”。这些“不管”面对的还有“撤点并校”问题,面对群众的孩子上学难,他们也是干着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基层干部“素质”还是有的,只不过他们表现出来的“无能”才是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的。
正如上述“人民论坛”没分清“田埂头”与“地里头”的区别一样,空对空的药方太多太多,“走基层”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就难在发现了那些明摆着的问题,我们的基层干部总是很“无能”,总是“不作为”,这才是最难看最难堪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朱永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