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占领”运动矛头转向国会山 中美,对手、敌人还是伙伴
美国“占领”运动矛头转向国会山
:萨拉•塞尔策
来源:参考消息
“占领”运动的示威者7日聚集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的共和党总统竞选辩论会场外。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15日报道】题:“占领”运动不是要竞选,它谋求的是更高的目标。
“占领”运动的成员将于17日涌向国会山,举行“占领国会山”运动,因为对助学贷款和经济危机的不满而决心对抗另外1%的人口一一这次是政客,而不是银行家。
“占领”运动的示威者7日聚集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的共和党总统竞选辩论会场外。共和党竞选过程中感受到了该运动的影响,一些竞选人重复了它在贫富不均问题上的论调。
“占领”运动的主要诉求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关注。活动人士将攻击的矛头对准银行。他们将无家可归者送进丧失抵押晶赎回权的房子,他们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下生活。他们通过这些做法迫使竞选人和选民去应对很少在全国范围内讨论的话题:住房、贫穷、助学贷款和金融机构对政治的影响。同时,“占领者”又不让自己像第三个政党那样与政客的权力捆绑在一起。他们已经对政治人物的言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连一些看似对他们存在敌意的人也对这项运动表示了同情,至少表面上如此。
共和党内支持率领先的总统竞选人米特•罗姆尼先是将“占领”运动称为“阶级战争”,但就在几天后,改口说“我担心那99%的人”。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坎托缓和了语调,不再将抗议人士称为“暴民”,而是说他们产生“挫败感是情有可原的”。
而奥巴马总统本人去年12月在堪萨斯州发表演讲时谈到了“占领”运动最关心的是收入不均问题,而且态度前所未有的严厉。他说“这不仅仅是另一场政治讨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问题。”
共和党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活动清楚表明了“占领”运动的影响力,一些竞选人开始附和该运动的论调。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甚至批评罗姆尼为“秃莺资本家”,属于顽固不化的1%的范畴。那天晚上取得胜利的不只是罗姆尼,还有其竞争对手的反资本主义倾向。
与此同时,在新罕布什尔州以外,“占领”运动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性。纽约市的“占领者”涌入祖科蒂公园,再次将重心放在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上:呼吁人们关注美国的贫富不均问题。
就在媒体纷纷关注选举的时候,“占领”运动仍然能够施加影响。曾任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主席、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的托德•吉特林说,“占领者”可以避免以往运动所犯的错误。他们可以有政治色彩,但不去从事政治活动。他们可以继续就事论事采取直接行动,比如在银行和丧失抵押金赎回权的房子前静坐,同时就金钱在政治中的影响开展更广泛的动员活动。这样做会影响政治体制,而不是某一场政治角逐。吉特林说“占领”不是要去竞选,它不需要获得支持,它需要的是影响力。
“占领”活动人士说,为此,他们计划出现在辩论场所、市政厅和竞选活动点,对收入不均问题提出质疑。他们甚至可能有助于选民去登记。参与了“占领辛辛那提”活动的阿莉娅•拉赫曼说:“让我初次体会到自己拥有权力的事情是我第一次投票。”她说,有些竞选人的观点进步,"占领者"也许想和他们合作,并给予他们支持。
“占领”运动必须在不脱离政治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它必须让愿意尝试参与竞选活动的人去这样做,同时作为一项运动,它又要坚持自己的核心原则。
这种双重关注的结果在马萨诸塞外参议员选举中表露无遗。民主党人伊丽莎白•沃伦的观点及其支持者与“占领”运动存在着重叠之处,她的获胜会被视为“占领”时代即将到来的预兆。但如果沃伦失败,虽然对进步人士无疑是个打击,但不会被当作“占领”运动选举策略的失败,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策略。沃伦自己在谈到“占领”运动时说:“这是一个独立的运动。它传达的是自己的声音。”
中美,对手、敌人还是伙伴
参考家园
伊曼纽尔·瓦勒施泰因,汪析译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中东在线”1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和美国:对手,敌人,还是合作伙伴?媒体和政治人物热衷谈论中美关系。一般分析认为,这是衰落中的超级大国美国与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中国往往被视为“威胁”。但威胁谁呢?什么意义上的威胁?
自19世纪中叶起,中美之间就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当时,美国开始扩大对华贸易。20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虽然主要针对其他欧洲列强,但也跟中国有关。此后不久,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一道,镇压反帝的义和团运动。在国内,美国政府则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人移民美国。二战时期,中国被视为对日作战的盟友。当共产党统治中国大陆后,中美似乎成了死敌。但这段时间相当短,不久尼克松访华。苏联解体后,尽管中美反苏同盟变得无关紧要,但两国关系并未真正改变,实际上,变得更加紧密。
今天的情况是,中国对美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其中许多投资于美国国债。此举等于为美政府提供融资,使其能继续耗费庞大资源在全球范围展开军事行动,还令美国成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好买家。
两国不时地打嘴仗,但激烈程度无法跟美苏冷战时期同日而语。因此,过于关注中美两国的言辞并非明智之举。在全球事务中,言语通常主要是为了在本国国内制造政治效果,而未必真正反映对外政策。
相反,外界应更多关注中美的行动。例如,2001年撞机事件后,一些美政客呼吁采取军事行动,但布什总统没同意;美国多次推动联合国支持自己的行动,中国人常常表示异议,但从未真正投票反对美国所发起的提案。尽管言语上激烈交锋,但双方都保持谨慎,这似乎是中美都倾向于采取的行动。
中国跟所有大国一样,外交政策是多方位的。或许可以认为,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做出的军事姿态并无真正的(对华)军事意图,而是今后10年上演的地缘政治博弈的谈判策略。
中美是竞争对手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是敌人吗?不是。是合作伙伴吗?中美合作已远比两国承认的要多,今后还将多得多。
本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2ed.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