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还是复辟?
毛齐文
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将要打破帝国主义者在毛泽东时代之后的中国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与疯狂掠夺,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扶持的势力即将土崩瓦解,新中国眼看就要再次回到人民的手中,帝国主义者站在一旁发狠,深恨其儿子们不争气。距离党的十八大已经不足八个月的时间了,就在人们喜迎十八大喜庆时刻,一切陈旧恶势力预感死亡的临近,它们还要孤注一掷,还要苟延残喘,这大概要算作是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见附件,以下简称“《宁》文”)一文出台的时代背景吧。
为了寻找复辟的合法根据,《宁》文的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大堆的“改革”,高谈阔论什么“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既然先生们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索性也就此谈一谈。什么联产承包,不就是搞掉人民公社分田单干,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拆散了退回到小农经济吗?这也叫什么改革?这是某某老爷的改革,不是人民所需要的改革。什么是人民所需要改革,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的改革才是人民所需要的改革,而非其它。一些人所拼命吹捧与神话的联产承包结出了什么金果子呢?三农问题就是联产承包的必然结果。那么物价闯关的结果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就是其必然恶果!工资闯关是与臭名昭著的高薪养廉相联系的。结果大家是都看到了,无需赘述,有人拿到了年薪6000多万嘛,什么概念。正是有了这30多年被骗的经验,如果今天有谁再胡诌什么“改革”史,编织什么的“改革”神话忽悠人,人们一定会打掉他的门牙。
“微词”?说得过于轻松浪漫了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
危机?是谁造成的危机呢?谁应该负这个政治责任?这在中国难道还不够清楚吗?请问是谁把农民赶出了人民公社,去当农民工接受中外资本家的剥削压榨?谁把工人赶出了工厂?谁让孩子们上不起学,就不了业?谁让人民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又是谁制造了穷奢极欲的资产阶级新贵。你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尽管明知气数已尽,但还是要搬出某某南方谈话来说事,妄图以死人压活人,继续其为虎作伥,为所欲为的勾当。
由此可见,先前叫喊“改革”最起劲的英雄好汉,原来也是这样的缺乏立场,也不得不发出“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你们的豪气哪里去了。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任何梦想在“改革”的口号下鼓吹全面复辟已经很难实现了,即便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霸气也难以为继。人民的觉醒,正义力量的崛起,必将推动中国的大发展,大进步,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一些人长期作孽的结果。任何一个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不能忽视今天中国政治形势中这个基本的事实。
附件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