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都当官”将丧失国家前途,绝不是危言耸听
22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出席省工商联十届五次执委会时几次脱稿谈经济问题。这是他分管该项工作后首次出席大会。会上他提到“我是这么认为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很多优秀人才是往哪里走,如果我们很多优秀人才、很多精华都往工商业走,这个国家和地区就有发展前途,如果很多优秀人才纷纷跑去坐机关了,去当官了,可能这个社会和国家就没前途。”(据南方都市报)
朱明国的一席话,击中了当前政坛的一个积癖:不少地方把“从政为官”作为激励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重大举措,热衷于把“精英人才”招揽到政坛,打造所谓的“精英政坛”,并以此津津乐道。
政坛需要精英,但并非所有的精英都适合于在政坛发展,都能在政坛如鱼得水。基层和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中确实不泛优秀人才,但只要是优秀人才就必须当官从政?我看未必,一名优秀“钳工”、“焊工”、“机床工”,未必就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从政为官是当今社会的“香馍馍”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年几百万人参加“国考”就是最好的佐证。而我们的政府在“公务员热”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幕后推手作用。比如,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加分的政策,在“照顾”了那些“大学生村官”的同时,却又在造成事实上对其他参考人员“歧视”的不公现实。再如,有的地方打造所谓的“博士官员群”,把那些本应在科研学术上前途无限的“拔尖人才”,破格提拔为“官员”,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从事不合“品味”的工作,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如,不少地方在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在农民工、村(社区)书记主任、事业干部中定向公选领导干部等等一些“作秀”成分十足的举措,被津津乐道。
业分三教九流,每个行业都需要“精英”人才,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英”人才。为什么要把各行各业中的“精英”通过“国考”、“公选”、“提拔”等行政手段,选拔到官员队伍中来呢?难道对一个人的认可和评价,非得以是不是公务员为标准吗?难道让这些“精英人才”当官,就是党委政府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吗?难道从政为官就是所有行业中最高贵的职业吗?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反映了人类从事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之别的择业价值观。但如今,这个传承千年的价值观,正逐渐被人为扭曲和行政破坏。试想,如果我们把姚明、马林、林丹等优秀运动员都集中到“政坛”去,他们还会如此出色吗?即使他们在“政坛”通过个人努力,可以逐渐成长为较为出色的官员,但我们的男篮、乒乓、羽球等项目又如何振兴?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才”、“野无遗贤”,这些提法十分正确,也很有必要。但我们不应忘记了另外几句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岗相适”、“和谐发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事业平台。任何人才都有一个社会角色,而最适合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角色,也许只有一个。如果非得把“官员”身份作为对各行各业“精英人才”的最高“奖赏”和“鼓励”,那么我们的干部队伍将成为一头“四不象”怪物,我们的其他行业将因流失优秀人而后继无人。
由此看来,“优秀人才都当官”将丧失国家前途,绝不是危言耸听。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