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方舟子接替麦田,继续寻找韩寒代笔的证据。这的确是一场好戏,方舟子在打假的过程中,几乎是无往而不胜,其战斗力之强令人佩服。而韩寒,也是以骂起家的,当年就是通过骂人让自己名声大震,估计战斗力也是不凡的。过年期间光顾着玩了,昨天浏览了一下方舟子的微博,大致把过年这些日子的都看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低估了方舟子的战力。在过年期间,方舟子一点也没闲着,出了一篇篇的文章来质疑韩寒,把韩寒一开始的傲气都给打没了。方粉的能力也比韩粉强的太多了,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方粉趴在韩寒的文字堆里,找出一个个疑点给予公布,而韩粉除了一颗忠心外,屁用不顶,就知道乱骂。韩寒其实是媒体造出来的,韩粉也就是最易被洗脑的媒奴,这种人除了骂人,也确实不能有什么指望。
我大致浏览了方舟子的新浪微博,这里说一下总体感受,我不可能去一点一点细致的研究,所以这里的描写也许并不精准,只是感受而已。
我觉得截止我看到的方舟子的微博,觉得方先生还没有拿出过硬的证据,来证明韩寒的确是被人代笔了。而方舟子提出的那些证据,很多不要说是直接证据,连间接证据都算不上。
比如方先生说韩寒以前参加作文大赛的文章和后期的博客文章文风差距非常的大,这显然并不能证明代笔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文风有变化其实很正常的。比如说孔庆东现在的博客文章,有些人称之为“庆东体”,我估计孔庆东早年的文章,尤其是没写博客以前的文章,恐怕很多和“庆东体”差距很多,我们并不能下结论说孔庆东以前是代笔的,或者说他现在的博客是代笔的。即便是现在,孔庆东有的文章插科打挥,非常的幽默,也有的一本正经,大气磅礴,文风也不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现在孔庆东的文章文风不一样,就说有问题吧!
还有,方先生和方粉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阅读韩寒及其父亲的文章及其访谈,从中找到对韩寒以往经历事件描述不一致的地方,从中质疑韩寒文章是否是其所写。这几乎成了我现在看到的方先生的主要证据。可惜的是,这些不同的说法还是不能说明韩寒一定是代笔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其一是人的记忆本身是不可靠的。如果从历史来看,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史书往往有很大差别的。这且不说,就是现在很多事件,当事人的描述大不一样的事多了去了。比如对于中央的老胡下台的事件中,老赵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很多当事人说法差距可大了,有兴趣的人不妨出查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党史。党史中很多事件中,不同的当事人说法不同的事情很多了,并不鲜见。再说个外国的例子,我以前读过一本叫《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两位大哲学家十分钟争吵的故事》,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但是故事的大致经过是了解了:在1946年,在剑桥大学的一个例会上,参会者大约30人,两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旁边还坐着另一位著名哲学家罗素,参会者还有一些各学科的杰出学者,这场大约十分钟的争吵引发了至今不息的争议,对于当时发生的事情,当事人给出了差别很大的版本,波普在自己的自传《无尽的探索》中描述了当时的经过,而参会的一位教授Peter Geach,当时的逻辑学权威,则声称波普的描述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其他的目击者(包括罗素)和后来双方的支持者不断地加入使争论日益加剧。这个故事也激发了作家们的想象力,传记、哲学和小说对此事的描述五花八门。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对于同一事件,当事人的回忆有差别,并不是只能用串供没串好(方舟子微博称之为“口供”)来解释,还有其他的解释的。比如方先生打假估计要研究人的心理,可能对心理学比较熟悉,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的偏差就有自己的解释,我看到的一本心理学书上就声称记忆,是人们进行自我辩护的历史学家。该书说:当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截然相反时,旁观者一般以为其中一个在撒谎,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可是,很多人是相信自己的讲述的,“就如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们都会添加一些细节,而省略一些不合时宜的事实,我们会对故事进行细微的自我拔高的修饰,以至于下一次我们还会增加一些细节,我们确信这些细微的无伤大雅的谎言会使故事更合理更清晰,这种修饰最终会使我们的回忆与事实产生出入,或者甚至回忆起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历史被胜利者书写,而当我们撰写自己历史的时候,我们也会像国王主宰者那样,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辩护。”,“歪曲、重构以及彻底的忘却,是记忆的步兵,当极端自我试图保护自我,隔离痛苦或解除与自我形象相矛盾的尴尬事,他们就会被召集的到前线:我那样做了吗?按照尼采的话:我已经那样做了,我的记忆说。我不可能那样做,我的自尊犹疑不决的说。最终——记忆屈服了。”
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的不同,不能仅用谎言来解释。但是,同一当事人在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不同,很奇怪吗?其实也不奇怪,这就是第二个原因:装酷(用网络流行语就是装逼),而且这还在人之常情的范围内。像韩寒这种不学无术的人,靠媒体和一些中老年公知令人恶心的吹捧而产生的一个大泡泡,本身尤其需要装酷来维系偶像的身份。这就是他一会儿声称自己不读中国四大名著,甚至不读中外名著,一会儿又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名著的原因。也许他读了名著,但是为了装酷,就声称自己没读过就,多酷啊。一会说自己没日没夜的写作,一会儿说自己玩的时间雷打不动,这都是根据场合不同,摆不同的姿势而已,还是装酷。一会说自己写的如何的快,一会说自己写了很长时间,还是装酷。那些名人,在接受采访时,虽然我没有调查,但根据人之常情,有几个语言不“修饰”一下的,有几个不“装点酷”的。
方先生的质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跑题了。即便对于韩寒的过去,韩寒们的描述不统一是故意的撒谎,那也只能证明韩寒们的人品有问题,而不能证明韩寒文字就是被代笔的,也就是说,从逻辑上说,方舟子及方粉打击的着力点已经不是代笔问题了,而是韩寒的人品问题了,偷换了概念。
还有另一个问题大家好像没有注意,那就是怎么定义这个“代笔”。我想,根据方舟子的对韩寒当年参加作文大赛的文章的分析,有些内容的确可能有其父的影子。那么,我们根据人之常情,一个父亲应该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的,那孩子参加全国作文大赛,父亲不大可能不关注吧。父亲又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非常有可能给孩子的作文把把关,修改一下吧。那么到底改到什么程度我们可称之为“代笔”?什么程度我们可称之为“修改”呢?比如屠格涅夫的文字即便真是韩寒父亲加进出的,那他到底是仅提供一个例子,还是整个文章都是韩寒父亲写的,我们完全说不清的。想想汪晖和朱学勤的抄袭案,到底什么是引用,什么是抄袭?也是说不清的问题,有人说汪晖抄了,而老朱是引用,有人说老朱抄的比老汪厉害多了。汪晖和朱学勤那些明摆着的问题大家都说不清,况且我们并不了解韩寒的作文但是到底是怎么写的,就更说不清了。
如果韩寒没有代笔,那么他很痛苦的是无法自证那些东西是自己写的;如果韩寒真的是代笔,方舟子的痛苦就在于他很难拿出铁证来证明韩寒代笔,只能把韩寒身上戳出无数的洞,却不能把韩寒真正击倒。
对于韩寒,他应该有点自知之明,被众公知和粉丝捧得过头,有点狂妄,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谦卑点好。早点谦卑点,也许就没有方舟子那一出了。
对于方舟子,应该想想当年他挨锤的时候,很多人说他报假案,也是提出了一堆的理由质疑他,很多理由也和方舟子质疑韩寒一样,看起来有模有样,后来肖传国被警方抓了,那些质疑就哑炮了。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警方一直没有破案,方舟子也是浑身被戳了很多的洞,有嘴说不清。将心比心,我们可以质疑韩寒,但是不要那么肯定的说韩寒就是代笔,毕竟还没有做到铁证如山。
对于那些对方舟子质疑韩寒发出质疑的自由派,不要表现自己的派性色彩和无知了,还嫌中国的自由派们丢人丢的不够吗?
另外,再说一点,方舟子在微博上声称好戏在后头呢,那我们可以继续围观,我也希望方舟子能拿出铁证,虽然我认为这个很难,但也许方舟子能创造奇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