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开始奋斗,100年了,仍然是当下我们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大课题。 什么是民生?官员和专家们有做不完的报告,写不完的专著论文;我这里只有十个字:衣食住行工,生教病老养!《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何谓“养?“养”,不只是管衣食住行工,还得管“教”。教者,在家,乃父母,在国,乃执政者也。教育是“养”的核心问题,也是执政的核心问题。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归责,自然是在执政者(政府)。敢于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登上正统宝座的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精华》中明确的说:“教,政之本也”。在我看来,董仲舒是孔子的伯乐,崇尚孔子,到处办“孔子学院”而不宣传董仲舒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公平呢! 民生问题,执政者自然是要大力从速解决好的;但是,趋利的民生思想倾向则是执政者应当警惕的,要施以教化,规范行为,使民生工程能够沿着知情权普惠的道路发展。“夫万民之从利也,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董仲舒的“以教化行仁政”思想显然包括了二个方面,一是仁政惠民,二是教化导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思治。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纵向的比,过去是不能比肩的。可是,横向的比,民生问题似乎比过去更突出,矛盾更激化,何也?我想,问题就出在“教化”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顾此失彼了。邓小平自己总结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改革开放以来有失败失败的话,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大意);我们的教育改革至今依然是怨声载道的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在昨天的“二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的葛教授拍案而起的质问教育部长,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囧境!要改善这样的囧境唯强教化而已矣。 “君行仁政,则民得尽力于农亩,而又有暇日以修礼义”(孟子集注--卷一),简言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方面要惠及民生,同时,一方面要施以教化;否则,富则纨绔,穷则刁蛮,皆不足以称良治也! 我们现在的所谓教育,这是狭义的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儒家主张的,有效的、正确的“德主识辅”的教育。腐败严重、裸官盛行、归化(改入外籍)浪潮、酒驾飙车、三陪傍富、抄袭剽窃、造假成风、官员雷语、治安不稳、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与教化滞后不无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之外化则为“民生福祉”,“礼”之昌明,则需教化育人;“育人”则归于“德”,有“德”则“礼”成!孔子最后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就是我们盼望奋斗的和谐社会。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