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曾经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创业与发展,新兴阶层不断异军突起。然而,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横在大多数中国人面前的是“中国式”垄断。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垄断?当年的文革“做不到”能够有效地保障和捍卫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成就,反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失误。糟糕的是,面对改革与市场,产业发展不足、资本市场误导改革,“中国式”垄断很不客气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产业发展不足,由于国际产业分工,国际“大品牌”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市场。文革后期,由于及时把握全球产业变革的机遇,不少重大工业项目先后建成,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有利于今天的产业变革。然而,由于资本与市场,不仅国有工业“被抛弃”错过了产业变革的好机会,“中国制造”也不小心沦为“山寨”。在核心技术或者关键环节上,中国企业大都“被垄断”,只能依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上生存,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大多数产业阶层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也直接妨碍了新兴阶层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资本向来先天不足,由于国际接轨深化改革,国际“大资本”垄断了中国市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今天的改革让“公有制为主体”轻松自如地应对全球化市场。然而,“私有化”这些“深层次”大动作始终走向极端和反面,刻意歪曲、夸大、虚构文革中的灾难,竭尽全力美化西方自由市场。由于失去了既有的战略优势,形成垄断支配地位的少数央企及金融机构却又屈从于国际垄断资本,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兴风作浪,也将“走出去”的风险与意外抛撒在国内,最终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与利益冲突。
诸多事实和改革实践表明,“中国式”垄断,简单形象地说法就是,为别人跑腿买单“负责任”。可以这么说,“中国式”垄断,不仅有大清朝“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封建遗风,也有蒋家王朝“看家护院”的资本奴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